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唐朝舊書里,扒出治風濕的方子!一味葯,治關節腫、熱、痛、僵

唐朝舊書里,扒出治風濕的方子!一味葯,治關節腫、熱、痛、僵

本文理論依據:《食醫心鏡》、《現代中藥基礎研究與臨床》、《實用中醫風濕病學》、《中華葯海》、《中醫臨床中藥學》

你好,我是中醫人,文君然。

昨天,我寫了一篇文說,介紹了用韭子來改善腎陽不足所致腰膝冷痛的經驗。這篇文章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反響,給出了較高的評價,如下圖——

看到大家這樣喜歡,我覺得非常欣慰。今天,應部分讀者的要求,我再給你介紹一個方子。它不是只針對膝蓋了,而是針對一身關節風濕痛。它適用的癥狀,就是關節腫脹、熱痛、遇陰雨天加重,關節屈伸不利甚至僵硬。

一起來看一下吧。

你準備中藥薏苡仁30克,粳米50克。把薏苡仁和粳米分別浸泡發脹,然後用水淘洗乾淨。兩者放入鍋中,加適量的清水,放在爐火上用武火來燒沸,之後再改用文火來慢慢熬煮。一直到米爛粥稠的時候,加入白糖適量來調味食用。

每日吃兩次,每次吃一碗,早晚餐服用。15天為一個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後,若效果不顯,可以休息兩天,然後開始第二個療程。

有人可能會嗤之以鼻——不就是薏苡仁煮粥嗎?有什麼大驚小怪的,還寫文章來專門介紹。

其實,這裡頭看似簡單,實際上學問很大。

這個方子,出自《食醫心鏡》。這部書是唐代的專著,大約出現在公元9世紀。但遺憾的是,這書早就失傳了。只不過,後來在《類證本草》、《醫方類聚》裡頭,有一些內容源於《食醫心鏡》,使得我們能窺探其一部分風采。日本有針對《食醫心鏡》零散內容集中編撰而成的《食醫心鏡》。

這裡的薏苡仁,來頭不小。

薏苡仁是常用中藥,甚至可以說是常用食物。它就是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種仁。秋季果實成熟以後採收,粒大的、色白的、完整為佳。這東西生用或炒用都有。但是治風濕、關節病,你記住,一定是生用。

薏苡仁這味葯,性味甘淡,微寒,入脾經、肺經和腎經,最大功效在於除濕、清熱。它針對的關節病,主要是「濕痹」。

什麼是濕痹啊?它是傳統中醫的叫法。現代醫學所說的風濕、類風濕等,有很大一部分,都屬於「濕痹」的範疇。它主要是指以濕邪為主侵襲關節所致的痹症,濕邪可能夾雜風邪、寒邪等,但是主要是以濕邪為主。表現出來,就是關節的腫脹、重著、屈伸不利、酸痛、酸脹。給人的感覺,就是有什麼東西「糊」在關節周圍。

這個狀態,中醫認為你就有濕邪了,是濕邪阻滯關節筋脈。但是,薏苡仁也並非針對所有的濕痹。它主要針對風濕阻痹、濕熱阻痹和脾虛濕阻三種情況。

所謂脾虛濕阻,就是說,患者舌淡胖,舌邊有齒痕,舌苔白膩,大便溏,腹脹,食慾不好,肌肉關節酸楚疼痛,肢體重著沉重,肌肉萎縮無力。這個時候可以用。因為薏苡仁能利濕、健脾。

所謂濕熱阻痹,就是患者舌紅苔黃膩,大便不爽,小便發黃,口苦,容易出汗,痛處紅腫拒按,灼熱疼痛,重著。這個時候也適合薏苡仁。因為薏苡仁能利濕清熱。

所謂風濕阻痹,意思是關節重著、腫脹、疼痛,痛處遊走不定,肌膚多麻木不仁,氣候變化的時候發作加重,有的則頭身困重,身體甚至可能微腫。舌淡紅,苔薄膩。這時候可以用薏苡仁。因為薏苡仁能利濕。

你記住,還有一種濕痹,屬於寒濕。患者關節怕冷怕涼,同時重著、腫脹,癥狀遇寒加重。這個時候不要用薏苡仁。因為薏苡仁本身性偏寒。《本草衍義》裡頭明確指出:「若《素問》言因寒而筋急者,不可更用此也」。

所以說,你別看薏苡仁熬粥,這個辦法簡單,但裡頭的學問,真是不不少。我本著對讀者負責的精神,把它詳細地寫出來。

現代藥理學研究認為,薏苡仁可以解熱、鎮痛、鎮靜,抑制骨骼肌收縮,減少肌肉攣縮,縮短疲勞曲線,這是它對風濕痹痛有效的藥理基礎。

薏苡仁這葯基本無毒,臨床極少見不良反應。但是孕婦、便秘者不要用。脾腎虛寒者慎用。年老體衰、體質虛弱、大病初癒的人慎用。

全文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幫你學中醫 的精彩文章:

手心上這個止痛穴,治牙痛,值得研究
腿上有一個止癢穴!管全身瘙癢,送給天下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