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活下去的理由》:捋順糟糕的日子,抑鬱症沒有這麼面目可憎

《活下去的理由》:捋順糟糕的日子,抑鬱症沒有這麼面目可憎

一本和心理有關的小說

自從「哥哥」選擇在那一年愚人節離開。抑鬱症逐漸被普通大眾所認識,後來,歌手陳琳,演員喬任梁等,他們生命的結束,讓人們對抑鬱症的殺傷力充滿恐懼。再去追溯,猛然發現,除了這些案例,全世界數以億記的抑鬱症患者在抗爭。不分性別年齡,生長環境,他們中有世界知名的重磅人物,也有身邊的普通人。

拿起《活下去的理由》這本書的原因,大多是源自對抑鬱症自愈方法的好奇。

它講述的是一個人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與抑鬱症抗爭,最終成功的經歷。打開後,你會發現它不是方法書,幾乎不涉及特定學科。和勵志也扯不上啥關係。從那些零散的,糾結的,纏繞撕扯的描述中,聽到真切的靈魂深處的呼喊,不斷被觸動,代入,有共鳴。文學特質很明顯,它是一本純小說。

英國小說家,馬特·海格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他怎樣一點一點從絕望和痛苦中走出,點燃生的希望。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癥狀不比任何人特殊的抑鬱者,用了任何人都可以用的方式,完成自我的救贖。正是這種舉重若輕的平常,才是真正打動人心的地方。

這是一本所有人都應該看看的書,不晦澀,不生辟, 深受抑鬱痛苦折磨的人,可以聽到內心最細微的聲響,世界上還有這麼多相同的人一起呼吸,一起感受。

健康人也能從中獲取力量,預防和發現自我的心理障礙,理解抑鬱者的心理特徵,給他們帶去關愛。

抑鬱症的兩面

一 細膩地描寫,體會真切的內心感受。

「我感覺自己被困在龍捲風裡」。「鏡子里的我似乎是另一個人」。「魔鬼舔我臉的念頭,真切到足以讓我的頭腦發麻,好像有人在撓我的痒痒。」「我常常想像著把手伸進自己的腦殼裡,取出讓我抑鬱的那個零件。」「眼見著周圍到處是冰塊兒,卻只能將自己的手放在滾燙的爐子上,這種永遠找不到精神安寧的感覺讓我精疲力盡,每一個念頭都胎死腹中的感覺,令我痛不欲生。」「我常會不由自主的將我的大腦想像成一個龐大的漆黑的機器,像從蒸汽朋克漫畫里走出來的滿身各種管子,踏板,控制桿,和液壓系統,冒著火星和蒸汽發出震耳欲聾的聲響。」

以上我摘抄了原句,這種小說劇情的描寫,是文學文字的創作,足夠真切,也足夠調動情緒,不是心理書籍里沒完沒了的概念,解釋,乾貨。讓人理解,作為一個抑鬱症患者,會出現怎樣絕望痛苦。

感同身受的文字描寫,讓你突然對這種難以承擔的身體和心靈地衝擊有了深切的感受,絕望和不堪如影相隨。你會含淚明白, 為什麼抑鬱症患者,選擇結束生命。這是煉獄一樣地燒灼感。

面對文字,你會不停地感受,體會,一層又一層地理解。你再也不會旁觀,說教。甚至鄙視,嫌棄。只想溫暖再多一點,擁抱就好。

你會理解,每一個因抑鬱而死的人都是戰士,他們和重獲新生的抑鬱者一樣頑強,一樣堅韌,只是走了兩種不同的路,得到了不同的結果。

不是不勇敢也不是頹廢想放棄。

二 感恩「溢出效應」,抑鬱的背面有收穫

難道只是絕望?書里提到了一個詞——「溢出效應」我們先來解釋這個心理學名詞:它是指一個事物的發展,被動帶動其他事物的發展。

那抑鬱症的發展會是什麼「溢出效應」呢?我們先來看幾個例子:

六歲自閉症女孩Iris Grace,畫出讓人驚艷的畫作。被贊有印象派大師莫奈的畫風。

梵高,他的抑鬱症明顯,卻擋不住繪畫天賦。

作者本人和抑鬱症抗爭十多年,寫作,出書,做小說家。

還有更多的文學家,成功者有相同的境況,這些也許就是抑鬱症的「溢出效應」——超強的洞察能力,細緻入微的思考,特別的情感表達,專註的靈魂。

為什麼有的藝術家,詩人,演員,學者,甚至國家總統都難以擺脫抑鬱困擾,不是想像的脆弱,膽怯,缺乏勇氣。

抑鬱的反面也許是天賦異稟。

不管你處於什麼狀態,都可以嘗試這些方法,它們會趕走你內心的焦灼。

雖然理解抑鬱症的每一種結局,但是,我們還是希望,他們不受折磨,好好活著,因為他們還有活下去的理由。作者也是這麼想,當然也這麼做了。他挺過來了。他究竟做了什麼,他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複製,減輕內心的負擔,療愈壓抑的身心,遠離抑鬱。

一 減慢節奏

人有時不願給自己喘息的機會。就像一根橡皮筋,你始終給它力量,把它拉得緊緊的,它就失去了慢下來,松下來的能力,毫無彈性。同樣的,體力一直緊張,身體受不了;頭腦一直緊張,精神就會疲累,長久下來自然會引發各種心理不適。讓一切先慢下來,是心理調試的基礎。節奏慢下來,就會有更多的空間放鬆情緒,整理心情。

二 試著接納,不抵抗

《活下去的理由》里對感覺的描述有各種擰巴,身體和靈魂之間,思想和習慣之間,希望與失望之間。有擰巴就有對自己的抵抗和拒絕。這也是普通人「心累」的原因。這個世界本來就矛盾重重,既然這樣,不如放下,換一種方式。承認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試著去和它們和平相處。因為它們的影響,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大。這很抽象。通俗點好比臉上的痦子,它的確難看,可是卻不會影響吃喝拉撒睡,也不影響人品才華,那麼沒什麼好擔心的,讓它呆在那就好。

三 專註的力量

作者給了很多備選:專註自己的呼吸,專註瑜伽,冥想,專註目標。正像《心流》那本書所述,當人全神貫注作用在一件事物上, 就能體驗到一種由內而外幸福感,這個幸福感就是在專註的情況下,自然產生。而且在心流過後,還會有持續不斷地幸福,比如安寧,比如成就感。那就多給內心一點專註的時間,讓這種力量治癒心靈的慌亂。

四 在愛里

愛與被愛都是調劑心理的良藥,對於心理,需要一種愛,不束縛,不強加。誤以為的「為你好」,反而扼殺了感情,讓交流產生阻礙。韓國畫家「多肉女孩」,她的畫被認為有天生的治癒作用。她經歷過一段時間的抑鬱——父親以愛之名撕毀她的畫,讓她選擇更好的人生方向。她失去了被愛的感受,一度陷入焦慮恐慌,發展為抑鬱症。直到父親醒悟,重新支撐和鼓勵,溫暖還在,不藥而癒。這就是愛的神奇。有些愛,不單純是關心呵護,就像《活下去的理由》里沒有如何愛,如何關心,只是陪伴,簡單的對白,相互的,平常的,不刻意的,就足夠了。

五 閱讀和寫作

當你捧起一本書時,進入書中描繪的世界,會有很多的畫面和想像,或有新鮮的事情,讓人好奇欣喜,或有故事,讓人浮想聯翩。一句話,幾個字就可能照亮心中的黑暗。這是文字的魅力。

寫作是和文字相關的另一種自我修復的方式。卡爾·羅傑斯的著作《論人的成長》中,肯定了寫作在人的精神療愈過程中的重要性,能讓人疏通心裡的不暢,引導舒適的精神狀態。

如果讀書是看見他人聯想自己,寫作就是和自己對話,商討,和自己握手言和,體諒自己,修復自己。

這些普通方法也許就是打開重度抑鬱者心靈的鑰匙,我們明白堅持有多麼難,但只要大家一起,就有希望。

生活在世界上,誰都不是一個人,所有的一切都符合自然。你不特殊,也不是異類。

每個人都和別人不一樣,但有一點一樣,馬克·吐溫 在《赤道環遊記》里說:

「每個人都是月亮,總有一個陰暗面,從來不讓人看見」。

看不見,不理解,都沒關係。不用刻意「關注」

《活下去的理由》從扉頁的深處流淌出來的聲音就是:我們都是普通人,用普通的心境對待世界給予我們的各種困苦和磨礪,愛會給我們活下去的理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抑鬱症 的精彩文章:

抑鬱症女子被困屋中兩日,丟紙條夾上錢求助獲救!家屬曾多次電話
快手人氣王現狀: 四人被封殺, 一人進監獄, 一人得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