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從M16步槍發展歷程淺談槍械命運:科研人員懂得一線戰士需求么?

從M16步槍發展歷程淺談槍械命運:科研人員懂得一線戰士需求么?

無論設計師願不願意,自誕生以來,槍械就在一定程度上帶有政治色彩。對於這個時代而言,技術早已經逐漸停滯,政治越來越決定著槍械的未來。通過剖析M16的「黑歷史」,了解政治干預技術的毒害,我們可避免重蹈M16發展中的悲劇和覆轍。

「來路不正」的M16

在今天,包括M4、AR15在內的整個M16槍械家族早已經成為美國的國家代表之一。然而在當年,早期的M16(準確說來是AR10、AR15)可能和國家概念扯不上什麼關係,它更像是政治推手下的「野生」產品。

M16(AR10)最早誕生於美國的阿瑪萊特公司。這家公司創立於1954年,是一家相對年輕的公司,AR10的設計師尤金·斯通納在該公司任職。槍械行業中有一個奇怪的規律:那些老牌的、大型的公司,並不熱衷於推出一些具有顛覆性的新產品,因為槍械是大批量裝備的產品,這些大公司首先要保證量產,而不是去搞一些「稀奇古怪」的新玩意。而且,大公司的體系發展相對完善,新產品都會帶有上一代產品的明顯烙印。相比之下,小公司的科研氛圍更開放,不容易受到既有環境的影響,更容易設計出讓人眼前一亮的新產品,但往往缺乏推廣新產品的能力——產能、人脈、背景,而這些恰恰是量產武器的必要條件。

不完全分解狀態下的AR10步槍,已經具備了M16的基本輪廓。民族自豪感向來是槍械的隱性指標之一,如今美國民間市場上還出現了大打「情懷牌」的同名槍械

小公司的新穎設計往往伴隨著技術風險,比如AR10的複合槍管完全是多此一舉,本身並不堪用,嚴重拉低了AR10的試驗表現

2016年山東軍興公司推出的P12手槍,讓人眼前一亮。小公司的設計更為自由,但也往往難以量產,如今3年過去了,P12依然「養在深閨人未識」

當年的AR10就是這麼一款步槍。誕生在小公司阿瑪萊特,集合了諸多大膽設計,但缺乏足夠的政治支撐。儘管AR10也曾經參與美國陸軍組織的選型試驗,但最終落敗。其實,在「陪跑」的參賽標籤下,只要出現一丁點問題,陪跑的槍械就會被無情淘汰。

槍械是設計出來的,更是改進出來的。只要假以時日,先天結構很新穎的AR10步槍一定能達到一個理想的技術水平。但在缺乏政治資源的前提下,時間就是奢侈品。美國陸軍最終沒有選擇AR10,而是選擇了T65步槍(後來的M14)。坦白而言,這場比賽不公平,美國陸軍明顯有所偏袒。和T65、AR10同台競技的還有FN FAL步槍(T48),如果說當年的AR10尚顯稚嫩,那FAL就是一個成熟選手。無論是性能還是產品成熟度,FAL都要比M14/T65步槍好得多,但一樣輸掉了比賽。

和M14同台競技的FAL享譽世界,卻唯獨無法打動美國人,FAL 和M14之間的「黑哨比賽」,也成了很多槍迷多年後的談資

客觀而言,AK47能夠列裝,除了設計師卡拉什尼柯夫過人的天賦外,也有政治因素——當年的蘇聯特別熱衷於宣傳工農兵出身的人

時任美國國防部長的羅伯特·麥克納馬拉曾經多次在公開場合「炮轟」M14

柯蒂斯·李梅是時任的美國空軍副參謀長,對M16的列裝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並在美國空軍中率先裝備了AR15。請注意,是空軍

有所偏袒的美國陸軍吹了黑哨,被淘汰下的選手卻依然無可奈何。槍械的競標如同比武招親,武功再高,不如「姑娘喜歡」這一句話更有成效。儘管AR10取得了一定的民間訂單,但遲遲未被美軍採購。

既然M14已經被美軍採購,AR10就要另找出路。當年的美軍對小口徑高速槍彈很感興趣,AR10就調轉槍口,從發射7.62x51毫米NATO槍彈的AR10搖身一變,改為發射5.56×45毫米槍彈的AR15。然而此時,整個AR10、AR15項目已經花費了太多錢財,成為一個真正的燒錢機器,超出了小公司的承受範圍。於是,阿瑪萊特公司的母公司——仙童公司把AR15項目賣給了柯爾特公司。

作為老牌企業,柯爾特公司的手腕可比阿瑪萊特高明多了。柯爾特先後說服了包括柯蒂斯·李梅在內的一系列美軍高官,為AR15爭取到了部隊試用的機會。在AR15得到部隊肯定的同時,M14在越南的表現越發糟糕。柯爾特公司迅速利用輿論大肆攻擊M14,不斷為AR15「造勢」,創造「上位」的機會。最終為AR15爭取到了美軍的正式編製,獲得「M16」這個大名。

換而言之,從M16到5.56毫米槍彈,新槍新彈引入美軍的過程,更像是政治推手下的結果,而不是精挑細選、層層試驗後的產物。而蘇聯人選定槍械時,往往要在兩三年前就定型一款新槍彈,再根據新槍彈,招標多家單位參與設計,選中使用這款槍彈的最優槍械。著名的AK47(使用7.62x39毫米M1943槍彈,槍彈比槍早4年定型)就是這麼誕生的,沒有一款槍械能繞開競標,像M16這樣「半路出家」、「彎道超車」。相比之下,美軍新槍新彈登場過程如此任性,也算是一大奇蹟。

1969年越南,在一次軍事行動中維護M16 步槍的海軍陸戰隊士兵。但遺憾的是,更換髮射葯導致的彈膛腐蝕,並不是靠著勤快維護就能根治的

誇大的宣傳屢見不鮮。HK 公司一度鼓吹G36步槍的自清潔活塞2 萬發才需要維護一次,而G36步槍的壽命並不到2萬,也就是說G36的活塞終生不需要維護

M16的設計師尤金·斯通納。從M16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設計師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呼風喚雨

M16與M60機槍。M14難堪大任,M16初期問題不斷,M60機槍也有可靠性問題。作為一個技術、資金雙一流的超級大國,越戰時期的美國,槍械卻呈現「三連坑」的尷尬局面

準備不足的M16

也許因為來路不正,也許因為軍隊高層鍾愛的M14被國防部長判了「死刑」,心懷不滿的美軍開始對M16「指指點點」,強迫M16做出改進。畢竟,與其說M16是被陸軍「挑中的」,不如說是被政治「撮合」的。在另一方面,M16入役過程太快。政治可以加速,但技術不可以,「蘿蔔快了不洗泥」,M16需要一些改進。

正確的意見難得一見,雜亂的意見形影不離。決定工程項目質量的,除了乙方的設計能力,還有甲方的認知水平。每一個槍械設計師的背後,都站了一群發表意見的人。那些身居高位、不很專業的人,對M16做出了一些看似正確,實則貽害無窮的改進,最終導致嚴重後果。

這些改進中最為致命的是將M16的發射葯,杜邦公司相對昂貴的lMR4475單基管狀葯,改為裝備量較大,相對廉價的奧林公司WC846雙基球形葯,即M14步槍的發射葯。在美軍看來,這個抉擇十分正確,因為當年lMR4475單基管狀葯的產能很成問題,而WC846還有膛壓更低,能增加M16槍管壽命的優點,何樂而不為呢?

更換髮射葯看似小事,實則重之又重。顯然,軍隊的決策者們不懂這些。更改發射葯後,M16的膛壓確實降低了,但導氣孔處的膛壓卻升高了,自動機像吃了興奮劑的野馬,出現射速增加、抽殼時機提前等一系列問題。

隨著發射葯改動,早期M16的一些缺點被放大暴露出來。比如M16的內膛沒有鍍鉻,抗腐蝕能力原本就不高。IMR4475單基管狀葯殘渣較少,不會對槍械造成太大污染,但換了WC846後,殘渣要多得多,在槍管內壁生成一些細小的腐蝕,導致內壁,尤其是彈膛變得坑坑窪窪,大幅增大了槍械的抽殼阻力,導致槍械抽殼困難,甚至出現彈殼黏彈膛、斷殼等一系列問題。加上被提前的抽殼時機,M16的抽殼成了一個大麻煩。抽殼時機提前了,彈膛余壓大,槍械就會出現彈殼底緣拉斷、斷殼等故障。而斷殼故障比大家熟知的卡殼嚴重很多。卡殼一般屬於較輕微的故障,射手只需要操作幾秒鐘或者十幾秒鐘就能解決故障:後拉自動機讓開拋殼窗,抖動槍械,或者多次釋放、後拉自動機。情況嚴重時,射手可拆開槍械,用通條從槍管前方插入把彈殼擠出。而斷殼就不能採取上述方法,射手必須用專用的工具才能取出斷殼。

然而,M16沒有及時配發取斷殼工具。為推動M16的「上位」,柯爾特公司對外宣傳M16是跨時代的步槍,不需要維護,更不需要維護工具!這種為了裝備部隊的低劣宣傳騙不了一線,卻能騙得整天坐辦公室的將軍們,而這些「轉椅將軍」掌握槍械裝備的生殺大權。於是,一定數量的M16在沒配備維護工具的情況下,被送往越南前線。

其實,換髮射葯的惡劣後果,一些人是心知肚明的,但這些人往往沒有決定權,正確的意見也變得軟弱。相傳,一位美國國會議員曾經和M16的設計師尤金·斯通納之間,對於改動發射葯有過如下對話:

議員:您的意見如何?

斯通納:我建議還是不改(發射葯)為好。

議員:陸軍已經決定這樣辦了。

斯通納:既然已經決定了,還徵求我的意見幹什麼?

議員:我想如果您能同意,我會感到舒服些。

斯通納:好,那就讓我們倆人都不舒服吧!

當然,以上這個對話真假未知,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作為M16的生產廠家,以及一家技術力量雄厚的老牌公司,柯爾特公司對於更改發射葯後的M16到底如何心知肚明。但為了裝備,為了自己的業務,柯爾特公司假裝視而不見。

就這樣,一個本身尚不完善、成熟的M16,伴著外行指揮內行的笑話、美式的官僚主義,以及資本橫流下的無所不用其極,釀成了越南戰場上的悲劇。

M16A1

出了問題要及時補救,就這樣,剛剛裝備部隊的M16開始了邊生產、邊改進、邊被罵的尷尬裝備之旅。筆者曾經在中北大學見到過3支越南戰爭時期的M16,它們的銘文各不相同,甚至技術狀態都各不一樣,有的有輔助推機,有的沒有彈匣釋放鈕周圍的加強筋。這種不穩定的技術狀態讓筆者感慨:剛剛裝備部隊就改進,嘆為觀止啊!

在戰場上使用M16的美軍士兵,應該是最深受其害的那個。技術狀態不穩定,實際上是一種變相的粗製濫造。1963年,美國軍隊開始裝備XM16。1964年,M16正式獲得「美軍戶口」。直到1967年,美國人推出了M16A1步槍,才算基本解決M16的問題。槍械的可靠性關乎士兵的生命,但從1963年到1967年,前線的士兵不幸成為試驗M16的「小白鼠」。

在筆者看來,如果在1967年,一切準備妥當的M16A1直接裝備部隊的話,M16在歷史上的名聲會好得多。但是,資本並不允許做出合理但「傷錢」的事情未。1967年6月,美國政府買下了M16的專利,試圖繞開柯爾特公司,另找廠家擴大產能,以便部隊能更快更好地獲得更多的步槍。但在美國政府買下了M16圖紙後,柯爾特公司不顧前線缺槍少彈的事實,立即組織了時長兩個月的罷工。

漫畫形式的M16A1維護指導手冊。漫畫本身是幽默的,但漫畫在1969年,在M16已經釀成可靠性危機和信任危機時才出現,只能是黑色幽默了

FN製造的M16(FN15),一向擁有不錯的口碑。作為M16 的「老東家」,柯爾特有著豐富的製造經驗,卻被身為後來者的FN公司力壓一頭,只能說柯爾特的管理不敢苟同

2019年9月柯爾特公司宣布,為保障軍隊訂單,暫停生產民用版的AR15。在瘋狂吐槽柯爾特高價低質之餘,美國網友嘲諷道:「畢竟柯爾特和政府的關係,從南北戰爭以來就好得不得了!」

筆者看來,在M16鬧劇中,美國政府、軍隊和柯爾特公司幾乎是「互相成就」,都負有重大責任,但他們之間似乎還互相輕視。筆者的一個師兄說過,步槍設計最大的難點,就是人多嘴雜,每個人都覺得步槍簡單,誰都插兩嘴,誰都指揮一下設計。M16鬧劇中,那些愚蠢的、後果嚴重的「操作」,在其它國家的槍械設計中,也是屢見不鮮。

從M16到M4

大概在1990年代初期,美軍內部的M16步槍逐漸被槍管更短的M4卡賓槍所替代。從技術角度看,有很多客觀原因,比如M16/M4步槍所用的M855槍彈是一種速燃槍彈,M4槍管雖然短,但初速並不低,外彈道和殺傷力仍然有保障。同時,M4卡賓槍的槍托可以伸縮調節,適應不同身材的士兵,人機功效更好。此外,M4的主要型號是M4A1卡賓槍,摒棄了M16A2以來「差評不斷」的3發點射,改回了全自動功能,更適用於未來戰爭格局。

因此,美國陸軍非常「明智」地選擇了M4卡賓槍,而美國海軍陸戰隊仍非常「保守」地選擇了M16A4。筆者當年也曾以為,海軍陸戰隊選擇M16A4實在是太保守了,畢竟長度更短的M4才是未來的主流,直到後來筆者聽到了另一個原因。

有消息稱,除技術原因外,美國陸軍選擇M4的背後,也有見不得光的政治因素。當年,比利時的FN公司已經開始進軍美國市場。得益於其較高的管理水平,以及建立較晚的美國分廠的技術優勢,FN公司造出來的M16A2,既便宜又好用。相比之下,柯爾特造出來的M16A2,做工差,壽命低,價格還貴。

M16的3發點射機構,擊錘根部的棘輪就是控制點射的「計數器」。在眾多3發點射機構中,尤其是對比AIMS74的點射機構,M16的機構過度簡潔,甚至可以說是簡陋,性能也很不理想

羅馬尼亞AIMS74步槍的3發點射機構分解圖,這套點射機構較為成功。帶有3發點射功能的扳機組結構往往非常複雜,小零件多、強度差、維護麻煩

1963年4月,美國總統肯尼迪正在擺弄AR15步槍。1963年,XM16甚至還沒有摘掉代表試驗的「X」,就被拿到了總統面前

柯爾特公司雖不能「獨享」M16A2,但擁有新研發的M4卡賓槍的完整知識產權。對於柯爾特而言,既然造M16A2比不過FN,那還不如說服美國陸軍拋棄M16A2,採購M4,這樣槍械的「大蛋糕」自然還是柯爾特獨享。在這個背景下,早就被柯爾特公司打通關節的美國陸軍自然願意採購M4,而不是向「外國企業」FN公司採購槍械。

筆者剛聽到這個說法時非常震驚,半信半疑。相信的是,在私營和民族情感之下,資本敢於做任何事情。就如同今天的娛樂圈一樣,光怪陸離幾乎是資本炒作的投影。槍械說白了也是產品,還是政府買單、不愁銷量的產品,這種產品向來是貪污腐敗的伊甸園。何況軍方採購講究保密,市場透明度非常低,並帶有鮮明的上下級制度,反貪工作向來是難以進行的。

最後,就如同明朝洪武年間的反貪答案一樣,驕兵悍將們打起仗不要命,貪腐起來更是無所顧忌。對於企業而言,買通一兩個議員、將軍,遠遠要比市場「試金」有效率得多。畢竟,那些一線使用槍械的「大頭兵」再有經驗,也只是沒有地位的下級;士兵的話再有理,也比不過一個將軍的「畫圈」。因此,軍購中出現什麼見不得光的事情,筆者也不會感到奇怪。

但是,軍購的高度不透明,也導致很多傳聞無法考證。不過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柯爾特造的M4或者M16,無論是軍用還是民用,確實是價高而質不高的代表。

M16的3發點射

在很多人看來,M16最令人詬病的機構,莫過於它的3發點射,存在「剩餘點射」問題,既不「走心」,也不專業,還很落後。在M16A1之後的M16A2、A4,早期的M4都使用3發點射替代全自動。在M16A2誕生的1982年,世界上已經有很多採用3發點射機構的槍械了,但它們沒有「剩餘點射」問題。

在《十槍談之GLOCK手槍》中筆者寫過,制定規則的人和遵守規則的人,大概率不是同一群人,而規則的悲劇恰恰在此。3發點射機構確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能避免連續全自動射擊時槍管的急劇磨損,有效降低槍械因射擊過快導致的發熱。因此針對早期M16存在的可靠性問題,在一定程度上,3發點射的確是一種更保守更安全的做法。

但如此不走心的3發點射機構只是「表面完成」了設計指標。對於這種「應試教育」,只要仔細體驗一下,多打幾發槍彈,參與項目驗收的人員就能發現它的不足。然而,提出「用3發點射取代全自動」想法的那些人,大多都不是一線的使用人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CTV國防觀察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