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永遠不要做一個老實人,否則你只是給別人提供安全感的工具

永遠不要做一個老實人,否則你只是給別人提供安全感的工具

你是一個「老實人」嗎?相信很多人在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會有傾向性地拒絕,在拒絕什麼呢?

「老實人」在古代是安分守己的人,他的對立面是浪蕩子,中華民族是一個安土重遷的民族,農耕文明需要勤勤懇懇埋頭苦幹的精神,那時的老實人就是安全感的象徵。但是時代進步了,我們對「老實人」理解變了,現在最常聽到的話是「玩完之後找個老實人嫁了」。

在新時代的青年裡,越是正經職業、正值青春的人,越不會表示出自己是一個老實人,而年齡稍大,或者歷經風霜的人卻常常表達出對於老實人,對於平平淡淡生活的渴求。

「老實人」和安全感劃勾

「老實」,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忠厚善良、規規矩矩、服從性強、安分守己。

這個描述其實很模糊,服從性較強?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軍人都是老實人嗎?只要沒犯過法的人,我們都可以稱其為安分守己,那老實人就多了去了,這正確嗎?

很顯然,隨著時代的發展,老實人其實不再指某一特定的人群,而是更加趨向於一種概念,如果我們仔細去想,這裡面其實非常複雜。

心理學上有個概念叫做—社會刻板印象,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類常常用分類的方式對身邊的人進行區分,這樣可以節約個人認知資源。

人的認知資源是有限的,不把人們進行分類,就會儲存大量的信息,最終消耗大量的資源。但是,這樣做缺點也有,比如,這個過程中人們往往聚焦焦點,不太注意一些細節,將一個側面就歸納為了一個整體。

這說明什麼呢?老實人唯一的共性就是安全感,當我們說這個人很老實的時候,會有一種「放心」的感覺在裡面,但是如果場景轉換,看著遠去的兒子,妻子對丈夫說兒子是一個老實人時,透露的卻是一種濃濃的擔憂。

安全感就不說了,這個擔憂是怎麼來的呢?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隨機選擇了一個家庭主婦,希望能夠在她的院子裡面掛一個小小的招牌,基本上所有人都接受了,接下來,實驗人員拿著一個又大又丑的招牌,這一次,有50%的人接受了。

實驗小組的第二輪實驗隨機找到家庭主婦,一來就讓她們掛一個又大又丑的招牌,同意率只有20%,僅僅因為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同意概率就上漲了30%。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一般接受了一個要求後,對後續遞進的要求就有更多的理解與寬容,這就是「登門檻效應」對人的影響。

老實人帶給人的安全感就是給予了他人一種向下依賴的感覺,隨著時間的改變或者人性的不同,很容易就變成了索取,這種索取獲得的導致的結果常常是老實人的失去。

所以,當我們說到老實人的時候,我們的認知就像是一個搖擺的指針,在安全感0-100的區間擺動。

而這個時候,明顯的就出現了老實人身邊的兩類人,一種是尋求安全,一種是給予安全,老實人就像是一個提供安全感的工具

最後,我們再嘗試將這個概念深入,心理學有一個大的細分領域,心理測量學,智力測驗一直是比較主流的一種研究方向,經過不斷地前進,推翻了例如大腦開發領域智力差異的概念。

其實人與人之間大腦智力的差異其實是很小的,我們的差距主要由思維模式引起,也就是說,老實並不是笨的意思,更像是一種內斂而固執的人,他們堅守著一些事情,並且因為不太善於交流,從而一直這麼堅守著,但是當有一天這種堅守被打破了呢?

隨著現代影視的發展,大家腦海里突然有了一個深刻的形象,就是一個平日里很老實的人,卻是一個讓人顫慄的殺人惡魔,這似乎在表達著人類心理能量的守恆定律。

思考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當你跟著我思考到這裡,你現在想想,你願意做一個老實人嗎?

也許這是一個不太好回答的事情,我們姑且不做選擇,但我們要知道,這個社會如果大家都不相信「吃虧是福」,沒有了老實人,那也許動搖的就是整個社會安全感的根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研究顯示:男人出軌一次,就會有無數次
活得有趣的人,都在堅持做這兩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