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民藝之美,就在這本書里

中國民藝之美,就在這本書里

「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穿南北。」「九派」既指長江的支流眾多,又應合文化長河的多種融匯之義。

福柯說:「物質文明」獨有其緩慢性。流淌千萬年的長江水依然如是,它和長江流域獨有的文明相伴相生。「每一個層次都蘊含著自己特有的分割。人們越是接近最深的層次,斷裂也就隨之越來越大。」在看來,如航道史、麥子或金礦史、旱災和灌溉史、輪作史、人類的饑荒與繁育的平衡史莫不如是。

木活字印刷 圖片選自《手上的朴光:中國民藝之旅》

日本民藝宗師柳宗悅在定「民藝」的性質和界限時,提出其5個顯著的特點:

1. 是為一般民眾的生活而製作的器物。

2.迄今為止是以實用為第一目的而製作的。

3.是為了滿足眾多的需要而大量準備著的。

4.生產的宗旨是價廉物美。

5.作者是工匠。

柳氏的用意是將「貴族工藝」和「個人工藝」「民藝工藝」做一個明確的分離和對比,前者是指使用高貴材料精雕細刻的上層宮廷工藝;中者則是現代專業(職業)工藝家所從事的藝術活動及其作品;後者,則完全是那些可以大量製作的價廉物美的器物。

從歷史上來看,長江中下游區域的發展,實際上是因北方游牧民族的多次入侵,中原戰亂,人們不得不南下尋覓安逸之所,而禮俗承襲中原再融合當地水土,便是自然。也因為水稻良種的引入——尤其是在長江中下游區域的種植,繁榮狀況一時無兩。如法國學者布羅代爾認為14世紀到16世紀的中國贏得了一場「生物革命」,也讓蘇州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

然而太湖地帶水路稠密的客觀地理狀況在人口大量繁衍後,很早就呈現了土地稀缺之勢,也隨著蘇州、揚州這樣的大城市的興起,大量的生活器物需求促使了一些失去土地或者本身便有一技之長的人,成為民藝的創作者、工匠,並一代代地傳承下去。他們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讓自己的手藝成為家族的烙印。

騰衝皮影圖片選自《手上的朴光:中國民藝之旅》

直至如今,如果不是靠橋樑、隧道,太湖和遼闊的長江入海口依然是這片區域地理溝通的天然屏障。水體龐大,相對的隔離,也如同瑞士般,有著大雪封山時期相對安靜的時間段。我們可以想像在當年,很多的民藝作坊,在適合生產的日子潛心勞作,在趕集時節,通過船舶,穿越二十四橋、羅甸巷和漆貨巷,來到商販雲集的集市,或是通過大運河直達汴京,甚至是通過揚州港,直通海上絲綢之路。在更多尋常的村落,中國人安靜而勤奮地勞作,可比繁星,這也是我們國家性格的一部分。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出品、年度壓軸之作《手上的朴光:中國民藝之旅》,沿著長江,探尋九派民藝,這是一次關於長江中下游「物質文明」的知識考古之旅。

21位執筆人、17位資深攝影師,尋訪中國九大省市,通過50篇專訪實錄、252幅四色美圖,傾情記錄下近百位民藝匠人口口相傳的三十五種珍貴傳統技藝,深度詮釋何謂中國民藝師「手上的朴光」,傳遞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時代變遷中的起伏與溫度。

《手上的朴光:中國民藝之旅》詳細介紹了中國江南及西部地區的精微手工技藝,並深度挖掘它們背後數千年先民的精神世界,將物質的「工藝」放置在文化遺產的視角下觀照,呈現出人的生活狀態與精神的傳承。本書的主題是通過致力於發掘、回望、致敬和傳揚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帶領讀者體認中國內在之美和文化的恆久價值。

近100年以來,中國宮廷貴族的「貴族工藝」需求已基本消失,而「民藝工藝」則與民俗文化過多地聯繫在一起。從本書考察的宜興陶、南通藍印花布等幾個民藝代表來看,它們基本要走的路線是「個人工藝」與「民藝工藝」的結合之路,通過若干個工藝大師的技藝魅力,帶動更大規模和數量的民藝製作。

本書記錄走訪的民藝精粹,從地圖上看過去,從蘇州、南通、揚州、南京一路沿長江到萬安、景德鎮,繞到太湖西南岸的無錫,宛若一條珍珠項鏈,是民藝中國的璀璨之路。

書中所介紹的中國民藝有:

【江蘇】宜興紫砂壺、蘇州緙絲、揚州漆器、南京燈彩、南京雲錦、江寧金箔、南通緙絲、南通印染

【安徽】宣城宣紙、徽州徽墨、萬安羅盤

【江西】景德鎮青花瓷

【浙江】富陽元書紙、湖州湖筆、杭州天竺筷、黃岩翻簧、樂清藍夾纈、王星記扇子、龍泉青瓷、西湖綢傘、龍泉寶劍、木活字印刷

【雲南】晉寧烏銅走銀、劍川木雕、劍川甲馬、晉寧鳥籠、尼西黑陶、騰衝皮影

【貴州】三都馬尾綉、丹寨蘆笙、苗族蠟染、拜控銀飾

【陝西】綏德石雕

【廣東】潮汕燈籠

【上海】崇明土布

聯繫起這串中華文明的「珍珠瑰寶」的人,國家稱他們為「工藝大師」或「傳承人」,我們甚至還可以稱呼他們為「人間國寶」——在日本便是這樣封稱的,自1950年後,他們為了保護「無形文化財」,便立法《文化財保護法》,把那些有特殊技能的人封為「人間國寶」。

這讓我們想起當年,鑒真和尚東渡日本,隨行是一支龐大的團隊,在其第二次試圖東渡的清單上,帶去的除了和尚17人,還有玉工、畫師、雕塑工、雕刻工、鑄工、抄寫者、繡花工、文人、鑄碑匠及各種工藝匠,共185人。假設當時能成功東渡的話,現在的日本也許會更多地存留中國唐代的工藝。而如今,日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下來的品種有1000多種,說它是民藝大國,並不為過。

拜控銀飾

中下游地帶如今是繼珠三角之後的又一片世界級製造工廠,也是富庶之地。大規模的城市化運動正在消滅傳統的村落,而越來越快的動車組也將上海到武漢的旅程壓縮到5小時左右。技術、城市化與速度都在改寫著這片土地的風貌,技藝、生態與情感因素都在發生劇變。而這一塊又正好是千年來民藝歷史文化的巔峰記憶與遺存之地,所有這些因素的碰撞,也讓我們對此地的民藝考察更具必要性與迫切性。

我們試圖闡述長江民藝的意義網路(the network of signification):以長江為干,周邊的江河支流、湖泊為脈絡,連接相關的歷史、當代關係,經由對單個民藝技藝的傳承及文化意義的詮釋,擴大至探究地域文化和歷史生成的意義網路,並試圖重新建立民藝歷史與當今生活的關係。

這個意義網路只是一次示範。我們最終期待的是:民藝的整體復興——因為這些都是我們文化基因的一部分。

黃永松 李宗盛 長岡賢明 止庵 史航……誠摯推薦!

大地紙護封,線裝裸脊工藝,展現民藝的質樸與純真;內文使用日本工藝富士櫻花紙,高清細膩還原中國民藝之美。

中國民藝,朴而素,素而遠,彷彿若有光。

——著名編劇、策劃人 史航

既然機器製造可以滿足當下生活的一切需求,我們為什麼還需要手藝?有人試圖從美、天性、獨特、歷史、文化、傳承等不同角度去解釋,但至今沒有權威的結論。《手上的朴光》里或許就藏著答案,但只有用心的讀者才能發現。

——文化學者、中國手藝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趙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二自然 的精彩文章:

黑夜長達16小時的阿姆斯特丹,連續8年把燈光藝術做到了極致!
皇室王冠屬英國長得好看?自家皇帝表示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