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英法作為老牌強國越混越差?他們的衰弱無法避免,但手段卻很聰明

英法作為老牌強國越混越差?他們的衰弱無法避免,但手段卻很聰明

法國一直是歐洲大陸上非常重要的大國,法國在近代以來的權力頂峰是在兩個時候。第一個是路易十四晚期,在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後路易十四基本上通過長期戰爭實現了「天然邊界」的夢想。但是路易十四對國力損耗嚴重,法國隨後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第二個是拿破崙時代,憑藉著民族主義這個利器和對野戰炮兵的強力使用,拿破崙將法國的國力動員到了極限,並且幾乎要統一了歐洲。然而眾所周知,1814年拿破崙戰敗,1815年的滑鐵盧則正式宣告拿破崙帝國的終結。法國的強國基本上上傳統式地緣擴張,而且每次達到頂峰後都陷入了衰敗乃至國內政治動蕩的局面。

英國的邏輯則不同,英國的殖民歷史非常成功,應該說從1765年的七年戰爭後,英國確立了對歐洲大陸平衡手的角色,以此為地緣基礎,英國人用先進的國內製度、金融工具和工業革命實現了經濟上的變革,並且在殖民擴張中實現了極為高效的控制,避免了歷史上常見的「帝國過度擴張」。英國的崛起和衰弱都與殖民帝國背後對世界強國的地緣政治安排有關。

法國和英國事實上是商業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北大西洋後到第二波受益者,第一波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而法國的衰弱則是始於德國的統一。德國具有更好的地理位置,可以居於歐洲中心整合東歐、南歐、北歐的資源優勢,這點是法國很難做到的。同時,德國的歷史遺產也比法國稍微少一些,德國統一後的君主制比起法國持續在君主制和共和制之間搖擺更能形成合力,因此法國在德國統一後面對德國時總是更為弱勢,由此喪失了歐陸第一強權的地位。與此同時,法國大革命後反覆動蕩的政治局面也讓法國很難專註於殖民擴張,《維也納和約》剝奪了法國原有的殖民地,而法國後來的擴張雖然也十分兇猛,但相比於穩定的英國,法國缺乏對殖民地的有效吸收和整合,控制深度遠遠不如英國。在二戰後,法國殖民地都爆發了強有力的民族解放運動,而法國快速進行的暴力鎮壓則演變為持久的治安戰,從印支半島到阿爾及利亞,莫不如此。這種缺乏控制深度的殖民模式加速了法國從殖民帝國模式撤出的動力。

英國的衰弱源於歐洲中心的結束。原本英國需要的是確保歐洲大陸沒有強權出現並與英國競爭即可,但是19世紀60年代開始,美國和日本的出現就讓英國這一地緣基石不復存在,英國無法在壓制歐洲國家海軍的同時還在遙遠的大西洋彼岸和太平洋確保海權。與此同時,殖民地接觸了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民族主義,也產生了獨立建國的意識。因此,英國同樣陷入了不可避免的殖民衰弱。二戰後,英國的世界性霸權徹底終結,美國接過了英國霸權。

但是英法其實仍然是很成功的,他們在60年代開始正式尋求一種可控的撤退,也就是去殖民化政策。去殖民化政策的關鍵在於承認殖民地獨立的同時儘可能維持一種原殖民地與原宗主國之間的利益鏈條,而這種利益鏈條儘管少了暴力,但本質上仍然是不平等的經濟政治制度。時至今日,宗主國與原殖民地之間的紐帶仍然強大,比如法國仍然控制著「西非法郎」,並且在非洲四處維和。英國更是控制著從金融到教育等一系列軟式控制,並不斷整合原殖民地精英。這些存在都是幫助英法維持在許多原殖民地的利益。

現在英法不會在像過去那樣維持著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看上去是個中等國家的模樣,但是他們的全球利益仍然較為龐大,仍然不斷從世界範圍內汲取資源,而且更隱蔽。殖民帝國還沒有遠去,英法作為五大常任理事國,自有其道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為啥總有人愛吃穿山甲?這裡藏著一個我國的現代化缺陷
美國其實沒有太多辦法消滅伊朗,小打可以大打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