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什麼是塞爾維亞?

什麼是塞爾維亞?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413-什麼是塞爾維亞

作者:德米特里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提到塞爾維亞,除了關注體育的朋友大多數人都會感到陌生,但如果提到它的前身南斯拉夫,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肯定就會想起那些年看過的電影《黎明前到達》、《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想起那些年美國大使館呼嘯而過的磚頭和墨水瓶。

不久前,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紅著雙眼請求中國援助的視頻在社交媒體網路上走紅,這個歐洲巴爾幹半島上的國家再次回到中國人的視線當中。

今天的塞爾維亞與當年的南斯拉夫究竟是怎樣的關係,又與中國有著什麼樣的淵源呢?

南方的斯拉夫人

南斯拉夫顧名思義,意思是南方的斯拉夫人。有關斯拉夫人的記載最早見於公元1世紀,古羅馬將歐洲北方的斯拉夫人、凱爾特人和日耳曼人並稱為三大蠻族。

羅馬帝國的核心利益在環地中海

向北方的不斷挺進可以拓寬其安全邊界

但邊界外民族的流動性難以掌控,並最終摧毀了帝國▼

公元5世紀以後,發源於東歐平原的斯拉夫人逐漸向東、向南遷移,在新的土地上建立居民點。這一過程持續了數百年,到公元10世紀,原始的斯拉夫人已經分化為多個民族,主要分為三大支系:

中歐地區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為西斯拉夫;東歐地區的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為東斯拉夫;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馬其頓等為南斯拉夫。

雖然同出斯拉夫一脈,但之間關係並不好

尤其是西擴的俄國人,與烏克蘭、波蘭有著長期恩怨

而與「南斯拉夫」之間隔著其他民族

所以俄國與南斯拉夫的關係往往是三方關係

(保加利亞文化是、血統不是,波黑血統是、文化不是)▼

這其中南斯拉夫的情況最為複雜。東正教是絕大多數斯拉夫人的信仰,今天的斯拉夫民族國家多實行東正教歷(也稱俄歷),通用西里爾字母。但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人因為地理的阻隔,與拉丁世界相互交融,早在9世紀就接受了天主教。塞爾維亞和馬其頓人則保持東正教信仰。

事實上如今整個西斯拉夫都是天主教地區

南斯拉夫西北端也是(也是南斯拉夫最富庶地區)▼

除以上四個斯拉夫民族之外,巴爾幹半島上還有兩個與斯拉夫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民族國家。保加利亞人的祖先是來自中亞的游牧民族,入主巴爾幹半島後與當地的斯拉夫人相融合,接受了斯拉夫的文字——西里爾字母,以及斯拉夫民族的宗教信仰東正教。

位於保加利亞首都的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

(看上去是不是很拜占庭)

(圖片來自:shutterstock@naskopi )▼

另一個特殊的民族是波斯尼亞,波斯尼亞人原本是信奉東正教的斯拉夫人,公元1354年奧斯曼土耳其開始入侵巴爾幹半島,隨後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組成聯軍聯手抵抗,但仍然不敵強大的奧斯曼帝國。戰敗的塞爾維亞失去了其原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科索沃,而波斯尼亞則全境被奧斯曼佔領。

在控制了東地中海之後

奧斯曼帝國最重要的擴張方向就是多瑙河流域

帝國的進入使得半島的民族關係更加複雜

也為之後持續不斷的巴爾幹戰爭埋下伏筆

(圖片來自:google map)▼

奧斯曼佔領了波斯尼亞及科索沃後,長達四百多年的時間裡,對當地斯拉夫人採取同化政策,規定知識分子如果皈依伊斯蘭教就可進入上層,農民皈依伊斯蘭教可以免除捐稅,這一時期波斯尼亞人大量伊斯蘭化。

波黑-薩拉熱窩,國王清真寺(建於15世紀)

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原本只是地理概念

但宗教信仰卻生造出一個民族來(波斯尼亞)

(圖片來自:Andocs / Shutterstock.com)▼

同樣也是在這一時期,科索沃地區的人口構成悄然發生了變化,塞族人被趕到北方苟延殘喘,同時大批阿爾巴尼亞人進入了科索沃,為以後科索沃的分離主義埋下了伏筆。

工業革命後,歐洲列強與奧斯曼土耳其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崛起的奧匈帝國開始將勢力範圍擴張到巴爾幹半島,不僅佔領了獨立的塞爾維亞王國,還控制了奧斯曼佔領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等地。

在奧斯曼逐步退出巴爾幹的過程中

一方面是此起彼伏的民族主義

一方面是企圖取而代之的奧匈

正是奧斯曼和奧匈的解體,決定了今天的巴爾幹

(奧匈帝國極其複雜的構成)▼

1914年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新佔領的薩拉熱窩訪問,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刺殺,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索,薩拉熱窩事件。

對塞爾維亞的爭奪引發歐洲大國一個接一個參戰

最後發現,這場刺殺以及一戰的最大贏家

居然是坐收漁利的塞爾維亞人

(被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圖片來自:wikipedia@Karl Tr?stl)▼

一戰過後,奧匈帝國解體,南斯拉夫地區獲得獨立。屬於戰勝國陣營的塞爾維亞王國和黑山王國合併,同時吸收了戰敗的奧匈帝國幾個以斯拉夫人為主要居民的行省,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後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在奧匈帝國的廢墟上站起了一個新的巴爾幹大國

這可以說是塞爾維亞民族最重要的歷史機遇期▼

二戰期間南斯拉夫被納粹勢力侵略,戰後在鐵托的領導之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成立。

靜靜的多瑙河

雖然南斯拉夫是以塞爾維亞人為主體建立起來的斯拉夫民族國家,但是隨著千百年的演化,斯拉夫人的認同感早已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各個民族和宗教的劃分。

關鍵在於新的南斯拉夫能否創造一個新的國族認同

當然,現在我們稱其為前南斯拉夫了▼

鐵托依靠在二戰期間組織領導打擊納粹勢力的戰爭,以及其個人的強勢拉攏南斯拉夫各派勢力的手腕,在戰後積累了極大的聲望,被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議會選為終身總統。

鐵托畢竟是槍杆子里出政權,他在,就穩

但他終歸有一天是要不在的

(圖片來自:wikipedia)▼

南斯拉夫雖然是社會主義陣營國家,但在外交上並沒有倒向蘇聯,而是奉行東西方均勢的國際交往政策。冷戰時期南斯拉夫是唯一一個沒有加入華沙條約組織的社會主義國家,鐵托本人也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人之一。

在美蘇之間獨善其身,鐵托也是真的頭鐵▼

蘇聯赫魯曉夫執政時期,蘇聯與不聽其指揮的社會主義國家反目成仇,稱中國為「教條主義者」,而南斯拉夫也被冠為「修正主義者」的稱呼。

鐵托與美國卡特總統

(圖片來自:wikipedia@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國際局勢發生深刻變化。西方國家趁著蘇聯對東歐放棄高壓控制的間隙,對東歐及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斯拉夫開始進行全方位的滲透。

注意,此時鐵托已經去世

(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鐵托墓)

(圖片來自:Catay / Shutterstock.com)▼

美國總統尼克松在其著作《1999,不戰而勝》中規划了其和平演變東歐的四步走戰略,西方的媒體優勢,成為那一柄割開南斯拉夫民族團結的鋒利刀刃。

當年談笑風生的時候就想好怎麼不戰而勝了..

(鐵托與尼克松,圖片來自:wikipedia)▼

首先是宣傳西方民主制度的優越性,稱南斯拉夫所有的社會、經濟問題的根源都在選舉制度上。這一說法得到了常年接觸西方的南斯拉夫高知分子大肆鼓吹,並很快成為社會風向。

1990年南斯拉夫通過了《政治結社法》,實行多黨制,一時間一個南歐小國黨派林立,兩千多萬人口擁有200多個政黨,整個國家陷入黨派紛爭的內耗中。

類似的做法今天仍然屢見不鮮

在一個民族、宗教甚至部落相互衝突的國家搞民主

結果就是各種內部矛盾都被快速暴露並擴大化▼

而這些新興黨派為了獲取選票,幾乎無一例外地選擇煽動民族對立情緒。在鐵托執政期間,南斯拉夫各民族本來已經淡化了民族觀念,自稱南斯拉夫人,在一個推行共產主義的國家,宗教觀念也已經沉寂許久。但短短几年時間,媒體的宣傳就改變了民眾的認知,民粹主義風行,克族人、穆斯林、阿族人抱團反對主體民族塞族的趨勢愈演愈烈。

1991年南斯拉夫民族狀況,確實相當複雜

鐵托時代為了淡化民族觀念,其實削弱了克族的優勢

但現在這種削弱反而使得分裂更難避免

或許鐵托政策再堅持幾十年,就能避免之後的慘劇▼

由於西方媒體的推波助瀾,在當時的南斯拉夫社會上謠言四起,經常有傳聞稱發現塞族人屠殺克羅埃西亞族、阿爾巴尼亞族的秘密墳地。到了1991年,在克羅埃西亞聚居區塞族和克族的流血衝突時有發生,南斯拉夫的民族分離主義傾向已經不可避免。

從謠言到事實

盲目的情緒把整個國家捲入其中,再將其撕成碎片

(在薩拉熱窩公墓哭泣的塞族婦女)

(圖片來自:wikipedia@Mikhail Evstafiev)▼

1991年-1992年,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黑(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北馬其頓相繼宣布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徹底解體,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

原本的南斯拉夫的各個部分各自建國

塞爾維亞人當時勉強保住了黑山和科索沃▼

南聯盟繼承了南斯拉夫的大部分遺產和國際地位,在西方的針對下,後來該國也放棄了「南斯拉夫」的名稱,該國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簡稱塞黑。

《上帝請給我公正》

分裂意味著動蕩,這在任何國家任何歷史時期都不例外,尤其是在巴爾幹半島這麼複雜的民族構成之下。

新分裂出南斯拉夫的波黑,其境內穆斯林、塞族和克族為了爭奪地盤爆發了大規模內戰,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開始尋求內戰的「和平解決」,所謂和平解決大有拉偏架的意味,經濟制裁、美國的空投、北約禁飛區、5國安全區、北約最後通牒和空襲等,都主要針對塞族和他們背後的塞爾維亞勢力。最終,大批在這裡土生土長的塞族人退出了波黑地區。

1991年波黑族群分布:

波斯尼亞人(綠)、塞爾維亞人(藍)、克羅埃西亞人(黃)要把這樣一個國家強行搞出一個優勢民族

那隻能是把某群人趕出去了

(圖片來自:wikipedia@Lilic)▼

波黑最著名的城市,就是薩拉熱窩,當年普林西普刺殺斐迪南大公的地點。原南斯拉夫共和國稱普林西普為「為爭取民族獨立和自由而獻身」的民族英雄。而在1995年,美國總統柯林頓委派的巴爾幹問題特別代表霍爾布魯克在該地,不知出於什麼原因,將普林西普稱作恐怖分子。

只要開戰,一切恐怖行為彷彿就能合法化了

(戰爭中的大屠殺遇害者)

(圖片來自:wikipedia@ Adam Jones adamjones.freeservers.com)▼

塞黑終於失去了對前南斯拉夫地區其他加盟共和國的控制權,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分裂塞爾維亞的步伐並未停止。

塞爾維亞民族文化的搖籃是科索沃,前文說到在奧斯曼佔領時期,塞族人背井離鄉離開了科索沃地區,而信仰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的阿爾巴尼亞族大批進入。因此塞族人和阿族人都認為科索沃是屬於自己的土地。

如今科索沃地區90%的人口都是阿爾巴尼亞族▼

在1989年以後風雲突變的南斯拉夫情勢下,阿族人也在爭取科索沃的獨立,衝突逐步升級,到了1998年,因為該地暴力案件頻發,南聯盟政府派遣軍隊協助警察維持秩序。

這一行為被北約成員國渲染成對阿族人的恐怖屠殺,時任美國總統的柯林頓稱:「如有必要,將削弱塞族人對阿族人發動戰爭的能力」。

民主美國的戰斧隨時準備捍衛盟友的自由

(圖片來自:wikipedia@U.S. Navy)▼

1999年,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對南聯盟進行了長達78天的空襲,造成數千人傷亡,直接經濟損失2000億美元。

北京時間1999年5月8日,美國B-2轟炸機發射使用三枚導彈擊中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三名中國記者邵雲環、許杏虎和朱穎當場犧牲,數十人受傷。

戰後塞黑的塞爾維亞部分被嚴重破壞,而黑山部分相對損失較小,塞爾維亞和黑山的經濟差異被拉大,導致了2006年塞黑分裂,如今的塞爾維亞版圖確立。

在當年被炸的中國使館舊址前,塞爾維亞政府豎立了一塊紀念碑,碑上用塞語和漢語刻著:

「謹此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塞爾維亞共和國人民最困難的時刻給予的支持和友誼,並謹以此緬懷罹難烈士。」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Catay / Shutterstock.com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非洲,正在挨餓,無人關心
中國人吃的大米從哪裡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