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你是否可以成為再來人?

你是否可以成為再來人?

印安導讀

弘揚正法 牢記四依

傅健老師《成為法器》第三講,與前兩講,是一個層層遞進的整體:接受聖賢教化,必懂安忍;承載聖賢教化,須戒傲慢;弘傳聖賢教化,要牢記「四依」。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古聖先賢的高妙智慧。「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令人油然生起「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的敬畏之心。

對於聖賢智慧,老子《道德經》云:「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關於下士聞道,《成為法器》第三講告訴我們,有五種表現:「持文不持義」的文字禪,「持義不持文」的口頭禪,「未領會而持」的枯木禪,「顛倒而持之」的野狐禪,「上下錯謬而持」的葛藤禪等等。這五種「持」,是聞思修的障礙,也是弘揚聖賢智慧的大忌。

那怎樣才能正確地弘揚聖賢的智慧呢?《成為法器》第三講啟示我們,要牢記「四依」: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四依之中,最重要的是「依法不依人」。把這一點做到了,其餘的三依,也就不難做到了。

關於「依法不依人」,中外聖賢有過許多論述。比如,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在《師說》中也說過:「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其意是說,我們要以宇宙天地之道為師,道在哪裡,老師就在哪裡。老子在《道德經》里也曾說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佛教智慧中,有引導人們明心見性的「八正道」,其中最重要的正見、正思維、正念,就是我們所要皈依的正法,有了這個「正法」引領,其餘的正語、正業、正命、正定、正精進等,就迎刃而解了。

人處世間,從心靈上講,都是有「病」之人。什麼病呢?貪嗔痴慢疑也。既有病,就不要諱疾忌醫,就要尋求名醫妙藥治之。名醫就是身邊的善知識,妙藥就是佛法。病治好了,我們就能精進不殆了。故除「四依」外,還須有「四想」:於自己作病人想,於法作妙藥想,於善知識作名醫想,於精進修持作醫病想。

2020年2月份,印竹老師通過網路直播課程,分三次講解了《成為法器》——一切自我修養的前提條件。每一次課程結束後,萃辰天心書院「當代禪人俱樂部」的同修們都會認真記錄自己的心得體會。現選出部分同修的分享內容作為假期作業(五)與大家分享:

走在成為法器的路上

范玉芳/文

老師的諄諄教誨不斷的在耳迴響,對治「意不持如漏器之過」我們需反覆記憶,深入思維,反覆實踐才能學以致用。

今將學過的聖賢智慧稍稍梳理。依普賢上師言教體系為基礎,進而講了「五不持」:

1、持文不持義(文字禪)

2、持義不持文(口頭禪)

3、未領會而持(枯木禪)

4、顛倒而持之(野狐禪)

5、上下錯謬而持(葛藤禪)

那又如何克服「五不持」呢?

一、牢記「四依」法

1、依法不依人。法是佛陀,聖人流傳下來的經典,而需要人去傳導,需要上師引導的。我們不能依靠哪一位師父講,而忘了法義,而是要了解法的真諦。也不能因為被某一位師父的言談所折服,而排斥其他師父的講解,去誹謗別人。不要把自己局限了,哪怕生命中一位老師對我們有一句啟發的話,我們也要心懷感恩。學習好比我們生病了,對不同的病因就得需要不同的專科醫生的治療,要注意依法身而不依色身,不然就偏到我執了。

2、依義不依語。我們不能因為文字的表向意思就按部就班地做,而是需要反覆實踐,反覆練習才能達到完美結果。就好比我們需要研發一種減少成本的配方,那麼就需要我們不斷的去實踐,探討才能有更好的結果。諾貝爾獎就是不斷的創造了奇蹟才得到認可。

3、依了義不依了義。了義,空性,中庸之道。不了義,世間的事。佛陀傳法也會從不了義講起,這也是一方便法門的傳。比如《吉祥經》說: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這是方便法,在初始聞法階段,我們要經歷這個過程,這就是世間事。當我們明白後就要有無分別心,要不二法門的修持了,也就到了了義。正如《心經》里,先是受想行識,後又是無受想行識。先有而後打破的道理。

4、依智不依識。智,心的本體,本有的智慧直覺的開啟,就會跟直覺走,有比較心,懷疑心,最大特點就是分辨心。這主要是我們末那時在起的作用,一個傳一個,產生了分辨。識,是過去經驗。

二、《華嚴經》里有「四想」

1、把我們自己當病人想;2、那法就是我們的靈丹妙藥;3、善知識就是我們的名醫;4、精進修持就是在不斷給我們醫病。

那麼我們在修持的路上,無論你願意與否,或多或少的都是在弘法,那只是多少而已。作為一個弘傳者,那麼我們就借用佛陀在《妙法蓮華經里》的一段作為照耀接引的一盞名燈吧:

我見汝疲極,中路欲退還,故以方便力。

權化作此城,汝今勤精進,當共至寶所。

感恩天心,感恩慈悲的印竹老師為點亮我們心中的明燈而辛勤的付出!!!

又一次的洗滌

林禪/文

第三次聽老師講《如何成為法器》,第二天又第一次參加「八關齋戒」,感覺自己整個人被洗滌了一般。清醒中帶著無尚的愉悅感。齋戒中身體上多了一些感知。聽聞講法中,多了一些更值得反思的東西。

下面先談「八關齋戒」吧!

這一天沒有看手機信息,只專註禮佛和誦經,其他時間進入禪坐。當自己那一天時時覺醒清明於當下,督攝六根,心無旁騖時,即使聽到和看到的就都入不了其心了,全身心感受到了無窮的自在輕鬆,定靜中窺見的是清藍如海的明空,從未有過的快樂,如廣闊無垠的天空撒下甘露流注入身體中的每一個細胞,身體似乎融入了明空和樂空中。原來,做此八關齋戒,有如此殊勝之感!

當下,真想把這種體驗感變成一種常態,變成一種生活中的一日三餐,那是多麼美妙的一件事呀!心中那種無限的感恩升起在天空中,幸福的淚水在心中流淌。齋戒前還擔心自己身體弱,一天不吃會不會有飢餓感。而這一切的可能性似乎都沒有出現。一天中沒有任何的不適感,有的只是一種喜悅。

忽然我領悟到:當我們把注意力放在我們的身體上時,我們就會感受到它的需求,比如說肚子餓了,口渴了等等。當我們把時間放在看垃圾信息上,或做一些與外在的互動和交流上,這一天就會耗盡所有的心力,如是腰酸背痛啦,疲憊無力啦,都會出現。看來身體上所有的問題都出在我們著在外在流動和攝受上。

再談聽經聞法!

這次老師講了三種過失,七種慢,四種依,覺得自己越學越處在孤陋寡聞中。

一是越學越覺到自己的學習能力很不夠,自己好像是一無是處。過去對知識的認知非常的膚淺。好象學了很多的東西,但又什麼都不是很明了和清晰,學的都是別人的語言,把那些權巧方便的宣說,認為是容易理解的真義,沒有「依義不依語」去體會內在意涵,這種學習感覺是越學越有一種緊迫無助感。

二是越來越覺得自己有太多的無知和無明。平時的學習只著在經典的文字的斷章取義上,沒有去深入經藏領悟原經的真諦。比如現在的疫情,很容易在名相上去看待是非對錯,也很容易對某種認知去做評判。過去覺得自己是個有願力的人,能做一些慈悲喜舍的事,能去幫到一些人,但事實並非如此。再去讀經文,發現每個人的生命軌跡,都在經典中有註腳。如果沒有依存經典,對那些死去的人,我會著在相上,悲嘆人生。特別是對某些評價,不是「依智不依識」,而是迷惑在世間的情識上,關注在常人的見識和評判中,同時也會追求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上。

三是用勁尋求捷徑。自己在聞思修上下的功夫太少太少。因為總在暗示自己,知識的海洋如此浩瀚,儒釋道的經典又如此廣博。特別是修佛法,三藏十二部,浩如煙海,八萬四千門,多似恆沙,自己即使傾其一生的時間也學不完啊!感覺時間不夠用,求學心切,求道心慌。越心切越想走捷徑,越心慌越易入迷道。然而回頭看這一生,時間都浪費在不知所措的求法中。這種學習方式很容易陷入依人不依法中。所以,當老師講到「依法不依人」這一點時,我也在思索,過去那種追隨已證得究竟圓滿的師父,求得指點迷津,總想一條直線通北京,視此福德為光明的修法,是不是沒有做到「依法不依人」呢?

總之,通過以上的反觀,今後能以四依為準則,藉此齋戒誦經的實修入道,我想,在有限的生命里,開啟永恆的慧命應該是有了方向標了!

成為法器(三)學後有感

童同/文

百年難遇的封城,隔離在家的我,除了在上初三的孩子時刻記掛,督促,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網上參加學習,在網上處理工作,在網上開視頻會議……似乎很忙碌的樣子,但一時也讓人難以適應。

以前熱鬧的城市繁忙的工作偶爾會出現浮躁的情緒;但現在其實是人閑但心不敢閑著,潛意識感覺這休著的狀態充實著抱歉的味道。

成為法器(三)中,當付老師講聞法時行為上應防止三過六垢、五不持時,我感觸頗深。

唯恐落後的心理,休著的我強迫自己忙碌起來,看書,上網課,可真正的我對這段時間是沒有規劃的,我一邊聽著這邊的網課,處理著工作,一邊又想著那邊的事,意不持如破漏過,雜煩惱有如毒過,學習是不精進不專心的。付老師在講「依止四想」提到,應該開發自己的本心,不要用自己的經驗或想像去看待身邊的人和事!細細想來好強好勝這種心理狀態下的我也許做出過各種錯誤的判斷!這次的學習讓我明白其實在某個特定時刻,穩定的平靜的做好當下便是最好的自己!

《華嚴經》有云:「若聞一句未曾聞法,生大歡喜,勝得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珍寶。」我去書院第一次學習時,也聽陳老師講《論語》「朝聞道,夕死可矣」,我就在想那到底是什麼感覺呢?可見聞法的功德很大,我希望自己在不斷的學習中,能精進自己的修行,並用到自己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做好自己,也希望將來也能做一個影響他人的人。

找到修行的參照

趙晉可/文

相信很多人剛開始走上修行之路時,要麼為了求現世的福報:健康、財富、事業、平安等,亦或是為了在快節奏的當下以及喧囂中獲得身心的安寧。

隨著修習佛法的深入,漸漸懂得,其實我們的修行不僅僅是為了獲得這些,最根本最究竟是了生死。這何嘗不是從不了義到了義的過程,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了義是方便的、對機的,但是不徹底的、不究竟的,而了義是本然的、根本的、究竟的。所以,作為修行者的我們應是「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識,是我們的六識。六識不斷分別六塵,可是六塵偏偏卻又是不真實的,是無自性的,是因緣所生之法,是生滅無常之法,所以在具體面對內外一切境界的時候,不能以識來作為判斷標準,而是需要通過修行開啟我們的本有智慧——遠離分別執著和攀緣、不以六塵為基礎、建立在空性無我基礎上的真智慧來為判斷標準以及處理事情。

「依法不依人」。我們學習佛法,需要上師、善知識的傳承,這是我們聞法的必要途徑,上師和善知識是傳法的載體,所以我們真正依止的應是佛法本身。

「依義不依語」。佛法真義非語言文字,但指明實相需要靠語言文字。文字是連接我們與實相之間的橋樑。所以我們真正依止的是佛法真義,而不是語言文字本身。

以上四依四不依,是需要我們用慧見去感知並體悟,同時也是我們修行的參照。

學《成為法器》有感

潘健/文

成為法器,閱讀經典是很重要的功課。「由於智慧福德不夠,人們會以不恰當的態度對待以文字形式流傳下來的法。」

如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未領會而持,顛倒而持,順序錯亂而持。對治這類現象,應做到四依:依法不依人,依法義不依法句,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智不依識。

在平時生活及工作中,仔細觀來,這種錯亂卻經常發生。我們還經常顧慮他人的評論而謹言慎行。法與非法也是無定論,隨事隨境的變化而無常。

在《妙法蓮華經》中,釋迦牟尼佛講了如下故事:在無量阿僧祇劫以前,有一位佛叫威音王如來,其壽命和正法住世時間非常久遠,在像法時期,很多比丘變得十分傲慢。這時有一位菩薩比丘,謙虛恭敬,每逢見到出家、在家修行人,不管其行為如何,都恭敬禮拜,並向他們說:「我非常尊敬你們,不敢有所輕視,為什麼呢?因為你們都行菩薩道,將來都要成佛。」讀起來很容易,可是要做到需要繼續深入的修行。

在紀錄片《地球脈動》里,一頭體型碩大的母北極熊帶著兩隻新生的小熊,要經歷五個月的冬眠期,在零下五十度,這是人類無法靠修行達到的能力。人類眼中的平面,無限疊加後是曲面。

聽《成為法器(三)》有感

徐昕/文

幾年前,朋友介紹參加了一次花道體驗課。授課的是一個白髮蒼蒼優雅的年長女士,組織者介紹說這是石井穗豐先生,日本小原流花道頂級教授。就這樣跟著老師開始了日本小原流花道的學習。

老師的教學是口口相傳,一開始在混沌中跟著老師前行,老師要求怎麼做就機械地模仿,不知道前因不知道後果。想著老師是日本花道大師,不敢提問,更不敢質疑。

可我是個工科生,思維方式多年形成:一切用邏輯說話,一切用理論總結。混沌地學習了兩三個階段後開始質疑了:主枝為什麼要在這個位置,客枝為什麼在瓶中要壓在主枝之上?老師沒有解答。

真能跟老師學到很好的技藝嗎?

雖然懷疑,但照舊跟著老師教學節奏走,不斷地重複已經插了無數次的花型。這樣又完成了幾個階段的學習。慢慢的,當初的那些疑問,自己好像悟到了一點答案。最初的燒腦,現在也變得輕鬆駕馭。

去年「五一」,石井穗豐老師應武漢天地瑞安集團邀請,在武漢舉辦了一場個人花展。在協助老師布展中,深深地感知到了老師功底的深厚,技藝的精湛,美學創作的功力,甚是嘆服!花展總結會上老師說,她習花60年,就是這樣跟隨老師在不斷的學習和練習中成長的。

世間萬法都有著同樣的規則,無論是學習花道,還是禪修,都需要用心去學習聖賢、老師已有的智慧,尋找天地的規律與真相,去領悟其中的道義,在反覆的練習中感悟真正的含義,方可在修行的路上前進。正如《大般涅槃經》所云:依義不依語。

學習「四依法」有感

潘紅兵/文

今天收到同修師兄發來的作業題目,命題是我們對「四依法」的認識以及它在修行中的重要性。見題目我心中「咯噔」了一下,因為剛好這段時間我時常用到「四依法」去思考這次假日共修產生的一些想法與問題。我不太願意相信這是一種巧合,而更願意相信這是一種感應。

對於「四依法」的內容含義我這裡就不多說,我說一下我膚淺的認識:偉大的佛陀在滅度前給我們後人留下「四依法」,這個法門是那麼的智慧與慈悲,他是預判到後人在修習佛法時,因時間、地域、文化、歷史、觀念習俗以及人為理解等等原由,會出現偏差與錯誤,留下這個法門幫助我們後人除疑解惑,確立正知正見。

就像一個高明的老師面對愚笨的學生,沒有辦法,給條公式給你,遇到不會做的題目你就這樣做或那樣做,選A或選B,無可奈何而又苦口婆心!還有我認為「四依法」是個比較法,在佛經里好像只有它是這個方式表法。

至於「四依法」的作用最重要是幫助我們確立正見,八正道里正見第一,學子修行正確的見地是最關鍵的,正見就是地圖,就是方向,有了它我們就不會學偏學歪走錯道路。

願我們在「四依法」的指引下確立正見,在修行求道的路上更從容,更智慧,更快樂!

學佛可以成為再來人

宋新萍/文

周六參加了印竹老師通過網路直播的課程《成為法器》——一切自我修養的前提條件(三)。

老師以活潑的禪宗故事為例,講解了《普賢上師言教》提到的「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未領會而持,顛倒而持,上下錯謬而持」這「五不持」,指出須牢記「四依」即「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通過這幾年學習體會到:

1、「四依法」是佛法的本質,終極,有些不了義是階段性的方便法門。

2、聞法的重要,特別是大乘經典,是不思議的解脫經典。假期重溫《金剛經》《壇經》《維摩詰經》,對禪宗心法的高妙有了點滴意會和歡喜,對佛法的了解,有了一定的正見。修行中,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問題,慢慢知道停頓下來。

3、聞思修,戒定慧,不是簡單的幾個佛學詞語,而是明白背後是善知識、大德們的證悟之道,是經歷的歷程,智慧的凝象,通過聞法建立的般若正見,通過信解行讓而放下分別心,是如十六字真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覺悟後的領悟、實修。人心與道心合一,由凡夫向佛之路,於我們而言重要的是覺醒。

4、現階段更多體會:持咒、禪坐是與法的聯結,與自心、道心的聯結,學佛法是回來做人,自己相信其實不需要被別人,被外在肯定認識,我也沒有了不起,承認自己不二吧!

5、體會到佛法的教化作用,凈化身心的作用。比如因為希望更多中國人了解中醫,傳遞中醫學的經典,我已發願用清凈的身語意,在喜馬拉雅平台上誦讀張仲景的千古奇書《傷寒論》一個月了,得說學習普賢菩薩發願心對我有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感恩所有善知識的引領!

掃一掃,預約印竹直播3月課程

將國學智慧傳遞給您的家人和朋友!

出品:萃辰天心書院

地址: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大道解放公園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萃辰天心書院 的精彩文章:

看看疫情中 這些孩子們都在做些什麼
《成為法器》——一切自我修養的前提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