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勢 > 孟玄易老師:小成憑智大成靠德、尊師重道方知古始

孟玄易老師:小成憑智大成靠德、尊師重道方知古始

自今及古,尊師重道就是我們中華文化的優良傳統,在古代,傳承知識是次要的。那我們傳什麼?傳道、傳人格、傳格局、傳境界、傳胸懷、傳智慧——師傅把做人的高度和境界傳給你,把對理想的堅持和忠誠傳給你,把對道德的操守傳給你……這些才是一個人的根本,在我們古人看來,如果沒有道,沒有德,外在的知識學得再多,也是一個禍害,也會自遺其咎。

易學文化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是老祖宗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學習易學、應用易學、弘揚易學是我們每個國人都應擔起的責任,易學是中華文化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學習易學文化也是講究師承的。

在易學界有這樣一位學識淵博、易技精深、治學嚴謹、善心善行、師德高尚的易學名家——孟玄易老師。

玄易老師,多年來實踐教學,學生遍布海內外,桃李滿天下,她是學生們的指路燈塔,她用愛心和心血為學生們照亮易路帶他們前行,她用智慧和耐心融成的目光為學生們開啟易道法門,她"為人師表,鞠躬盡瘁"的為社會輸送"易學種子"讓他們生根、發芽服務於民、服務於社會,她的不朽精神讓我們欽佩不已、感慨萬千。關於"尊師重道"玄易老師認為社會上要有正能量的發聲,她在這裡想就這個話題和大家做個分享,給人們一些建議和忠告。

玄易老師說:"這裡我們首先應該了解古時候要想學習易學是如何拜師的?"

古時候收徒是要選個良辰吉日,收徒當天,邀請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到場見證。擺好香堂,點燃香燭。氣氛嚴肅莊嚴。焚香沐浴後,先拜天地,再拜行業祖師,然後師傅端坐堂上,臉色嚴肅。周圍觀禮、見證人員肅靜、端莊,猶如朝聖一般!徒弟行大禮,跪地三叩首,敬酒敬茶。師傅喝完敬酒、敬茶,給徒弟訓話,日後得聽師傅的話,不許三心二意。

禮成,則徒弟口稱師父,視師如父;師父視徒如子,嚴加管教!如有徒弟忤逆,輕則嚴厲訓斥,重則拳打腳踢、門規伺候,生生父母不得干涉。整個過程神聖莊嚴,既表明徒弟一心向師學習,尊師重道;又表示師父鄭重承諾收徒非兒戲,要讓徒弟努力學習本門技藝,將本門技藝發揚光大。但現在很多人認為拜師了,無非就是行行了事,認為拜了師傅,不需努力、不需進取就可以快速學到精要技法,但其不知萬物不離陰陽、五行,高樓大廈不能平地起,學習知識更是要深紮根,"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簡單的基礎才會奠定你走向成功的基石,只有熟練的掌握基礎,你才能吸取其中的精華,才能運用起來,精準無比、遊刃有餘。

【什麼是尊師重道?】

尊師。就是尊重老師,古人常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可見老師的地位多麼重要,和父親是相等的地位,所以古代給孩子找老師,都要行拜師禮,都要磕頭的,儀式很隆重,對老師那也是尊敬如父母。

重道。無論是儒道佛,還是其他學派,"道"都是指最高的學問,是宇宙的法則,人生的真理,道德的最高標準。韓愈的《師說》講:"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把傳道放在第一位,傳道才是最主要的,其他學問、知識、技藝都是次要的。所以古代不僅老師本人重視"道",堅守"道"的精神,學生、家長也很敬畏"道",把"道"看得很神聖。所以古代的老師和學生,不僅是師生關係,裡面還有很深的情感存在,師生如父子。尊師重道的傳統不僅存在於傳授學問的師生之間,乃至社會各行各業,只要是傳授技藝和本領的師徒之間,都會尊師重道,都很重視道德和情感,所以古代的老師也稱為師父,亦師亦父。也正因為尊師重道的傳統,有這種情感的存在,我們的傳統文化才一代一代承傳下來。

【要如何尊師?】

大家都知道,我們中國人最注重的是一年三節,端陽、中秋和過年的時節,古時候一到過節,一定要備禮物、"敬師金",如無禮物也要去向老師拜年、拜節。雖說當今的社會自然很多古時之禮已經簡化,但尊師最起碼的禮節是一定要做的。

父母有養育之恩,師傅有授業之恩,兩者共同撐起了徒弟整個美好人生,徒弟在孝敬父母盡子女之責時不要忘了自己的師傅,孝敬師傅同樣是徒弟應盡的責任。

也許孝敬師傅並不能讓你擁有名利雙收,孝敬師傅對於幫助徒弟更好地從師傅那裡習得技藝與工匠精神,在將來立足於自己的崗位和工作領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當然,孝敬師傅並不僅僅是指要給予師傅物質上多大的回報,事實上,相對而言,能夠給予師傅心靈上的慰藉才是徒弟對師傅最大的回報與孝敬。要想孝敬師傅最好的方式就是向他證明你的價值,證明自己的師傅從一開始就沒有選錯徒弟。為師者都希望自己的徒弟能夠事業有成,這實際上就是對師傅的一種認可。徒弟要想報答師傅孝敬師傅,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學易的過程中保持專註、精益求精的態度,將師傅的技藝絲毫不差地繼承並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揚光大,爭取超越師傅的作為。師傅看到自己的徒弟能夠超越自己,就是徒弟最好的孝敬之禮。現實中有很多學生,認為拜師交了廖廖幾金,師傅就要傾囊相送,他就能學其精要、握其精髓、大學所成,但他卻不知道,易學知識猶如浩瀚的海洋,深邃幽遠、玄奧致極,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你的悟性、你的專註、你的努力與堅持都與你的學習成果成正比的。

【要想學好易學你一定要做到這幾點】

一、要花功夫

我們學習就要像《西遊記》中的孫猴子,七年時間寫字、掃地、學茶道、吃桃子,把自己的心好好地洗一洗,把自己的毛病改一改,把自己的性子磨一磨,這就是初步功夫,也是最重要的功夫,少了這個功夫,是不可能載道的,如果不能載道,談何學有所成?

二、環境因素很重要

學習最大困境就是大家都願意去聽、去學、去記、去練、吃苦,就是少了一個東西,就是地基,沒有根,這個根是什麼?就是把自己的心擦一擦。在當下這樣忙忙碌碌的社會,這一點比什麼都難,就好像一個果子長在樹上,但是沒有根,脫了根了,就是個死果子,假的,摸著是真的,其實是死的。雖不去深山幽靜之地,在社會中,也應該有自己的修學環境。

三、 聽話很重要

徒弟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尊敬師傅,聽師傅話。不要問為什麼,永遠永遠要記得自己什麼沒做好,而不是問師傅要什麼。老老實實、無欲無求地學著。不間斷的去打磨自己,最終方可領域易之精髓。

四、多聽多看多做少說

有了這樣先天和後天的根基之後,自己還要去苦求,再然後就是剛才說的,"七年桃子"的功夫,就跟著師傅,身教大於言教,做好自己該做的事,不需要問為什麼,笨一點的、呆一點的,先天哪怕不足的,只要能聽話,能夠如儀如法地行持,師傅一定不虧這些人。謹尊歷代祖師的傳承,這是重中之重。

五、循序漸進

等這個根基磨得差不多了,師父會在偶然之間教你東西,但是通常你自己是不知道的。他跟你提點一句。先給你一層,學得差不多了,看你行持的火候到了,再點一下,再給你剝裡面的一層,層層去撥,只有循序漸進,才會步伐穩健、基礎牢靠。

六、持之以恆、奉行專一

對於易學文化你行持,它就有效驗;你不行持,它就沒有效驗;凡是有行持的,一定有校驗。你不行持,不做,你就是學十年、八年也跟你毫無關係。但是你只要實踐並持之以恆去行持,馬上煥然一新,翻天覆地,容貌也變,談吐也變,氣色也變,方方面面都會產生巨大變化。你才知道,易,果真不虛。

學習易學遇到一個好老師是修來的緣分,但你要如何去正視老師,這就要學生,正確端正自己的態度了,"師道尊嚴潤物無聲、授業解惑不求饋也"。一個好老師可以把你領進門,教給你正確、便捷的方法,但為什麼同一個老師,不同的學生,卻有不同的學習成果呢?這就要學生在自身上去找原因了,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六點,那你所學何有不成之理?

【善言善仁善行善事、時刻保有感恩之心】

師傅最大的心理慰藉就是徒弟的感恩之心。徒弟不僅要將感恩銘記於心,更要傳達給師傅。節日里一個簡單的問候,風雪天一句關心的話語,成功後對於師傅的一句感謝,遠比孝敬師傅的物質財富更加珍貴。懷揣一顆感恩之心,將對師傅的感恩之情流露於工作、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之間,徒弟對師傅的孝敬就已足夠。

其實相比於孝敬父母,孝敬師傅並不需要徒弟做太多的事情,然而即便如此,很多人卻在功成名就之後逐漸淡忘了那個幫助他完成事業起步階段的師傅。可以說,每一個成功者都離不開一名優秀師傅的教誨,而每一個曾經做過徒弟的人都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自己的師傅。

學易之人,一定要心存善良、大愛無疆,我們寄存與世,凡識之人皆因緣起,識緣、惜緣、緣緣久久。我們遇到生活窘迫的善緣,而又對易學文化求知若渴的人,我們一定要善心、善行,減免幾金給予適當幫助,這是德者應有之心。有餘之人又何必為此而心有餘悸、惡語相出,"天之道,損有餘以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只有心善、方可有善言、方可善行天下、方可善得善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易名家文化平台 的精彩文章:

陳炳林:丈夫惹桃花,抑鬱症住院
申魁所老師:風水與財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