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從冰與火之歌走向獨立,漫談愛爾蘭史話

從冰與火之歌走向獨立,漫談愛爾蘭史話

美劇《冰與火之歌》全球熱播,小說背景中使用鋼鐵武器的安達爾人對維斯特洛先民的征服,與當年凱爾特人蓋爾部渡海登上愛爾蘭島征服伊比利亞人先民的歷史頗相似。

公元前350年前後,當使用鐵器的凱爾特人(Celts)蓋爾部(Gaels)渡海登上愛爾蘭島之際,從歐洲大陸來此定居已近兩千年的伊比利亞人(Iberians)還處於青銅時代。憑藉鐵制兵器和魁梧身材,性格好鬥的凱爾特人成功征服了當時並不尚武的愛爾蘭。

公元前150年左右,凱爾特文化在愛爾蘭取得了支配地位。但這並不是一個文化取代的過程,而是一個文化融合的過程。愛爾蘭島上的凱爾特文化吸收了原住民文化中諸如民間傳說、音樂藝術等許多方面的精華,並將原住民原始宗教中的神祇納入了自己的德魯伊教。

公元100年左右,最後一場愛爾蘭島原住民大起義被蓋爾王公們所粉碎。之後的很長時間裡,凱爾特人在愛爾蘭的統治都沒有受到什麼威脅。即便把疆域北擴至大半個大不列顛島的羅馬帝國,也沒有染指愛爾蘭島。

凱爾特人在島上建立了5 個王國,王國之下又有許多附屬小國。爾後,凱爾特人試圖從鬆散的軍事民主制國家向中央集權統一國家過渡,卻一直不太成功。分裂情形最嚴重時,愛爾蘭島上7 個王國並立(附屬小國則過百)。雖然自公元4 世紀末開始,愛爾蘭有了所謂的「至高國王」(High King)作為各個國王名義上的共主,但凱爾特人從未建立過真正的統一國家。這種鬆散的政治結構是致命的,一旦遭遇全力入侵的強大敵人,愛爾蘭根本無法有效地組織抵抗,也就此註定了日後面對征服者時的不幸命運。可總體來看,至少在8 世紀末之前,凱爾特人的統治還是相當穩固的。羅馬軍團離開不列顛群島後的公元5—6 世紀,愛爾蘭島上的凱爾特人,更是參與了大不列顛島凱爾特人與日耳曼人(Germanicpeoples)中的盎格魯人(Angles)、撒克遜人(Saxons)、朱特人(Jutes)之間的逐鹿。

432 年,聖帕特里克肩負著高盧教會交予的使命前往愛爾蘭佈道。陸續前來的傳教士們帶來的基督宗教、羅馬文化、拉丁字母進一步豐富了凱爾特文化。雖然說服信奉德魯伊教的人們改信基督教並不容易,但基督教在愛爾蘭的傳播從未受到過激烈反對,愛爾蘭教會的建立也無須以殉道者的鮮血作為代價。隨後的幾個世紀,當歐洲大陸各地的基督教會由於民族遷徙、國家興替導致社會、政治、文化等劇烈變化,以及歐洲大陸各國教會由於在禮儀、教義、組織、紀律上的分歧,走上各自的發展道路時,孤懸海外的愛爾蘭島卻保存了更古老(或者說更原教旨)的教義與儀式。縱使有「修道院為主」及「對本地習俗寬容」的特徵,愛爾蘭教會依然感到自豪。這種自豪的結果便是向歐洲大陸的逆傳教,集中體現於公元10 世紀前在歐洲大陸林立的,由愛爾蘭僧侶、學者建立的修道院。

8 世紀末,愛爾蘭與不列顛開始受到日耳曼人的一支——居住在北歐的諾斯人(Norsemen)海盜的侵擾劫掠。諾斯人海盜,即所謂的維京人(Vikings)。他們同時兼具海盜、探險者、殖民者、戰士、商人的身份。侵襲愛爾蘭島的諾斯人主要來自挪威。他們的侵擾、劫掠漸漸升級為佔領、移民,並於831 年在愛爾蘭建立了第一個諾斯人王國。這個小王國雖然只存活了14 年,但其滅亡並不意味著諾斯人被趕走。相反,諾斯人隨後在愛爾蘭建立了更多小國,給愛爾蘭帶來了許多桎梏與痛苦。凱爾特人的英雄——芒斯特國王布里安·博茹(Brian Boru)幾乎一統愛爾蘭時,凱爾特人也沒能把諾斯人趕出愛爾蘭島。這是因為凱爾特人諸王國基本是一盤散沙,經常為了爭權奪利而與諾斯人結盟,甚至臣服於他們,以致不能一致對外進行抵抗。

同時,雖然諾斯人幾次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不列顛,但因挪威到9 世紀末才初步完成統一,根本沒有足夠實力征服愛爾蘭。作為殖民者的諾斯人則抵不住愛爾蘭的優秀文化,逐步被當地人同化,成為愛爾蘭人的一分子。

到了公元11世紀,愛爾蘭已經擁有統一的語言、宗教、文化與法律。統治階級通行中古愛爾蘭語,這種蓋爾語言吸收了一些來自挪威的諾斯人「古西諾斯語」(Old West Norse)的辭彙。教會人士通行拉丁語,但多數人也喜愛使用中古愛爾蘭語。可以說,在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諸民族中,愛爾蘭人是最早用自己語言創作大量文學作品的民族。早在6 世紀末7 世紀初,愛爾蘭作家和詩人便開始用愛爾蘭語創作了許多詩歌、戲劇、傳奇史詩及民間故事。這種文化優勢日後在諾曼人(Normans)入侵愛爾蘭後起到了重大的現實作用。

1166 年,在愛爾蘭內部戰爭中陷入孤立境地的倫斯特國王逃往不列顛求援。他從威爾士帶來的諾曼人冒險家陸續登上愛爾蘭島,「諾曼人入侵」就此開始。至高國王為了應對入侵而召集的愛爾蘭聯軍擁有龐大的兵力以及北歐僱傭軍的相助,卻被600 名諾曼騎兵的突襲擊潰。連1000來名諾曼冒險家都打不過,怎麼對陣1171年率領4000 名士兵登陸的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愛爾蘭統治階級選擇了暫時歸順,之後數個世紀中的多數英王也正如愛爾蘭人在歸順前所預計的那樣,基本無暇大張旗鼓介入愛爾蘭事務。

但無論在軍事技術還是戰略戰術上都遠遠領先於愛爾蘭人的諾曼人殖民者,在英王「投機性封贈」的刺激下瘋狂佔據土地。英王或將某塊屬於愛爾蘭王公貴族的土地賜給殖民者,促使其攻佔;或在殖民者奪取某塊愛爾蘭人的土地後,予以事後承認。合法化的殖民侵略把愛爾蘭帶上了封建化軌道。然而堅持鬥爭的愛爾蘭貴族雖一時被逼進西部的偏遠荒地,卻還是時不時取得一些軍事勝利。更關鍵的是,說法語的諾曼人最終也拜倒在愛爾蘭的文化下。音樂和文學作品擄獲了諾曼人的心,不斷同凱爾特人、諾斯人通婚則淡化了諾曼人的血統。隨著改說愛爾蘭語、穿愛爾蘭服飾、遵循愛爾蘭習俗、給後代取愛爾蘭風的名字……又一群侵略者被同化、融合,成了愛爾蘭的一分子。

當然,諾曼殖民者給愛爾蘭人造成的苦難亦很大。島內長期的混亂形勢,帶來了大面積的饑饉與大量死亡。英國政府既不滿只能統治都柏林一郡之地,又不滿英國殖民者一步步被愛爾蘭化,於是抓住一切機會向愛爾蘭島施加影響力。

1228 年,亨利三世(Henry III)強制用英國法律和慣例取代愛爾蘭法律;1297年,愛德華一世(Edward I)建立了連一個愛爾蘭人都沒有的愛爾蘭議會;此後,英國國王鼓勵英格蘭化的殖民者進入愛爾蘭,並不斷頒發歧視愛爾蘭人,避免殖民者被愛爾蘭化的法令……以至「殺死一個愛爾蘭人等於殺死一條狗」。這些措施的作用當時都不算大,時間似乎站在愛爾蘭人一邊。然而不幸的是,這種看法只是一種幻覺。

16 世紀, 英王亨利八世(Henry VIII)的宗教改革帶來了新的殖民方式。英格蘭國教會與蘇格蘭長老會的信徒們作為新教教徒,與愛爾蘭人這些天主教徒有著不可調和的宗教矛盾,難以被同化、融合。再加上英國迅速增長的綜合國力,殖民者與被殖民者的各類差別越來越大。亨利八世之後的歷代英國統治者藉助顯著的國力差距進行殘酷鎮壓,加大殖民力度。其中的「集大成者」是護國公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

英王查理一世(Charles I) 與英國國會發生衝突時,愛爾蘭民眾試圖通過支持查理一世來建立一個天主教的愛爾蘭國家。1649 年內戰結束,保王派失敗後,作為虔誠清教徒的克倫威爾旋即帶兵征服了愛爾蘭。在英軍的鐵蹄下,短短三年時間,約150 萬人口的愛爾蘭島就由於屠殺、饑荒、疾病、移民而減少了41 萬人口。

愛爾蘭人並非沒有進行反抗。當發現國王靠不住後,愛爾蘭的民族解放運動開始向較高層次發展。

本文節選自《戰爭事典013》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戰爭事典 的精彩文章:

騎上我心愛的小摩托,腳踏風火輪上戰場
安得廣廈千萬間,回到古代去買房,你買得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