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郭沫若明明可以葬入八寶山,為何骨灰撒在山西大寨?郭沫若臨終說了兩個字

郭沫若明明可以葬入八寶山,為何骨灰撒在山西大寨?郭沫若臨終說了兩個字

北京八寶山公墓,中國規格等級最高的園林公墓,它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東部的八寶山南麓。據目前公開資料顯示,有資格下葬八寶山公墓的主要有以下幾類人,我國已故黨和國家及軍隊領導人、民主黨派領導人、愛國民主人士、著名科學家、文學家、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革命烈士、國際友人和縣團級以上領導幹部。

新中國成立後,很多人開國元勛、著名人物等都葬入了八寶山。然而,我們發現最有資格葬入八寶山的郭沫若,卻沒有選擇這裡作為自己的長眠之地,這是為何? 郭沫若身上有爭議,可這並不能掩蓋他的才能,他是罕見的全才,集科學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詩人、作家、劇作家、評論家各類桂冠於一身。

1978年6月初,郭沫若病重,她給妻子於立群和孩子留下遺言:「我死後,不要保留骨灰。把我的骨灰撒到大寨,肥田。」當年6月12日,郭沫若病逝,終年86歲。在高規格的追悼會結束後,郭沫若的骨灰撒在了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層層梯田裡。

中國人講究葉落歸根,按理郭沫若應該葬回四川樂山老家,他選擇大寨作為自己的安眠之地,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故事。一句話總結,「郭沫若和大寨有著某種情愫。」1964年,《人民日報》大幅度報道了大寨農業發展情況,從此大寨精神傳遍神州大地。

1965年春節前夕,郭沫若首次撰寫了關於大寨的詩歌,他在《題傅抱石〈延安畫卷〉八首》「其七」中寫道:「傳統作風雪裡梅,大寨精神從此來。已見黃河清澈底,要教宇宙共春回。」在郭沫若看來,大寨精神就是延安精神的延續,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當時郭沫若工作無比繁忙,但還是在當年12月初去太原參觀了大寨主題展覽館。近距離感觸大寨精神,郭沫若對大寨越發神往,不久他就直接來到了大寨實地參觀學習。由於時間匆忙,郭沫若這次在大寨參觀時間較短。為此他回到北京後,在日記中深情地寫道:「等今後有空了,一定再到大寨來看看。」

郭沫若之所以如此重視大寨,筆者認為他有三點考慮:一是、希望利用自己的影響力讓更多人關注農業,調以此調動農民積極性,這就有利於國家發展;二是、希望大家都學習大寨精神,因為這種精神內涵豐富,意義重大;三是、郭沫若希望把這裡作為安眠之地,這裡有著自己所追求的精神。

有了這三點考慮,郭沫若希望去世後骨灰撒在大寨,就不難理解了。1992年11月16日,這天郭沫若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日,大寨村民在虎頭山上樹立了一塊「郭沫若紀念碑」。在紀念碑的正面寫著,「郭沫若同志永垂不朽」。

參考資料:《郭沫若玉大寨淵源》、《郭沫若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三姨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康有為流亡海外16年,生活奢侈至極,他的巨額金錢從哪裡獲得的?
上海灘最後的大小姐嚴幼韻,活到112歲,晚年用8個字揭秘自己長壽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