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曾國藩:能「受氣」,方成器

曾國藩:能「受氣」,方成器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作者:三立書會會長

來源:三立書會(ID:sanlishuhui)

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晚清重臣,兩個人也是師生關係,兩人之間還曾有過一段趣事。

一天,李鴻章去拜見曾國藩有要事商談,卻被告知曾國藩在洗腳,於是,李鴻章只好在外等待。

兩個小時後,滿肚子火氣的李鴻章被侍從帶進門口,才發現曾國藩竟然還在裡面悠閑地泡腳。

如此被曾國藩冷漠對待,可把李鴻章氣壞了,於是他站起身來,氣呼呼地拂袖而去。

曾國藩並不挽留,還說了句「少年氣盛,如何做事」。

原來,曾國藩深知李鴻章是個人才,但他一向才高氣盛,要讓他成為棟樑之材,性格必須圓潤通達,於是就想到這個方法去磨礪他。

後來,李鴻章取得成績,不得不說離不開曾國藩的耐心教導。

曾國藩曾寫過:器量比才幹重要,有才幹者為人所用,有器量者才能用人。

能「受氣」,方成器。

一個人有器量、懂容忍、不暴躁,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才更能受到旁人的擁躉,方能成就一番事業。

卸下傲氣,為自己壘築高台

漢末,劉備聽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請諸葛亮出山輔佐。

不巧這天諸葛亮出去了,劉備一行人只得失望而歸。

不久,三人又冒著大雪前去,結果又趕上諸葛亮出外閒遊,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以及想要請他幫助自己成就國家大業的誠意。

第三次,劉備再去請諸葛亮,又趕上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依然不敢驚擾,恭恭敬敬地等到諸葛亮醒來,兩個人才坐下來促膝商談。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三顧茅廬」。

其實,按照級別和輩分,當時劉備是漢室皇叔、天下梟雄,而諸葛亮只是一介布衣。

而劉備幾乎處於諸葛亮長輩的年紀,但是,劉備沒有自視清高,而是懂得禮賢下士。

孔子說:「君子安詳寬和而不傲氣逼人,小人傲氣逼人而不安詳寬和。」

謙謙君子、逼仄小人。

一個桀驁不馴的人,不會受人歡迎;而一個不張揚不傲氣的人,謙卑有禮,也更能收穫別人的寬厚對待。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

人外有人,不傲氣,是尊重別人,亦是尊重自己。懂得放低自己,才能為自己壘築高台。

沉得住氣,委屈喂大格局

曾國藩說過:「打脫牙齒和血吞」。

成大事者,自然要懂得忍受大委屈。

眾所周知,韓信是西漢的開國大功臣,劉邦之所以能夠打敗項羽取得勝利,韓信功不可沒。

可是,韓信小時候曾經歷一段「胯下之辱」。

韓信從小失去父母,常受人欺辱。

一天,他尋來一把劍掛在身上,不料碰到一群惡少對他惡語相向。

其中一個屠夫對他說:「你敢用你的劍來刺我嗎?如若不敢,你便從我的胯下鑽過去!」

韓信無法忍受這種屈辱,氣急敗壞,一時間拔劍出鞘,可轉瞬間他又把劍收了回去。

原來,他深知自己是要成就一番事業的人,不能就這麼白白坐牢,葬送了自己的前途,於是他隱忍著從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

韓信幫助劉邦成就大業,被封楚王后,還特意召見了當年羞辱他的屠夫。

本以為屠夫會被處死,沒想到韓信卻向他表示感謝,感嘆正是當年的胯下之辱,讓他日後時刻記得自己的抱負,成為有用之才。

在常人看來,韓信經歷的是奇恥大辱。

可是,他卻理智地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還對當時侮辱他的人,寬容大量,展現了自己崇高的格局。

俗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沉得住氣,才能成事;學會忍受,才能成長。在委屈中不斷激勵自己,才能成就一番事業。

收斂脾氣,方能專註問題

《論語》有言:不遷怒、不貳過。

意思是不要把自己的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也不要重複兩次犯同樣的錯誤。

一個情緒承受能力低的人,常常無法冷靜思考問題,免不了在同一個問題上栽跟頭。

而一個情緒承受能力高的人,能調整自己的狀態,讓自己具備理性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關於禁煙大臣林則徐就有這樣一段控制情緒的故事。

林則徐禁煙的時候,常常發怒。後來他冷靜思考,覺得發怒無用,還容易給小人製造借口。

於是,他在書房掛了一塊寫著「警怒」的牌子,時刻提醒自己要收斂脾氣。

已所不欲,勿施於人。

沒人願意與脾氣暴躁的人相處,一個能控制情緒的人,懂得不殃及無辜,往往更能獲得旁人的欽佩。

在南朝《王藍田食雞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藍田侯王述平日里性情暴躁,比如吃雞蛋,筷子沒夾住,他就會暴跳如雷。

可是,在和他人相處時,王述就非常懂得控制情緒,因此受人刮目相看。

古語有言:克己復禮。

意思是要懂得約束自己,使每件事都歸於禮。

一個懂得控制自己情緒的人,也才能受到別人以禮相待。

一個人能力有多大,控制脾氣的力量就有多大。脾氣越溫,福報也越深。

五代宋初學者陳希夷所著的《心相篇》中寫道:曲意周全知有後。

說的是,能忍辱、肯吃虧、能受氣,這樣的人必有後福而且有好子孫。

在工作、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遭受委屈,也常常因為沒有得到友好對待而亂髮脾氣。

而一個能「受氣」的人,懂得謙讓、包容、理解,掌握做事的分寸,不斷精進自己,是修養、是智慧,更是豁達的氣度。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多一份寬容,少一份計較;多一些忍耐,少一些暴躁,日後的路才能越走越寬。

文章來源於三立書會(ID:sanlishuhui),立心立志立行,聽書成長,走向成功。轉載請聯繫三立書會。

部分圖片來源:2019「大美祖國」全國攝影作品徵集活動

部分圖片作者:賓至如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疫情背後,中華民族這五大力量被徹底激發!
無常,是人生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