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一切煩惱,都源於人際關係


阿德勒說:「一切煩惱來源於人際關係。」

怎麼理解呢?

網路上是這樣說的:

  • 不幸之源在於人際關係。反過來說就是,幸福之源也在於人際關係;
  • 人際關係的起點是「課題分離」,終點是「共同體感覺」;

共同體感覺是指「把他人看成朋友,並在其中能夠感受到有自己的位置」。

換句話說,就是可以在關係中獲得歸屬感。

當然,這裡說的關係比較廣義,包括親子、親密、家庭、友情、職場......

其實我們一出生,就處在一個很大的共同體中——世界以及宇宙;後來慢慢地,我們在一些小的共同體中生活、工作,比如國家、家庭、公司等等。

如果我們不能在一個共同體中獲得歸屬感,也就意味著,我們在其中不能擁有一段比較好的人際關係,無法感受到安全,甚至體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所以在這裡,我們必須要知道建立一段好的人際關係(共同體),需要具備的三點:他者信任、他者貢獻和自我接納。

1. 他者信任

信任,是一段關係的建立前提。

這段時間,我們會發現原先很好說話的小區保安或者房東,要求我們回家前必須要測體溫上報,不然的話就會變得鐵面無私,對我們不信任時還會說一些讓人感覺不舒服的話。

也有些房東為了安全起見,不讓外地租客提前回來,就算回來了,也只能先住在酒店。

本來大家是相互信任,相處很好的,但這個時候的情況需要特殊處理,也就可能會觸碰到對方的一些利益。

就像我們和同事、客戶見面,以前都會特別熱情,見面了會一起吃飯喝茶談事情,現在卻連握手都謹慎小心。相處方式不同,難免會有一些心理落差。

所以在這時候,人與人之間需要重新認識一下。

我們要對他人信任,盡量不要因為過度反應而帶著有色眼鏡去看別人,或者不要帶著惡意去揣測別人。

比如一些外賣小哥很幸苦,他們在送餐時會特別附帶一張紙條,詳細標註廚師和外賣員的體溫。

這其實就是一種主動建立信任的方式,同時也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

因此,我們更多的是對他們有一份敬意,一份謝意。


2.他者貢獻


有朋友說:「孩子不理解不聽話,不讓他出門就哭,還老是抱怨我,時不時還要鬧一下,太折騰了,比上班還要累。」

如果孩子這種表現比較多的話,這有可能是孩子平時對你的信任感不高,或者是不是你在對他的方式上面有點過於苛刻、挑剔了?

就像很多父母可能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需要被我們保護的,有些人甚至會在孩子面前說說他給自己添亂了,那這時孩子是沒有價值的。

如果他對你沒有貢獻的,就會成為你的累贅。

孩子自然而然不願意成為這樣一個人,於是他會有反抗或者說叛逆的行為。

所以如果孩子不聽話不理解的話,我們就用更多的耐心跟他相處,同時肯定孩子對家庭的貢獻。

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家裡的地板有點臟,爸爸坐在沙發上玩手機,媽媽在房間休息。這時孩子就會拿掃把,很認真地掃地。

這時候孩子是不會有「為什麼沒有人來幫我」的感覺或者怨言,而且還會很開心。

因為這時候他是對家裡有用的,是可以貢獻自己的力量的。

同樣的,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共同體感覺,我們應該會去思考我能為夥伴做些什麼?而不是別人能為我做什麼。


3.自我接納和認同

當我們無法真正做到自我接納時,會拚命地提供價值給別人,這樣反而有可能把關係弄糟,就像有人會拚命去討好。

就像很多的爸爸媽媽,他們覺得只有在不斷幫孩子做一些事情,或者提醒孩子要穿秋褲,或者提醒孩子要注意安全,不斷地做各式各樣好吃的給孩子的時候才會有價值感。如果孩子不接受,他們就會感覺到很心碎。

那什麼是自我接納和認同呢?就是當你做不到一些事情時,你能很誠實地跟自己說:「我確實做不到。」

然後盡量朝著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舉個例子,你的工作只能完成80%,但是為了給公司和老闆留下好形象,你很積極地扛下了所有的工作,然後回家後和家人朋友大罵公司,抱怨工作壓力太大。

兩種不同狀態的背後,其實就是不能接納真正的自我,不敢在他人面前表達真正的自己。

如果你清楚且接受自己只有80%的工作能力,並且誠實地跟公司老闆表達出來,然後思考怎麼樣才能盡最大的努力完成全部的工作,這才是對自我的接納。

如果只是為了留下好印象,假裝自己很厲害,那麼到最後你會很辛苦。


那麼在這個時間,如果我們的人際關係真的受到很大的影響,其實也是一個重建的機會。

就像我經常說的:「危機即機會。」

首先,要知道人際關係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

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看成可能是給你找麻煩的人,那就比較麻煩了。

要知道人際關係其實是你的支持系統,如果沒有人際關係,你一個人就會很孤單。

因為,好的人際關係是可以滋養到我們的。

另一方面人際關係也是我們的助力系統。

前面談到家裡邊小的孩子不聽我的,老人也不聽我的,在這個時候你有沒有邀請他們進行合作?或者你有沒有把他們看成是你的助力系統,當成是對你有貢獻的人,還是說你需要去掌控他們?

如果我們帶著一種類似於權威者或者教育者的姿態進入到親子關係里,這就很容易出現緊張的局面。

最後,當有危機時,我們需要和自己身邊親近的人共同面對。因為我們是一個人類的命運共同體。

如果把身邊的人,哪怕是陌生人也看成是你的合作者,那麼在這種情形下面,我們在人際關係中一般不會覺得孤獨。

另外,對於一些謠言或者一些我們看上去好像比較糟糕的的行為,不要去抓著不放。

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一直去攻擊,其實是沒有意義的,相反會讓我們感覺到更多不公的事情、糟糕的事情正在我們身邊發生。這是很不好的體驗。

有時候,我也會當一下鴕鳥,自動過濾掉很多不好的信息。

這樣,我們可以跟身邊任何一個人保持著合作的狀態,如果到了後來發現確實無法合作了,我們也可以選擇結束。

所以不管怎麼說,只有當人際關係是一種滋養的資源,並能從中獲得歸屬感,我們才會願意去跟他人建立一個比較好的關係。


作者簡介:

胡慎之,關係心理學家。


中國心理學最有影響力50人之一。
CCTV心理訪談特邀嘉賓。
20年的諮詢實踐,15000小時的個案經驗,向日葵心理創始人。

《疫情在家上學,我們能教給孩子什麼》

PS:掃描圖片二維碼即可免費聽課

↓↓↓

為你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利里人際關係表 的精彩文章:

做好這4點,你的人際關係會越來越好!
如何理解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