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出現這四個表現,說明一個人可能有暴力傾向,小心

出現這四個表現,說明一個人可能有暴力傾向,小心

繼2018年蔣勁夫家暴事件引爆全網後,今年約翰尼·德普家暴事件再次引發熱議——原來,其前妻艾博梅·希爾德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很多時候,擁有暴力傾向的人,在人群中其實並不矚目,有些平時看起來還很陽光開朗。那麼,我們應該如何識別潛藏在身邊的暴力傾向者呢?

暴力傾向的產生主要源於人類在處理事情的時候,出現了杏仁核高度緊張的狀態,導致左右腦失去連接,最終影響個體認知能力導致暴力行為。

誠然先天的遺傳有可能導致暴力行為的發生,但是後天環境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社會學家菲吉·奧斯托斯基(Figgy Ostrowski)在一份報告中指出,從科學角度看,敵視心理、大腦損傷以及童年時期遭受過身體摧殘這三個因素分別涉及神經精神病學、生理學和個人性格,它們決定了一個人暴力傾向的程度。

如果三者都具備的話,這個人具有暴力傾向的可能性非常高,但如果只具備其中一個或者兩個因素,具有暴力傾向的可能性則降低。具體來說,如何識別出暴力傾向者呢?

1、無限放大主觀意志

暴力傾向者會將個人情緒凌駕於事實真相之上。他們無法像常人一樣對事物進行正常的解讀,甚至會出現敵視仇恨的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用同理心和換位思考,來衡量一個人是非具備理解他人的能力。

而暴力傾向者在杏仁核高度緊張之後,會失去同理心和換位思考的能力,換言之就是失去了理解他人的能力,他們的主觀意志成為判斷事件的標準。所以,暴力傾向者在實施暴力行為的時候,往往是無法進行正常溝通的。

仔細觀察身邊的人,一旦激動起來只顧滔滔不絕表達自己意見和情緒的人,很可能擁有暴力傾向,小心。

2、十分情緒化、自控能力差

0-12歲的孩子,由於大腦沒有完全發育,因此需要成人的引導,來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比如:不高興不可以哭鬧,不要在地上打滾,這其實就是自控力的養成。

心理學家認為,基本的自控力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必不可少,經過長輩的引導,小孩子都可以逐漸獲得控制個體言行的能力。

生活中有些人,因為一點小事就格外激動,甚至為此拍桌子摔板凳,升級矛盾演化為劇烈的肢體衝突,這種自控力差的人,有可能擁有暴力傾向,小心。

3、嚴重的仇恨心理

此外,仇恨心理嚴重的人,很可能擁有暴力傾向,小心。旁人一句無心的話,甚至是毫無干係的舉動,卻會被暴力傾向者記恨。他們會通過自我心理的折射,將旁人的言行放大扭曲為有害的,從而記恨在心,睚眥必報。

比如,在出現家庭暴力的兩性關係中,施暴者不乏由於配偶佩戴了一件小飾品就大打出手。因為施暴者偏激地認為,配偶的打扮是為了吸引婚姻關係外的第三者。施暴者從「小飾品」解讀出並不存在的「背叛」,並因此產生仇恨心理,大打出手。

4、極端的價值認知

日常生活中偏激的人,有可能擁有暴力傾向,要小心。

暴力傾向者的生長環境,通常並不健康,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很有可能產生對社會的仇視心理,認為社會法則就是弱肉強食,人性中閃耀的「真、善、美」被其忽略。

暴力傾向者可能在小時候遭受暴力,但是由於體型和個體力量的差異難以反擊,處於「被害者」的地位。他們長大之後,一面有「被害妄想心理」,認為自己可能被更強大的人所傷害,一方面默認自己是可以欺負、無力抵抗或者難以抵抗的人——這是「符合」社會規則的。

暴力傾向者認為來自「強者」的侵害,是他難以反抗和違背的,這是他潛意識中承認「弱肉強食」規則造成的,因此他的心中會誕生出極端的價值認知。

一部分有暴力傾向的人或許很善於偽裝,甚至會顛倒黑白,將自己從「施暴者」轉換成「被害者」。但是無論他們如何巧舌如簧,仍然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從細節中辨別出蛛絲馬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永遠不要低估一個性格內向、不愛說話的人
心理學家:你越說,孩子越不會聽,因為你少說了這兩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