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廖葉珍老師:易經文化對城市環境規劃的作用

廖葉珍老師:易經文化對城市環境規劃的作用

言起"《易經》風水",在日常生活中常被很多人認為有迷信色彩,其實中國的《易經》風水文化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其中包含著非科學的成分,但是以《易經》理論的"天人合一"為出發點的系列風水學理論,揭示了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許多聯繫和影響,對於中國的城市環境規劃有著很深刻的影響。

今天就由國內著名風水環境規劃專家——廖葉珍老師為大家分享《易經》風水學對城市環境規劃的選址、城市建築方向選擇、城市的形態布局、城市生態環境四個方面的影響來闡述中國古代風水思想對於城市環境規劃的重要性。

中華人們的居住環境從原始社會的穴居、巢居形態到現在的大都市,經歷了幾千年的居住環境歷史,有著深厚的文化。

近幾年來,隨著全球環境等問題的日益增加,人類聚居學、生態建築學、環境建築學等城市規劃理論體系逐漸出現,又從"人定勝天"的思想返回到《易經》風水學中"天人合一"的規劃思想,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理念。

一、《易經》風水文化與城市選址

城市規劃的選址尤為重要,從科學的角度,城市的選址一般選擇有山有水的地域,這不僅有利於城市的多方位發展,便於城市從事工業生產,而且有利於城市景觀的創造。

從《易經》風水思想的角度,城市的選址則是為了更好的體現"天人合一"的指導原則。在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選址中,由於其技術條件與社會條件十分落後,對於城市的選址必須依靠人進行現場的勘察,因此,城市規劃的選址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固有"三年尋龍、十年點穴"的風水選址說法。

《易經》風水文化對城市選址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選址必須要依山傍水。

風水學認為,山隨水行,水界山住,水隨山轉,山防水去。

在《易經》風水學的思想中,水十分重要,水是龍的血脈,兩水之中必有山,故水會即龍盡,水交則龍止,水飛走即生氣散,水融注則生氣聚,水深處民多富,水淺處民多貧。因此一般城市的選址必須要依山傍水,有的城市選址處於兩江交匯處,有的城市選址位於江河一岸或者兩岸,有的城市則位於海濱,水是《易經》風水當中的中心。

從城市的發展方面看,海、河、湖一方面對於城市的農業、工業甚至於商業的正常生產和運作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水運可以改善城市交通,使城市從水、陸、空各個方面進行交通運輸,同時,水還可以美化環境。

第二,選址必須山環水抱。

風水學認為:"凡尋龍穴,固宜由祖山、宗山、間星、應星以至少祖山、穴星, 逐層查看,方為的確"。尋龍即是尋找山的走勢,確定適合選址的地域。

第三,城市選址要求地勢平坦。

從科學角度看,城鎮所在地必須有一定面積的平原,才能有充足的農副產品供應城裡人生活。

平原使交通、物資交流、集市貿易都方便。再背靠大山,面臨大河,在軍事上更為有利,水上交通也更方便。

氣是風水思想當中最基本而又最神秘的內容。氣,"聚則成形,散則化氣,有形必有氣",氣不同於空氣之氣,它既包括空氣以及各種氣體,也包括輻射、光等等。在選擇聚居位置時,蘊藏"氣"的位置是最理想的,為了達到聚氣的目的,就要求地理位置要成盆地狀或類盆地狀,找到"出氣"的穴位,再加上四周環抱的山,就能達到聚氣、藏風的目的。

二、《易經》風水文化與城市建築的方向選擇

風水學強調城市與建築的"面南朝陽",也即是中國傳統規劃的"坐北朝南"的思想。

從古代殷商時期的商城到現在我們所熟悉的明清時期北京城,城市的方向基本上都是"坐北朝南",隨著中國的逐漸發展,由於受西方的影響,導致我們對於建築物方向的選擇沒有固定的方向。

但是《易經》風水學強調的"面南朝陽"思想從文化和科學的角度都有其一定的積極意義。從文化的角度來看,這與《易經》有著密切的關聯。 《周易·說卦》說:"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後世人謂帝王統治國家的方略為"南面之術",即源於此。

從科學的角度,中國的天文星圖是以面南而立仰天象而繪製的,地圖是以面南而立用俯視地理方法繪製的。所以中國古代的方位觀念也很獨特:前南後北,左東右西。

這種"面南朝陽"思想的產生,又是由它特定的環境特點決定的。因中國處在北半球中,陽光大多數時間都是從南面照射過來,人們的生活、生產是以直接獲得陽光為前提的,這就決定了人們採光的朝向必然是南向的。

再者,面南而居的選擇亦與季節風向有關。中國境內大部分地區冬季盛行的是寒冷的偏北風,而夏季盛行的是暖濕的偏南風,這就決定了中國《易經》風水的環境模式的基本格局應當是坐北朝南,其西、北、東三面多有環山,以抵擋寒冷的冬季風,南面略顯開闊,以迎納暖濕的夏季風。

三、《易經》風水文化與城市形態布局

中國最早的城市是殷商時期的商城,戰國時期出現了"相土嘗水,法天相地"的城市規劃布局思想,從這開始一直到明清時期的北京城,基本上都沿用了這種《易經》風水思想的規劃理念。

明代的南京城是以相土以及宇宙形象來建造城市的;明清時期的紫禁城更是風水城市的典範。紫禁城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宮殿布局東西對稱,左右襯托,殿宇重重,樓閣巍峨,西靠中南海,北倚萬歲山(煤山),南有金水河,可謂前水後山、陰陽交匯。

紫禁城內不下百所院落,每所院落中的建築都有主有從,以配殿襯托主殿,全宮無數不同規模的次要院落有秩序地組織起來,共同拱衛外朝、內庭的主院及中軸線上的主殿。整座宮城正是以其建築形象體現出古代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的倫常關係,以及這種關係最頂端的君權、皇權的至高無上地位。

《易經》風水文化對於現代城市也有重要意義。現代城市規劃布局方式主要有集中塊狀布局形態、連片放射狀布局、連片帶狀布局、組團狀布局以及衛星狀布局等城市布局形態,其中放射狀布局和衛星狀布局明顯地體現了"相土嘗水,法天象地"的思想。

所謂衛星城市,是引用了宇宙間衛星和行星的關係,藉以表明子城與母城相互依存的關係,此為"法天"。連片放射狀城市則是蜘蛛網的布局形態,此為"象地"。

同時,在《易經》風水學中,這種幾何形狀為蜘蛛網的布局形態,使得不利於城市居民的污濁空氣和干擾,即《易經》風水學中所說的"陰氣"得到化解。

四、《易經》風水文化與城市生態環境

目前的城市面臨著全球化、區域一體化、信息網路化等一系列的發展趨勢,從環境保護到永續發展的規劃思想是現代社會規劃發展的一條重要的發展原則,這也就是人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易經》風水學中,也即是"天人合一",《易經》風水學按照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八卦九宮一類的宇宙圖式來規劃宅居環境。

《易經》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營造良好的《易經》風水環境,種植樹木可以美化城市。

因為《易經》風水實際上解決的就是人類居住環境的問題,而人居環境的核心內容就是植樹造林。在《易經》風水學中有一種唯心說法,就是說大自然界存在一種凶神的"煞"氣,它能在不知不覺中致人於死地。

其實,所謂"煞氣",大多是寒冷的北風包括西北風和東北風,由於它嚴寒,容易使人受涼得病,或使病情加重。在"煞口"種植樹木就叫做抵煞林或擋風林,這就是"風水"林,儘管這是唯心的說法,但是剝去唯心的外衣,就留下科學的內容……綠樹造林可以減少自然災害。還可以起到環境美學。

總之,對於《易經》風水文化可以從兩方面去理解,一方面從純粹的唯心主義,而另一方面,《易經》風水學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澱,它也是一門學問。《易經》風水文化對於城市規劃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加強了城市整體規劃觀念。

城市總體規劃是城市規劃的核心內容從選址到規劃實施到環境布置,雖然我們一般都按照科學的方式去進行,但是其中也必然包含有風水裡面的相關哲學內涵,比如依山傍水,背山面水;

第二,"法天象地"的思想對於城市以及城市內建築的布局都有很大的啟示,尤其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城市的創造很多方面都模仿天地萬物;

第三,雖然城市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全球環境問題爆發後提出來的一種適應社會自然需求的理念,但是古代的《易經》風水學所包含的哲學思想就體現了這一點,因此,《易經》風水文化對於生態城市的構建也是十分重要的。

對於《易經》風水學,我們應該以一種科學的方式去學習了解它,一方面對於城市規劃有一定的幫助,另一方面也將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傳遞了下去。

廖葉珍,諸夏周易文化研究院廣西南寧分院院長、常務理事、資深易經大師,廣西南寧人,1967年出生。幼承庭訓,8歲開始接觸易經,禪心研習周易命理、四柱預測學、風水知識,後得名師指點,將所學融會貫通,擅長陽宅調理,四柱改運,注重於《周易》八卦的應用,把人生命運與自然環境、吉凶祝福結合起來研究,展現神秘文化的力量。經常參加祭祀,祈福的佛教活動,鼓勵福主多做善事,多修善果。曾多次應邀參加企業投資項目的前期論證,建築風水評估等工作,先後為地產開發、商貿、旅遊開發等企業和個人進行命理諮詢、四柱改運及風水策劃,為更多有緣人趨吉避凶.更好造福於天下蒼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易名家文化平台 的精彩文章:

正宗金鎖玉關弟子宏顧案例分析
段寶國老師:自然環境風水與時空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