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太平公主為啥敗給侄子李隆基?她看似威風八面 實則是井底之蛙

太平公主為啥敗給侄子李隆基?她看似威風八面 實則是井底之蛙

有喜歡隋唐史的朋友與筆者聊天時提及——以太平公主多年的政治經驗,怎麼會敗給侄子李隆基?產生這個疑問的前提,其實是高抬了太平公主。她的所謂「政治經驗」,不過是宮廷內鬥的「政變經驗」,這點「三腳貓功夫」在有實力的對手面前還差點火候。

縱觀太平公主「爭權奪勢的一生」,始終離不開對皇權的依附(父親唐高宗、母親武則天、兄長唐中宗和唐睿宗)。她雖有心機和才幹(主要是效仿母親武則天),終歸是很少離開權力中樞、不食人間煙火的「井底之蛙」。

而且,她這一輩子大多時候順風順水,誤以為只要掌握部分行政權力(她的理解就是相權)和幾名禁衛軍將領,就能壓制皇權(唐玄宗)。她所犯錯誤,和當年感覺自己穩操勝券的李建成、李元吉兄弟,以及韋後和安樂公主母女頗有些類似。

反觀李隆基,雖也出身皇家,還是太平公主的侄子,屬於「小字輩」,但他「少歷民間,身經迍難……知人疾苦」,父親屢遭廢立、生母被殺害、自己和兄弟遭7年軟禁、外放當地方官、謀劃實施誅殺韋後的唐隆政變……這些特殊經歷不但促使李隆基在政治上早熟,還讓他獲得了來自民間、宮廷的雙重社會閱歷與鬥爭經驗。

尤其是出任潞州別駕(四品官)的2年多時間裡,李隆基作為一郡地方長官(二把手),深入了解民間疾苦,多方延攬人才,結交豪傑,收取民心,傑出才能得以展現。

而且,李隆基用人不拘一格,官奴之後王毛仲、潞州地主奴隸李宜德(李隆基花5萬錢從人市買來)、七品芝麻官(銅鞮縣令)兼地方豪強張瑋,都在這一時期被他慧眼識珠招至麾下。

別看太平公主在唐睿宗時期贏得了宰相任命權,但唐睿宗李旦並不傻,他有意識地扶持當時身為太子的李隆基,敢於放權給儲君。

比如景雲二年,授予太子監國職權,使李隆基不僅掌握了六品以下官員任免和裁斷普通刑事案件的權力,還能夠參與五品以上官員的選拔任用和軍隊(特別是高級將領)罪行的處理。

如此一來,大批渴望青雲直上的中下層軍政官員(包括他們背後的庶族地主集團)自然會選擇擁戴李隆基,而後者正可利用手中權力籠絡人心,唐隆政變中為李隆基出謀劃策的智囊劉幽求、為李隆基當內應的宮苑總監鍾紹京,都屬於這類情況。

別忘了,當年武則天登臨最高權力寶座,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破格提拔大批中下層官員(比如李義府、狄仁傑)才得以實現的,李隆基參透了祖母成功上位的秘訣,焉有不勝之理?

此外,唐隆政變之前,李隆基已通過王毛仲的關係贏得了禁軍精銳萬騎(特別是中下層官兵)的效忠,萬騎軍官(多系五品以下的果毅都尉)葛福順、陳玄禮、李仙鳧成為其心腹。監國期間,他又將王毛仲等親信安插進軍隊,從而掌控了長安城很大一部分兵權。

而太平公主雖然也有幾名宰相和少數禁軍將領充作黨羽,但說到底,她本人只是參與過幾次宮廷政變的事前謀劃,卻沒有實踐經驗,對於軍事問題(如何收買軍心、怎樣指揮行動)更談不上有什麼深刻認識。

在太平公主看來,自己的父兄、母親都是皇帝,似乎權力就能夠輕而易舉唾手可得。在這一點上,她其實比韋後並沒強到哪兒去——當年韋後就是自以為大權在握,派了幾個不懂事的子侄前往禁軍當大官,結果這幫紈絝子弟就知道耍威風打罵將士,犯了眾怒,也埋下了後來唐隆政變中禁軍倒戈投靠李隆基的導火索。

更何況,在武則天退位後,李唐宗室的大義名分得以恢復,尤其是經過韋後亂政階段後,整個唐朝官場總體來講不再希望和支持「女主上位」,唐睿宗本人雖然比較懦弱,但在掌握君權和支持兒子繼位等關鍵問題上並不糊塗。

儘管唐睿宗不捨得拿妹妹太平公主開刀,但他還是明智地選擇了「急流勇退」,通過禪讓將李隆基及時推上皇帝寶座。

雖說初期李隆基尚未完全掌握皇權,但他的君主身份和號召力已遠非太平公主所能比擬,宰相魏知古(正是他向玄宗告密舉發太平公主)倒向李隆基便是一例。

而且當上皇帝後,李隆基又獲得了三品以下官員任免權,他立即提拔親信王琚、姜皎進入權力中樞擔任中書侍郎、殿中少監,進一步稀釋了太平公主的權勢。

從事發後的反應來看,太平公主也全無章法——唐玄宗先發制人採取行動後,太平公主慌忙逃入山寺躲避,卻沒有採取任何反擊行動,她在寺中躲了3天,又跑回長安城,最後在府中被賜死。

這說明,太平公主嚴重缺乏鬥爭經驗和足夠的警惕,事先沒有準備應急方案,而且大禍臨頭,她才發現自己掌握的力量其實很有限,關鍵時刻也不一定可靠。

可見,太平公主表面上威風八面、權傾朝野,實則不過是「溫室中弱不禁風的花朵」,在皇權、人心、實戰經驗、力量對比、鬥爭決心等方面,早都輸給了她打心眼瞧不起的侄子李隆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情突擊手 的精彩文章:

柬埔寨王牌旅亮肌肉:陝西民企裝甲車搶眼 美女記者親體驗
無知無畏?故意隱瞞?傷員增至109人 美軍卻不把腦損傷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