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俄羅斯戰略威懾主力「圓錘」潛射彈道導彈戰力遭質疑

俄羅斯戰略威懾主力「圓錘」潛射彈道導彈戰力遭質疑

在2019年10月15日-17日,俄羅斯舉行的「雷霆」2019戰略核力量演習中,俄原計劃在演習中試射「圓錘」導彈,但是最終沒有實施,引發外界對該型導彈作戰能力的高度關注。「圓錘」是裝備俄第四代戰略核潛艇「北風之神」級的潛射彈道導彈,因採用先進反導設備技術而具有較強的突防能力,但在其它戰技性能方面存在較大爭議,其戰備水平和實戰潛力也受到質疑。

以發展通用型導彈為目標

20世紀90年代初,俄羅斯海軍提出了新一代潛射彈道導彈的研製計劃,代號為R-39「巴爾克」(北約編號SS-N-28)的液體燃料潛射彈道導彈由馬卡耶夫設計局研製。但在三次試射失敗後,俄羅斯決定放棄該項目,將下一代潛射彈道導彈研發的重任交給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研發代號為「圓錘」(也譯為「布拉瓦」,俄代號RSM-56,北約代號SS-N-30)。紅寶石設計局還修改了955型「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的設計方案,以適應「圓錘」導彈。

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被指定為下一代潛射彈道導彈的研製單位,主要原因是該所研製的SS 27「白楊」M陸基洲際彈道導彈取得了巨大成功。以「白楊」M為基礎研製新一代潛射彈道導彈不僅能繼承優點,還可以節省經費。軍方要求海基「圓錘」與陸基的「白楊」M達到70%的通用性,未來「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圓錘」導彈將成為2040年之前俄海軍核力量的支柱。

突防是強項

「圓錘」導彈運用了「白楊」M的技術成果,具備較強的突防能力。

助推段飛行時間短

「圓錘」採用並優化了「白楊」M的固體速燃火箭發動機技術,導彈飛行助推段速度超過其它同類型導彈,這使得導彈的助推段較短。導彈還可在助推段機動飛行,能有效避免在發射初始的上升階段被敵方反導系統摧毀。據該導彈的總設計師索洛莫諾夫稱,「圓錘」助推段比俄同類導彈縮短了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比美國、法國同類導彈縮短了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

採用突防技術手段

為了有效應對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圓錘」導彈加裝了防輻射及電磁干擾的防護罩,增加誘餌裝置,增強導彈外殼強度,使其能承受500米距離上核爆炸的衝擊。導彈彈頭有末端助推系統,在最後飛行中可變換彈道,自行機動以調整攻擊方向,規避反導系統的攔截。通常彈道導彈的彈頭經過彈道最高點之後便沿著固定的彈道下落,敵方反導系統的計算機通過幾組數據便能算出彈道並予以攔截,如果彈頭具備機動變軌能力,反導系統的計算負荷便會成倍增加,再結合誘餌彈頭的使用,反導系統攔截起來困難大幅增加。

安全性能較強

此前,蘇聯/俄羅斯的戰略核潛艇多攜載液體燃料彈道導彈,導彈的液體燃料侵蝕性很大,在殼體受到物理損傷時會給潛艇乘員造成威脅。特別是戰略核潛艇在海中航行時,一切皆有可能發生,這其中也包括撞船事件,因此不可能保障不出現物理損傷。「圓錘」導彈採用固體燃料,導彈尺寸小,更適合用於潛艇,而且貯存更加安全,戰略核潛艇的安全可靠性也隨之增強。

實戰潛力是個問號

隨著「圓錘」導彈的研製進展和實戰部署,特別是在部隊演訓,其弱點逐漸顯現出來。

可靠性能欠缺

「圓錘」導彈於1998年開始研製,2004年開始進行試驗,2013年開始試驗性擔負戰鬥值班,至2018年3月才正式裝備部隊。而在此之前完成的27次飛行試驗中,有7次失敗,不成功比例達到了26%。

「圓錘」潛射彈道導彈裝備於「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每艘16枚。

「 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尤里·多爾戈魯吉」號裝載「圓錘」導彈、

戰技性能遜色

俄羅斯發展「圓錘」導彈的動因是應對美國的「三叉戟」2潛射彈道導彈。該導彈於1 990年裝備美海軍,發射重量59噸,投擲重量2.8噸,攜載12顆當量10萬噸或者8顆當量47.5萬噸的核彈頭,最大射程11300千米,命中精度90米。而「圓錘」導彈的發射重量36.8噸,投擲重量1.15噸,攜載6顆當量15萬噸的核彈頭,射程8000~9300千米(也有資料稱可達10000千米),命中精度350米。由此可見,「圓錘」導彈在射程、投擲重量、命中精度與核彈頭當量方面,均低於「三叉戟」2導彈,這也表明其戰技性能與「三叉戟」2導彈存在一定差距,而這些性能會直接影響核反擊作戰的效能。

戰備水平較低

2019年10月14日,俄國防部國際軍事合作總局在發布「雷霆」2019戰略核力量演習新聞時稱,將在演習中試射「圓錘」導彈。但演習之後公布的資料顯示,此次演習中並未進行「圓錘」導彈試射。此後,俄著名海軍專家克里莫夫認為,演習之所以沒有發射「圓錘」導彈,是因為在發生核戰爭時,一旦俄最高統帥向巡航中的戰略核潛艇下達發射命令,「圓錘」導彈不能按時發射出去,因為「圓錘」導彈不具備冰下發射能力,戰略核潛艇需要尋找到合適的未結冰或者已融化的海面之後,才能進行導彈發射。這大概需要兩天的時間。而核反擊作戰需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實施,兩天來講太長了,甚至直接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這也表明「圓錘」導彈的戰備水平存在嚴重問題。

俄維柳琴斯克海軍基地,位於遠東地區堪察加半島,太平洋艦隊的「北風之神」級、「德爾塔」3級戰略核潛艇部署在這裡。

實戰能力存疑

目前俄海軍共裝備3艘攜載「圓錘」導彈的「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其中北方艦隊僅「尤里·多爾戈魯基」號1艘。太平洋艦隊裝備有2艘,分別為「亞歷山大·涅夫斯基」號和「弗拉基米爾·莫諾馬赫」號。太平洋艦隊的這兩艘分別於2013年12月和2014年12月在北德文斯克交付北方艦隊,2015年9月和2016年9月完成從北方艦隊至太平洋艦隊的跨艦隊遠航,正式進入太平洋艦隊第25核潛艇總隊的戰鬥序列,部署在維柳琴斯克海軍基地。這兩艘戰略核潛艇從2015-2016年編入太平洋艦隊至今,從未發射過「圓錘」導彈。2018年4月16日,在堪察加半島海上靶場進行「紅藍」對抗戰鬥訓練中,「弗拉基米爾·諾莫馬赫」號對假想敵僅發射了魚雷,並未進行「圓錘」導彈發射。這表明,俄在遠東地區的「圓錘」導彈實戰能力存在疑問。據俄媒披露,近年太平洋艦隊「圓錘」導彈的發射訓練,均通過部隊與北方艦隊換防的形式來完成。因此有俄軍事專家認為,目前太平洋艦隊尚不具備在責任區發射「圓錘」導彈的能力。

「圓錘」潛射彈道導彈試射。俄軍計劃未來裝備8艘「北風之神」戰略核潛艇,攜載128 枚「圓錘」導彈,核彈頭768顆

戰力緣何難以形成

「圓錘」導彈從研發到部署已近30年,俄原寄希望於該型導彈成為海基戰略核力量的中堅,但多重因素導致至今未能如願。

研製單位選擇不正確

「圓錘」導彈由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研製。該單位此前一直從事固體燃料導彈的研製工作,著名的「白楊」、「白楊」M、「亞爾斯」等戰略導彈均出自該所。但該所此前並未從事過潛射彈道導彈的研製,缺少經驗和技術積累。這也導致了其在「圓錘」導彈的發展過程中「屢戰屢敗」,試驗周期長、成功率低,即使列裝後也難以形成強大的作戰能力。

試驗程序不完整

通常進行潛射彈道導彈的飛行試驗前,要在地面試驗台進行試驗,以收集改進導彈的數據。美國的「三叉戟」1、「三叉戟」2導彈研製過程中都是完成該階段試驗後才開始飛行試驗。俄專門研製潛射彈道導彈的馬卡耶夫設計局也是首先從地面試驗台進行15~20次各種不同射程的發射。結束地面試驗台的試驗後,再到白海、巴倫支海和挪威海域,從戰略核潛艇進行多達18次的各種作戰載荷試射。而「圓錘」導彈的研製超越了美研製「三叉戟」導彈和馬卡耶夫設計局的做法,省略了在地面試驗台進行試驗這一步驟,直接從戰略核潛艇上進行飛行試驗。這也導致其後來試射多次失敗,難以按計劃列裝。

設計存在缺陷

目前,俄北方艦隊僅裝備1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北方艦隊的戰略核潛艇要在冰下擔負戰鬥值班任務,攜載的導彈應具備破冰能力。克里莫夫認為,俄所以將2艘該級戰略核潛艇從北方艦隊轉隸太平洋艦隊,是因為「圓錘」導彈不具備從冰下發射的能力,在北極地區「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的戰備狀態較低。據克里莫夫稱,在開始研製「圓錘」導彈時,莫斯科熱力工程研究所制定的戰技指標不正確,沒有提出對導彈破冰能力的需求。因此,每一次在俄北方高緯度地區發射「圓錘」導彈,都要提前尋找合適的水域,最長時間要兩晝夜才能找到。

基礎設施不健全

2019年8月24日和10月30日,俄海軍兩次試射了「圓錘」導彈。這兩次試射與以往一樣,都由北方艦隊發射,方向都是「從西向東」,分別從白海和巴倫支海發射,命中位於堪察加半島庫拉靶場的目標。縱觀「圓錘」導彈的所有發射,飛行彈道的方向均是與以上類似的「從西到東」。儘管太平洋艦隊已經裝備2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從未有其試射「圓錘」導彈的消息。如果太平洋艦隊發射「圓錘」導彈,那麼目標應位於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奇扎靶場,向這裡發射導彈可準確記錄彈頭飛抵目標的情況。據俄軍稱,目前該靶場處於外國情報機構的嚴密監視下。因此,通常向奇扎靶場發射的導彈都是老舊型號。要從遠東地區向奇扎靶場發射「圓錘」導彈,需要對靶場進行改造。俄太平洋艦隊目前不能發射「圓錘」,另外一個原因可能是維柳琴斯海軍基地還沒有建設好,尚未做好接收「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的準備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圓錘」導彈作戰能力的形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CTV國防觀察 的精彩文章:

敘土兩軍鏖戰薩拉蓋布:M4與M5公路樞紐成修羅場,95萬居民血火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