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東南海防危機,鴉片戰爭的前奏,孱弱的清廷海防

東南海防危機,鴉片戰爭的前奏,孱弱的清廷海防

東南海防危機,亦稱「乾嘉海防危機」,在一些清朝資料中則被稱為「洋盜之亂」。其持續時間之長、影響之大,實屬罕見。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爆發內戰。由於安南名義上是清帝國的藩屬國,乾隆皇帝下令出兵安南進行干預。清軍在安南的軍事行動起初較為順利,但第二年在安南阮氏軍隊的大反擊下遭遇慘敗。戰亂使不少安南軍民流亡海上,而安南的阮氏政權由於痛恨清朝出兵攻打自己,積極鼓勵和支持這些流亡軍民騷擾中國沿海,以致在中國東南沿海迅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洋盜」團伙,並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20多年的海防危機,讓中國沿海民眾深受其害。

「洋盜」形成之初,屢屢打劫中國東南沿海的商船與漁船,但清廷並沒有予以足夠重視。結果「洋盜」很快與國內的「土盜」結合,勢力迅速膨脹。所謂「土盜」,其實原本是中國沿海的百姓,以往依靠海外貿易為生。但清廷頒布的閉關鎖國政策,斷了這些人的生計,他們無奈之下只得淪為海盜。

在與「洋盜」合作的「土盜」中,以蔡牽為首的海盜集團勢力最大。蔡牽是福建同安人,父母早亡,早年靠彈棉花勉強維持生計,屢受官吏士紳欺凌。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忍無可忍的蔡牽率領一批沿海貧苦百姓下海造反,從此逐漸成了清朝統治者的心頭大患。

對於蔡牽的歷史評價,史學界頗有爭議。有的歷史學家認為蔡牽是反抗清廷的起義領袖,值得肯定與讚揚;有的歷史學家則認為蔡牽不過是個海盜頭子,應被否定和批判。

(上圖)同安梭船模型

嘉慶十四年(1809年)八月,王得祿和邱良功率領的水師在浙江漁山與蔡牽船隊相遇,隨即展開激戰。兩軍火炮對射,戰況十分慘烈,從白天一直打到黑夜。夜裡風大浪急,清軍戰船不便進攻,於是依靠數量優勢形成包圍圈,不讓蔡牽逃走。到了第二天,大戰再起,清軍水師逐漸佔據上風。邱良功為了儘快結束戰鬥,指揮自己的座船撞擊蔡牽的座船,結果邱良功的座船被蔡牽手下用大碇扎住,邱良功本人也在激戰中被長矛刺傷。好在清軍船多,大量戰船將蔡牽軍分割包圍、各個擊破。蔡牽手下拚死奮戰,炮彈打光之後,將銀碇塞入炮膛繼續開炮,致使王得祿也在戰鬥中受傷。戰到最後,蔡牽的座船尾部被清軍戰船發射的炮彈擊中燃起大火,舵桿也被撞壞。蔡牽眼見勢窮兵敗,再無生還可能,於是選擇沉船自殺。「牽知無救,乃首尾舉炮自裂,其船沉于海。」(《聖武記》卷八)

作為曾經實力最強、影響力最大的海盜頭目,蔡牽在東南沿海的眾海盜中有著巨大的威望。他的死引發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少海盜頭目不敢再與朝廷對抗,朱偓(朱濆之弟)、郭婆、張保仔等人陸續向清軍投降。尤其是具有傳奇色彩的張保仔率領部眾15000餘人、船隻278艘、火炮1000多門投降後,東南沿海的大股海盜已經基本不復存在。

東南海防危機暴露出的問題

持續20多年的東南海防危機雖然結束了,但它暴露出的問題,卻是非常深刻與沉重的。

對於海盜難以剿滅、水師屢戰不力的局面,一些清朝官員進行了相當深入的分析。首先來看李長庚給清廷的上疏:「蔡逆未能殲擒者,實由兵船不得力,接濟未斷絕所致。臣所乘之船,較各鎮為最大,及逼近牽船,尚低五六尺。曾與三鎮總兵原預支養廉,捐造大船十五號,而督臣以造船需數月之久,借帑四五萬之多,不肯具奏。且海賊無兩年不修之船,亦無一年不壞之槓料。桅柁折則船為虛器,風篷爛則寸步難行。乃逆賊在鹿耳門竄出,僅余船三十,篷朽硝缺;一回閩地,裝篷燂洗,煥然一新,糧葯充足,賊何日可滅?」(《清史稿》卷三百五十·列傳一百三十七)

李長庚在上疏中,指出了難以剿滅蔡牽海盜團伙的兩點重要原因:一是水師戰船太弱,李長庚本人乘坐的指揮船是當時各鎮水師戰船中最大的,卻依然不如蔡牽的座船;二是海盜在沿海地區很容易獲得物資補給,一旦逃過水師剿殺,不僅船隻修葺一新,糧食彈藥也能得到大量補充。

《清經世文編》中收錄了另外一位曾參與剿殺海盜的官員程含章所寫的《上百制軍籌辦海匪書》,他在文中對海盜長時間難以剿滅的原因進行了更細緻的分析,大致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其一,水師戰船數量過少,性能較好的戰船數量更少。當時水師在東南沿海有大小米艇120艘,但是規模較小的海盜團伙都有船三四十艘,大的海盜團伙更是有100艘以上的船隻。要剿滅這些海盜,清朝水師的戰船數量遠遠不夠。

其二,水師的武器遠不如海盜。水師的大炮大者不過二三千斤,而海盜的大炮大者四五千斤;水師火罐受葯不過二三斤,噴筒大不過徑寸,長不過二三尺,而海盜的火罐受葯五六斤,噴筒大徑四寸,長八九尺。武器裝備上的嚴重劣勢,讓水師在與海盜作戰時常落於下風。

其三,戰船質量太差。程含章回憶說,自己出海作戰時,發現各艘將官座船上的士兵都在一邊航行,一邊奮力將漏進船艙的水舀出倒掉,「見各將官座船日夜戽水數百桶」。將官的座船尚且如此,其他的水師戰船漏水有多嚴重就更不用說了。這皆因各級官吏中飽私囊,導致戰船製造偷工減料,保養維修更是一塌糊塗。駕駛這樣的戰船出海,不沉沒都已是幸事,更別談打擊海盜了。

其四,水師的訓練與巡航流於形式,士兵對海況不熟悉,更不具備遠洋能力,行動十分笨拙;而海盜卻恰恰相反,他們靈活機動,常把水師耍得團團轉。程含章在文中生動地描繪了水師的無能:「海上之兵無風不戰,大風不戰,大雨不戰,逆風逆潮不戰,陰雲濛霧不戰,日晚夜黑不戰。暴期將至,沙路不熟,賊眾我寡,前無收泊之地,皆不戰。及其戰也,勇力無所施,全以大炮相轟擊,船身簸蕩,中者幾何?幸而得勝,順風而逐,賊亦順風而逃,一望平洋,非如陸地之可以伏兵截獲,必待其船傷行遲,我師環而攻之,然後獲其一二船,而余船己飄然遠去。賊從外洋逃遁,我師不敢冒險,只得回帆收港。故其殄滅最難。」再看海盜,卻是「海洋之路,熟若門庭,波濤之險,安如平地。我師轉形怯懦矣。兵去則分據各港,無求不獲;兵來則連幫抗拒,莫之敢櫻,我師轉形困瘁矣」。

(上圖)鴉片戰爭時的英國大型武裝商船

東南海防危機,可以稱得上是鴉片戰爭的前奏。從這些親歷者留下的珍貴文獻可以看出,清朝水師問題繁多,對付海盜尚且如此乏力,就更不要談抵禦比海盜強大得多的英國艦隊了。應該說,乾嘉年間的清朝水師將士還是幸運的,因為縱然他們裝備落後、腐朽無能、屢戰不力,但最終還是平息了海盜之亂,鞏固了國家海防。而等到數十年後堅船利炮的英國艦隊到來時,清朝的水師就再也無力回天了!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4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一代梟雄宇文泰死後,北周艱難的立國之路
單兵裝備:來看看二戰中吃得最好的部隊都吃些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