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有哪個媽會在娃撒謊後還不批評娃的?我就是那個…!

有哪個媽會在娃撒謊後還不批評娃的?我就是那個…!

前段時間有個媽媽在微信上跟我訴苦:

「讓奶奶幫忙帶了一天娃,孩子奶奶趁我不注意的時候偷偷給娃買了很多糖吃。直到晚上被我發現了,我和奶奶當面對峙,奶奶不得不承認了,可是娃始終不承認。

一開始我還耐心地跟他解釋,媽媽不介意他吃糖了,我只是想聽到真話,我介意的是他在撒謊。可是他還是堅持說他沒有吃糖。後來我實在沒有耐心了,對娃發飆了!對著他大吼不許撒謊!終於娃大哭著承認他吃糖了。

事後我對自己的處理方式很不滿意,我感覺自己做得不對,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進。」

聽到這個媽媽的描述,也讓我想到了我是如何面對悠悠撒謊的。她從3歲多開始就學會撒謊了。

有一次在家裡她把手裡的巧克力吃掉了,而我說了要等吃完晚飯才能吃的。小妞解釋說:「剛剛巧克力掉地上了,很臟,所以我把它撿起來扔進垃圾桶了。」

「aha」,我莞爾一笑,「那我去看下垃圾桶哦。」

她飛奔到垃圾桶前用手擋住蓋子不讓我打開,「你不是說你把巧克力丟進去了嗎?為什麼不讓我看呀?」

「Hummm...媽媽,巧克力已經滑到下面去啦,你看不到的。」

「那好吧,那你把嘴邊張開給我看一看。」

「媽媽,我口渴了,我想喝水。」

「你先張嘴給我看一看嘛,看了再喝,不行嗎?」

「我就想現在喝!」

aha,那好吧,那你喝吧。不過現在巧克力沒有了,那你今晚也沒有巧克力吃了哦。

「我沒有吃啊!為什麼晚上不能吃?」

你不讓我看垃圾桶,也不張嘴給我看,我不知道你說的是不是真的呢,我無法判斷。在不確定的情況下,我不能給你第二塊巧克力。

悠悠不說話了。我沒有直接揭穿她的謊言。

一個被當面揭短的孩子,會感到被人侮辱。羞辱式的質問並不是好的教育,也會破壞親子關係,破壞孩子對我們的信任。

再說,僅僅告訴孩子「不能撒謊」、「撒謊是不對的」,一點用也沒有。重要的是讓TA自己意識到為什麼不該撒謊。

孩子為什麼會說謊?TA如果沒有意識到自己不對,TA就不會撒謊。之所以撒謊,也是因為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是非觀,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才會用謊言去遮掩錯誤的行為。

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啊,誰願意赤裸裸地被人揭穿呢?我們大人之間聊天,有時明知對方在撒謊,不也沒好意思揭穿,要給對方點面子么?為什麼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就覺得可以逼著孩子承認撒謊?

孩子可能出於恐懼被懲罰或者羞恥心而拒絕承認自己撒謊,但其實TA心裡清楚自己做了什麼。

很多事不必說穿,給孩子點時間讓他們自己去悟。

等過了幾天,孩子跳出這件事的情緒後,不妨用輕鬆地語氣再和孩子聊聊事情經過和TA的感受:「那天的巧克力到底去哪了?你當時是不是特別想吃?」

跟孩子用不帶評判的態度說說我們的感受:

「媽媽和你之間是可以互相信任的。我不會對你撒謊,你也不需要對我撒謊。願意相信你說的話,你有任何想法都可以直接告訴我,明白嗎?

悠悠似懂非懂地堅持說了一句:「我沒有撒謊。」

撒沒撒謊你不用跟我說,你自己心裡知道答案。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你也很清楚,重要的是我們要做對的事。」 我篤定地看著她的眼睛說。

我相信「信任」的力量。我信任她,她也會變得信任自己,願意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路上不懈努力,做出正確的選擇。

因此,哪怕明知道悠悠是在撒謊,我也從來沒有像文章開頭的那位媽媽一樣大發雷霆地要求孩子當下承認她在撒謊。

兒童大概從2、3歲就開始「撒謊」了。心理學家說,撒謊是高智商的體現,是在動腦筋。

因為撒謊要編故事,還要編得合乎邏輯能自圓其說,還要猜測對方的心思和感受,這需要一定的認知能力和同理心才能做到。

從某種意義來說,撒謊是認知能力和情商進化到一定程度時出現的正常現象,也是一個必經過程。

有好幾次悠悠從衛生間出來,我問她:「洗手了嗎?」

「洗了。」 她輕飄地說。

可我明明沒有聽到水流聲啊,我說:「那把手給我聞一下。」

「哦,我忘記拿什麼東西了,媽媽等一下。」 接著她又跑回衛生間把手給洗了...洗完還會主動給我聞一下。

這個時候我也不想赤裸裸地拆穿她,而是心平氣和地說:「上完廁所洗手是為了你自己好啊,你不是為了媽媽洗的,便便尿尿裡面有很多細菌病毒,如果不洗手容易生病,洗手是為了保持健康,你也不想總是生病吧?」

講真,孩子撒謊的行為並不會因為一兩次的說教就能糾正過來,這就好像影響一個人的價值觀一樣,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復一日的耕耘。做好心理準備,把它當成長期工程一點點在生活對話中滲透。

我也會給悠悠講《狼來了》的故事,希望她自己去領悟撒謊的後果,幫助TA從換位思考中感受「為什麼騙別人是不對的」。

你也不希望媽媽騙你吧?誰都不喜歡被騙的感覺。當一個人經常撒謊,別人已經分不出來他的話到底是真是假的時候,即使有一天他說的是真話,大家也不相信了。因為他已經破壞了別人對他的信任。你可不希望別人不相信你說的真話吧?」

這樣的對話我們在過去三年進行了很多次,我很開心看到悠悠變成了一個不用靠撒謊就能做到自律的小孩。現在的她非常自覺地只在吃完晚飯後才拿出糖果,沒吃完飯就不提甜食的事。

說好的每天只看兩集動畫片,看完後哪怕我還在洗澡她也會自己關掉電視機。

也有的時候,悠悠會給我講一些和幼兒園小朋友發生的事情,說著說著劇情就變得越來越離譜,這時我會假裝天真地問:「真的是這樣嗎?老師真的這麼做了?」

她詭笑著點頭:「是的」

接著我一點點指出故事中的邏輯漏洞,小妞忙著解釋補漏洞,最後故事越編越誇張,我們兩個都笑了...

我知道她在「撒謊」,

她也知道我知道她在「撒謊」,

我知道她知道我知道她在「撒謊」,

最後我用一句:「你的想像力很豐富啊!能編出這麼好玩的故事,我喜歡聽!」 作為結尾,讓她明白撒謊和編故事的區別。

編故事並不帶惡意,也不會傷害別人,而且別人也聽得出來你是在編故事——這更像是在開玩笑;

而撒謊則可能會違反原則,對別人造成傷害。

這兩者是有區別的。前者值得鼓勵,我們甚至可以順著孩子的故事編下去;而或者則需要耐心的教育為孩子樹立正確的道德觀。

我們不用急於扭轉孩子的某一個行為,畢竟教育不是直接告知正確答案就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責問和懲罰更不能實現長久的自律。

孩子需要知道誠實的好處是什麼。如果在孩子鼓起勇氣說出真相時,你沒有看到TA為誠實而做出的努力,只是直接跳到懲罰一環,那麼他們下一次很可能不會那麼快承認真相,還會變本加厲的撒謊。

想讓孩子說真話的前提是擁有親密而充滿安全感的親子關係。

我們可以通過談話的方式,引導孩子思考:為什麼說真話很重要?我這麼做對嗎?我的行為可能會給別人帶來哪些影響?會有哪些後果?除了撒謊我還有別的解決方案嗎?

只有通過自己的思考內化了這些道理,最終才能形成自己的道德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