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如此不一樣的水仙,想喝嗎?

如此不一樣的水仙,想喝嗎?

自2月起,萃辰天心書院倡導每日堅持【申時茶排毒】,共抗疫情,幫助很多同修養成了良好的飲茶習慣。

申時茶

古人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對應十二地支,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十二時辰是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以及人類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歸納總結的。

十二個時辰中的申時為15:00-17:00。根據《黃帝內經》,申時為人體的膀胱經當值,且與五行中陽金相應,身體需要充足的水分參與運化。從中醫角度講,膀胱經是一條很重要的經脈,也是人體十四經絡中最長的一條經脈,在中醫里號稱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最重要的排毒通道,所以,膀胱經的運行狀態決定著我們身體的健康狀況。

茶裡面含有豐富的氨基酸,茶多酚,咖啡鹼等,這些有效成份更有助於膀胱經作用發揮的提升。申時飲茶非常有助於膀胱經的運轉,有利於膀胱經的排毒,疏通。

所以,在申時飲茶,茶葉中含有的有效成份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又能很大程度上助力膀胱經的排毒,還能讓身心停下來。申時,若能安靜地把茶喝透徹,喝到身體微汗,不僅能清凈身體,還能平靜情緒。

每天申時,飲一杯茶,靜心寧神,蓄養浩然正氣。正氣存,則百毒不侵。

好茶分享

今天分享的一款好茶是天心禪茶【水仙】。

在武夷山當地,流傳這樣一句話,「醇不過水仙,香不過肉桂」。肉桂和水仙是近百年來武夷岩茶中的當家茶,就如同小生和花旦,各領風騷。

此款天心禪茶【水仙】,產自武夷岩茶核心產區「三坑兩澗」之內,由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僧人製作。《續茶經》記載:「武夷造茶,僧家最為得法。」所以天心禪茶自古便是茶中上品。

【水仙】作為武夷岩茶的當家品種之一,香氣高長,味濃醇厚,回甘清爽,滋味綿柔,水感順滑。尤其工藝很好的老叢水仙,更為絲滑,可迅速的回甘;入口,茶湯非常柔滑,似乎不用吞咽,茶湯會自己滑進嗓子的感覺。那種美好的茶香滋味會在齒頰間保留相當一段時間。特別是女性茶友更加偏愛老叢水仙。

1

【水仙】的故事

武夷水仙為歷史名茶。傳說有一個吃百家飯長大的孤兒,名叫祝仙,他常年幫人放牛。有一次,他遇見了天心寺的僧人,僧人見他頗有靈性,於是教他持咒與打坐,讓他平時修習,遇到困境更要修持。

有一天他去放牛,覺得身體不太舒服,有點頭昏胸悶,於是他將牛系在一處青草茂盛處吃草,自己躲到一個山洞裡去乘涼打坐。不一會兒他就入定了,迷糊中他看見一位菩薩來到他面前,告訴他洞邊不遠處有棵開滿了小白花,綠葉厚又大的茶樹,吃了不但可解渴,還能治病。

醒來後祝仙記得夢中菩薩的指點,就起身尋找,卻遍尋不得。忽然一陣涼風帶著一股特別的清香撲面吹來。他循香而去,果然有一棵白花綠葉的茶樹。他摘下一片茶葉,放進嘴裡嚼,感覺涼絲絲的,不一會兒功夫,他的頭也不昏,胸也不悶了,精神頓時清爽無比起來。祝仙趕緊合十拜謝,並折了一枝茶樹,趕牛回家,插在自家院牆邊下。

一場暴風雨過後,牆邊的茶樹發芽長葉,幾個月後,長成了一棵碧綠的茶樹。祝仙採下葉片泡水喝,清香甘甜,解渴提神。

為了感念眾鄉親對他的養育之恩,來年祝仙將茶樹一枝枝剪下分給鄉親,並教他們怎麼栽種。有了茶樹後,人們開始慢慢地學會了制茶,生活越來越好。後來鄉親們將帶給他們福祉的茶樹命名為「祝仙茶」。因當地方言,祝與水的發音相近,祝仙茶便被叫為「水仙茶」。

諮詢預購,請掃二維碼

天心禪茶

天心禪茶的緣始

天心禪茶,特指由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製作的武夷岩茶。

武夷岩茶是產於閩北武夷山岩上烏龍茶類的總稱,主要品種有武夷水仙、武夷奇種、大紅袍等。其中,最為名貴,品質最優的,就是大紅袍。大紅袍的祖庭便是天心永樂禪寺。

天心永樂禪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據清《武夷山志》記載,該寺坐落之天心峰居於武夷山之中,「猶天之樞極也,故名」,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佛教「華胄八名山」之一。寺額由江澤民題寫。

禪寺偏居山隅,周邊崖懸壑深,終年雲霧繚繞,種植茶樹有著極為得天獨厚的山地氣候條件。隋唐以來,僧人們在這裡結草為庵的同時,開始在寺院周邊廣泛種植茶樹,農禪並舉,茶業遂成為寺院的主要經濟來源。

天心永樂禪寺茶祖廟裡供奉著釋超全和尚的雕像。明末清初,他寫的《武夷茶歌》是迄今關於大紅袍製作最早的記載。也正是從那時起,大紅袍才形成了獨有的製作技術,這種技術後來逐漸發展成為中國烏龍茶製作工藝的核心。不過,大紅袍茶樹的奧秘,當初在天心寺,也頗為神秘,只有方丈等三兩個人才了解得到。

該寺主持澤道法師說,「我們考證了很多歷史,包括古書上都有記載,我們去查過檔案局,確實這個大紅袍從1951年以前,都是屬於天心永樂禪寺的廟產。可以說也就是天心永樂禪寺的僧人在整個生活、參禪、修行的過程中,培植出來這個茶。」他說,作為一個茶樹品種,文字記載的大紅袍在武夷山的發現時間要遠遠早於現存的大紅袍母樹的樹齡。

大紅袍被稱為烏龍茶之祖、工夫茶之源,並逐漸成為武夷岩茶的代名詞。清順治三年,天心茶僧研製出烏龍茶製作工藝,經久耐泡的烏龍茶為工夫茶提供有「米」之炊。清咸豐五年,天心方丈贈予台灣學子林鳳池三十六棵茶苗。在台被廣泛引種,成為名茶「凍頂烏龍」。

獨一無二的「岩骨花香」

茶,於雅俗之間存續了幾千年,勾連著人類的物質欲求與精神嚮往,創造並生成了人與自然、精神、社會的關係圖式。但它首先是一種植物,要依賴於所生長的環境。

以茶名世的武夷山,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是福建省唯一以名山命名的旅遊城市,是中國著名的5A風景旅遊區和避暑勝地。1999年12月,武夷山成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地。

武夷山屬丹霞地貌,境內群山環抱,重巒疊嶂,土層深厚,且多為風化岩殘土,這為茶樹的生長源源不斷地提供了豐富多樣的營養元素。茶聖陸羽在《茶經》一書中就武夷山的茶樹生長條件寫道:「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暗示了武夷岩茶特有的花香岩韻的來歷。

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孕育了一種有別於其它茶類的「岩韻」,武夷岩茶由此而生。清康熙年間,武夷岩茶就已遠走西歐、北美、南洋,歐洲人將其稱作「中國茶」。武夷岩茶深受達官貴族喜愛,因此留下了不少讚譽武夷岩茶的詩句。

乾隆皇帝在《冬夜煎茶》中寫道:「就中武夷品最佳,氣味清和兼骨鯁」,其中的「氣味清」和「兼骨鯁」的特點,即指武夷岩茶所特有的花香岩韻。

宋徽宗趙佶著有《大觀茶論》,他在書中讚頌武夷岩茶「擅甌閩之秀氣,臻山川之靈稟」,並稱其為草木之靈品。范仲淹在《武夷茶歌》中也讚美道: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

常喝岩茶的人,一般會用「香、清、甘、活」4個字來形容那種獨有的「岩韻」。究竟什麼是武夷山正岩茶的「岩韻」?

2006年頒布執行的國家標準《GB/T18745-2006地理標誌產品武夷岩茶》中規定:「武夷岩茶是指在武夷山市範圍內,獨特的武夷山自然生態環境條件下選用適宜的茶樹品種進行繁育和栽培,並用獨特的傳統加工工藝製作而成,具有岩韻(岩骨花香)品質特徵的烏龍茶。」可見,在國家標準中,岩韻是指岩骨花香。

武夷山茶葉科學研究所老所長陳德華在《武夷岩茶(大紅袍)研究》一書中指出:「如何理解岩韻的含義,可以沖武夷岩茶原產地的特殊生態環境來解釋。其結果是:岩韻——岩骨花香——地域香——武夷地土香,即岩韻——武夷地土香。」

茶界名宿葉啟桐先生進一步解釋:「岩韻是武夷茶在武夷山特有的碧水丹山環境中,經傳統的栽培、製作工藝加工而成的一種味甘醇厚、甘留舌本,回味持久深長的感覺。

味蕾上的非遺傳承

2006年,武夷岩茶(大紅袍)製作技藝榮獲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夷岩茶是製作工藝工序最多,技巧要求最高的名茶。在當地,廣泛流傳著五句歌謠,概括了它的工藝流程:

一采二倒青,三搖四圍水,五炒六揉金,七烘八撿梗,九復十篩分。

隨著茶葉需求量的增長和機械制茶的普及,手工制茶的工序也進行了一些簡化。目前主要包括採摘、萎凋、做青、殺青、揉捻、烘焙、揀剔、分選、勻堆、拼配、復火和裝箱等流程。但即便如此,制茶師傅也不敢有絲毫懈怠。每一步都必須精益求精。專註細節,既是對茶葉的責任,也是對茶人最樸實的回饋。

武夷岩茶的製作工藝具有不可複製性。「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兩曬兩晾」、「低溫久烘」等技藝,依賴於大紅袍獨特的生長環境與原料的地域性,與武夷山脈地理地貌,以及特殊的土性是分不開的,在武夷山區域外無法應用。

澤道法師曾說,「我常常跟來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的有緣人說,茶道的本質是修行,真正的茶人應該了解整個茶系統的種植、生產、品鑒過程,大紅袍的魅力在於茶的苦味,細品這份苦,可以讓在家人更好的參悟人生。以儒家處世,以道家自處,以佛家養性。」

人要有敬愛之心,對茶,對人,對世間萬物。敬而生愛,心有光明,這也是人生的修行。

將國學智慧傳遞給您的家人和朋友!

出品:萃辰天心書院

地址: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大道解放公園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萃辰天心書院 的精彩文章:

別讓這些「慢心」 病,成為健康殺手!
萃辰天心得意KOL見面會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