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社會心理分析:為什麼在中國難以實行「安樂死」?原因主要有3點

社會心理分析:為什麼在中國難以實行「安樂死」?原因主要有3點

2012年10月16日,農民賈正武故意殺人案在蘭州中院公開審理,坦白自己「罪行」的過程中,這個瘦弱的男人泣不成聲。

賈正武的妻子張小軍於2003年被查出患有嚴重的強直性脊柱炎、盆骨斷裂、肌肉萎縮等一系列難以治療的疾病。此後的8年里,為了治療妻子的病,整個家庭生活水平急劇下降,負債纍纍。

「那天妻子哭著勸我說她實在疼得無法忍受。」這是患病妻子希望丈夫結束自己生命的請求,他推著妻子在河邊徘徊了12個小時,最終下定決心將妻子推入河中。因為擔心屍體被河水沖走,他又找來石頭壓住妻子的頭部、胸部。

這個只有小學文化的男人法律意識非常薄弱,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犯了法,事實上,他也是受害人。不過,他的做法其實是私自對妻子實施了「安樂死」。安樂死在我國並不合法,這一事件再度引發了國內對安樂死的討論。

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人類對死亡的看法也逐漸豐滿和坦然,從無知盲目地恐懼死亡到消極冷靜地接受死亡,再到積極主動地執行死亡。人類對死亡認知的心理發展過程,標誌著人類對生命價值理解的升華和對生命保護力度的加強。

安樂死一詞源於希臘文Euthanasia,其原意為「沒有痛苦的死亡」。

安樂死的現代含義則是指「對於現代醫學條件下無法挽救其生命的瀕死病人,醫生在患者本人或者其近親屬真誠委託的前提下,為減少病人難以忍受的劇烈痛苦而採取適當措施,提前結束病人生命的行為」。

因此,執行安樂死的前提是已經確定無法挽救病人生命,是一種對死亡的處置方式而不是一種對生命的處置方式。

我們要明確幾個觀點:

安樂死的對象是醫學上無法挽救其生命的痛苦的瀕死者。

安樂死不是一種死亡原因,而是一種死亡狀態,不與自然病亡,病理死亡,和意外死亡三種死因相同。

安樂死的重點在於「安樂」而不是「死」。

事實

一個事實是, 我國的生命保護法律體系並不完善。從某種角度上看,安樂死其實是對人權的尊重,意在讓人有尊嚴地死去。在20世紀30年代,西方國家就有人開始要求在法律上允許安樂死,並由此引發了大論戰。

二戰以後,隨著時代的發展、觀念的更新,贊成安樂死的人開始呈上升趨勢,有關安樂死的民間運動和立法運動也日益增多。

1967年,美國建立了安樂死教育學會。

1969年,英國國會辯論安樂死立法法案。

1976年,日本舉行了「國際安樂死的討論會」,宣稱要尊重人「有尊嚴死去」的權利。

1993年2月,荷蘭通過了一項關於「沒有希望治癒的病人有權要求結束自己生命」的法案,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

其後兩年,澳大利亞北部地區也通過了類似法案。

有關民意測驗統計顯示,進入90年代,美、法兩國支持安樂死的比率分別為90%和85%。荷蘭立下患致命疾病時授權醫生實施安樂死遺囑的已有10萬人。

而日本、瑞士等國家支持安樂死合法化的人也與日俱增。可見,人們對安樂死的看法普遍呈現從反對到支持,從抗拒到理解的過程。

法律本身就是一種規範社會行為的手段,是應社會需求而生,當社會對死亡提出需求時,法律就應當有所作為。

目前,國內只有對死刑犯有實施安樂死的行為發生。但是在現實中,各種半公開或隱蔽的安樂死比比皆是。

比如,很多醫院拒收晚期癌症患者,放棄對其治療,這其實就是一種不作為的安樂死,對於癌症患者的麻藥發放率大大提高也是一種變相承認安樂死的行為。

這種因立法空白導致的社會實際操作上對生命處置的放任十分不利於對人們生命的保護。為什麼安樂死始終無法在中國合法化呢?從社會心理層面看,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傳統觀念根深蒂固

安樂死是否合法需要考慮立法的道德倫理基礎。中國有句老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長久以來,這種思想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

二、執行條件難以界定

並且,中國內地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更是參差不齊,醫療機構水平差距甚大,安樂死定義中的無法實施治療的標準也變得模糊不清、難以界定。

比如,某病人在A地區無法治療,在B地區卻具備治療條件,這種情況下又是否可執行安樂死呢?

此外,公民自願摒棄生命權利的行為大多數情況下摻雜著許多其他原因,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權利自主。

三、消極的心理暗示

另一方面,安樂死在中國合法化可能會給社會帶來很多不利影響,對於絕症病人,如果可以幫助他們選擇死亡,那麼就有可能改變或減輕周圍對於支持其生存的願望。

對於那些與死亡抗爭的人,我們不再說:你一定要挺出,會好的。而會變成:都這樣了,不如安樂死吧。這些言語會使病人長期受到一種應該選擇安樂死的消極心理暗示中,最終選擇了安樂死也不是單純的為了安樂,而變成了一種解脫,一種無奈。

當人感覺到被社會拋棄了,求生的慾望就會泯滅,尤其是對於老年人,求生、求健康的慾望才是支持他們活下去的第一動力,安樂死的合法化註定是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如果確實是順應潮流,符合民眾利益,一定會在某一天以健全的面貌公之於世。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研究顯示:這2種父母晚年很容易被子女拋棄,其實都是自食惡果
北大教授:中國大學培養的都是,精緻的利己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