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如果你想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強烈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如果你想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強烈建議你看看這篇文章

看著彩票得主喜提大獎,看著富二代揮金如土,看著朋友贏取白富美,再看看自己的存款和工作......

你是否曾感嘆過:這都是命......

自古以來,人們對於自身命運的探索從未停止,從易經八卦到生辰八字,從陰陽五行到星座命理,人類為了探知命運真是煞費苦心。

隨著潛意識和人生腳本理論,命運那神秘的面紗逐漸被揭開了,我們不用像古人一樣求助於神秘力量來「逆天改命」。因為命運,從來不是天定的。

鏡像關係

心理學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指出,我們在心中認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就會朝著自己認定的方向發展,最終呈現鏡像的人生,這是心理學對於宿命論的解釋。

我們的人生由多個選擇構成,某一瞬間的選擇決定了我們這一生的走向。

所以可以說,命運是一種選擇:

選擇努力還是慵懶、選擇學文還是學理、選擇去北上廣還是回老家,這些選擇往往決定著我們今後的命運。

那麼,又是什麼決定著我們的選擇呢?

當初有無數個選擇擺在我們面前,為什麼我們選擇了那一個?

你的潛意識決定了你的選擇。

我們的外在命運與內在意識,是鏡像關係。

我們可以從一個人的外在條件來判斷他的內心是否充裕。

同樣,當我們要探索命運時,也要先探索自己的潛意識。

案例

A女士是一位家暴的受害者,半年前和丈夫離婚。

在這之前,她已經遭受了無數次的虐待。

即使是懷孕的時候,丈夫也會拿針扎她,嘴裡還念叨著:不能嚇著孩子。

半年前的那次家暴,丈夫打斷了她的肋骨,如果不是鄰居報警,她相信丈夫會打死她。

她來諮詢的目的,是因為她發現她依然想著丈夫。

對朋友們介紹的優質對象她都不為所動,甚至感到厭煩,

而面對丈夫的復婚請求,她竟然心動了。

通過多次的溝通與探索,A女士找到了原因:

在她幼年時,父母將她交給鄰村的一個婆婆養育,而這個婆婆很少與她溝通。

婆婆通常會白天把她鎖在家裡,自己出去打麻將。

而一旦輸錢,回到家後就是對A女士一頓暴打。

但是A女士太需要陪伴了,挨打是婆婆陪伴她的唯一方式。

而她也就在潛意識中認為:我挨打,意味著我被需要。

後來父母將A女士接回了身邊,但是面對善良的父母,A女士始終愛不起來。

她一直希望父母能夠打她一頓,但父母一直在儘力補償她,對她很好。

她認為父母這樣做很假,她感覺不到父母的愛。

最後,她找了一個家暴男,通過這種方式來填滿自己。

知道了潛意識的想法,A女士也做了積極的調整。

半年後,她接受了一個對她狂熱追求的男人。

潛意識就是命運。

我們認為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個「認為」是潛意識層面的,沒人會希望自己失敗,但是失敗的人很多。

這是因為我們頭腦所能看到的都是意識層面的想法,而在潛意識中,也許我們渴求著失敗。

為了探尋潛意識,你可以時刻覺察自己的想法和語言。

尤其是那些經常出現的想法和經常說的話。

一個人經常說的話,通常就是這個人的自證預言。

在下次面臨選擇時,你同樣可以多一些覺察。

追問自己:為什麼我要這麼選?

看看能不能回憶起一些童年時的往事。

改變,沒有一蹴而就

改變的關鍵,是體驗。

當我們通過努力完成了以前從沒做過的事,我們就會有很強的成就感,在下次面對這件事或者更難一些的事情時,我們也會有信心去完成。

美國南方衛理工會大學曾做過一個「改變性格」的實驗:

實驗一共持續了15周,每周一開始受試者都會領取兩個挑戰,比如,你想變得更外向,那麼你的挑戰可以是在超市主動和別人打招呼,更難一些的可以是在一個集體活動中毛遂自薦,擔任領導者。

結果發現,這些任務的難易程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沒有完成它。

等到實驗結束後,那些每周認真完成任務的人,即使都是很簡單的任務,他的性格也發生了轉變。

而沒有完成任務的人,性格不但沒有向自己想要的方向轉變,反而加重了自己原來的性格。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過「自我效能感」,它的定義是「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

提升自我效能感的一個有效辦法就是先做一些小的嘗試,然後不斷升級事情的難度。

這裡的關鍵是嘗試,而不是難度。

每個人都有過一步登天的幻想,想一次就「干件大的」,成功了確實會對你的信心增加不少,不過失敗了反而會打擊你。

改變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偶然的一次成功並不能讓你脫胎換骨,你需要的是持續不斷的成功,這會一點一點的改變你的性格。

性格的變化,意味著處事方法的變化,當你面對同樣的選擇,你的選擇也會發生變化,那麼,你的命運不就改變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低層次的父母,才總是在滿足孩子
越來越多90後夫妻已經撐不下去了,「缺錢」正在榨乾中國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