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看破靠智慧,放下靠功夫

看破靠智慧,放下靠功夫

印安導讀

【八風吹不動】

陳伯安/文

傅健老師在《暇滿難得》第二講中,主要講了世間八法(八風)以及如何做到「八風不動,才能真出離」的佛學精華。

所謂「八風」,是指能夠直接影響世人心緒,動搖修行意志的八種際遇:稱譏、毀譽、苦樂、利衰等。其中,稱譽、利樂為「四順風」,譏毀、衰苦為「四逆風」。

《摩訶僧祇律》卷四指出:「世間八法,常隨世人,世人亦常隨世八法。」人生之命運,在於身處八法中的何種際遇,以及如何對待某種際遇。人性的弱點,是喜順惡逆。俗語中的「六六大順」是每個人都喜歡的,殊不知「人生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故學習世間八法,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順與逆之間的關係。

佛家的最高智慧是「不二法門」,啟示我們世間萬物看似複雜,實際上都是兩兩相對的統一體,諸如垢凈、增減、壽夭、高低、寒熱、黑白、長短、生死等等,八法中的稱譏、毀譽、苦樂、利衰也是如此。

清代金纓所編的《格言聯璧》中,有人生四看:「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其中「逆境順境看襟度」,充分說明如何看待人生的順境與逆境,是最能檢驗一個人的胸懷與氣度的。

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順境固然好,但磨練意志與成就事業,卻需要有逆境的磨礪。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就是此意。古人所說的「自古雄才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也是如此。世人評價孫中山,說別人是屢戰屢敗,而他卻是屢敗屢戰,直至勝利。

梁啟超在《論毅力》中說:「夫苟其挫而不退者,則小逆之後必有小順,大逆之後必有大順。」深刻地闡明了順與逆相互轉化的「不二」關係。深明此理,我們就能在「輕舟已過萬重山」的順境中不驕不狂,在「八千里路雲和月」的逆境中不卑不餒,恪守自己的信念,堅定地行走在人生之路上。

人處世間,由於身處順境而生慢心,身處逆境而生畏心,故陷於「八法」中不能自拔。解脫之法,是「八風不動,才能真出離」或「真出離,方能八風不動」。這裡所謂「真出離」,是指以真如之心,從世間八法中出離而至大自在之境。真如之心則是對諸法永恆不變的真實義的通透認識。

蘇東坡在《東坡志林》里,記下了他寫的一首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偈中所寫的佛陀,之所以能做到「八風吹不動」,是因為諸惑已盡,眾德圓備,故能不為外境所動,從而莊嚴而安穩地坐在蓮花台上。

這裡所說的「諸惑已盡」,是說「無我相、無人相、無壽者相、無眾生相」;無貪嗔痴慢疑等。一言以蔽之,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流傳甚廣的寒山與拾得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寒山與拾得本是兩位羅漢,後在凡塵化做了苦行僧。一日,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曰:「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我想,如果我們有如此寬廣的胸懷,何愁不能「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台」呢?

2020年3月起,萃辰天心書院線上半日禪修已進入第二篇章《暇滿難得》的學習。學佛是一個聞、思、修層層遞進的過程,在聽聞印竹老師講解諸多善知識後,還需要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去思考、運用。而寫分享筆記,就是最好的思考訓練。現選出部分「當代禪人俱樂部」的同修與萃辰人的課後筆記作為假期作業(七)與大家分享。

以下為「當代禪人俱樂部」同修們的分享內容:

從當下出發

林禪/文

清晨,我靜靜的坐在陽台上,偶有一襲微風吹過,窗外新冒出的翠竹便有了些許搖曳,一眼望過去,翠綠的葉子,墨綠的竹竿,一節一節的生長在空中,延伸著柔軟的旁枝,生長著輕青的嫩葉,展露著優美的姿態。

此刻忽讓我憶起《菜根譚》里的一句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當風吹來之時,竹子就和風姻緣癒合。當風去過之後,緣盡一切皆空。竹林恢復了寧靜,風過竹不留聲,這不就是:諸法皆空飄然而過,不留痕迹嗎?

「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說的是萬事萬物,無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其性本空,事情來了盡心做,事情去後心如常。

回味著高老師的分享,疫情死去3000餘人,其實是背後深深的業力。今生,我們這幾十位幸運兒,能靜下心共修,該是多大的福報!這必是生生世世輪迴往複的學佛人吧!真心要感恩我們的生生世世呀!

對照付老師講的世間八法:毀、譏、苦、衰、譽、稱、樂、利。老師舉了佛印禪師和東坡的公案,我一一去品味,哪一法又不是佛家所云:「相由心生,相隨心滅」呢?

幾年來,我沒少走彎路,初期接觸佛法,是在一知半解中,裝著「放下」的念頭,把事在放下,但心卻很難放下。道行日減,對法的執著、對禪悅的貪戀,一刻也沒有脫離開這世間的八法的呈相。比如,見到別人來了一張冷臉,那顆難以安伏的心就開始起了嗔怒。見到別人的一聲稱讚,狂喜中不知道自己是何許人也?還有,我一直覺得家居風水有問題,總想去化解,時時想換個神仙之地,避開俗世的嘈雜。對於晚年的生活,日日夢想找個不為人知的清凈地來度過餘生。所有這些,究其根本,這顆心從來也沒有安定過。

老師說讓我們勇敢放下這世間八法,在這裡用了一個「勇敢」之詞,說明放下有多難呀?我琢磨著這放下不就是要努力放下這顆貪著的心嗎?蘇軾《定風波》有句:「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如今,疫情中的我們,看似風水不好,卻藉此機會讓我們在聞思修上,有了更深的體悟,這就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死呀。八法中任何一法的念起,皆是生死之因,若不著一物方是菩提!

隨著共修的推進,我覺知:就從當下出發吧!不要計較別人的沉默,也不要興奮於太多的讚美,做個真實的自己,該幹嘛幹嘛。只要時時善護念,督攝六根,凈念相繼,就能把家修成禪壇,心安處便是人間天堂。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動,那便是「放下」之妙藥!

有感於《暇滿難得》第二堂課「勇敢放下世間的八法」。

看破靠智慧,放下靠功夫

陳昕/文

兒子有一門《世界宗教》課,我興緻勃勃,靠著翻譯軟體學習了西方人眼裡的佛教。這一個多月來的學習從成為法器、悲智雙運,到出離心,我好像突然明白了什麼,呼吸都變順暢了。我發現學習就像在不停撿拾各種各樣的珠子,看似無用,看似散亂,突然有一天一根繩子把它們都串起來時,這才發現原來滿盤的大珠小珠如此熠熠。學習的樂趣就在於此。

我常感慨佛陀和祖師大德了不起的大智慧,佛是大醫王,現世偉大的成就者也是稀世名醫。醫生在給我們治病時會望聞問切,找出病因再對症下藥,我們按醫囑定時吃藥才會藥到病除。那我們面對人生的痛苦煩惱時怎們辦?不急,這有佛陀兩千多年前就準備好的醫方——佛法核心的四聖諦,近期的學習我明白了苦集滅道其中的脈絡。

苦當知。

起初我一樣不理解苦從何來,小煩惱很快會過去啊,哪來人生八苦?若不是父親用他的葬禮生生給我上了一課,若不是疫情期間身邊真實上演慘烈的悲歡離合,我還沉浸在財色名食睡的快樂中,享受著他人對自己事業有成家庭幸福的稱讚。

希阿榮博上師說「煩惱是生生世世熏習成癮的,沒有決心、毅力和正確的方法如何輕易能戒掉?又有幾個人能意識到自己煩惱成癮?」蔡桓公三次趕走扁鵲,因為他意識不到自己的病已入膏肓,很多人等發現病時都已肝癌晚期因為肝臟沒有痛覺。我們諱疾忌醫不是因為有病了不去治,而是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病了。人生之苦在於無常,在於陷入輪迴,我們看不到無常看不到輪迴就以為它不存在,所以沾沾自喜,在小樂里等待著大苦的考驗。

如何「苦當知」,看到苦的本質?當然是聞思修,第一步是多聞,「多聞工藝精」,研讀佛典聽講經說,聽聞正法要遠離「持文不持義、持義不持文、未領會而持、顛倒而持、上下錯謬而持」五不持,所以明師的引領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知苦不是一種悲觀的想法,相反的,面對痛苦選擇逃避和對抗才是消極的,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苦的本質,才能認識到自己潛伏著的病,才會激發出求醫問葯、找到病根的動力。

集當斷。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集諦指明苦因在於人的慾望,生活不得意的人焦慮,得意人也焦慮,沒有感情不安心,有了感情也不安心,沒錢的為生計奔波,有錢的也不會清閑自在。財色名食睡,人就在這五欲中滾來滾去,所以我們有「貪嗔痴慢疑」五毒,有「耳不注、意不持、雜煩惱」之過,有「傲慢、無正信、不希求、外散、內收、厭倦」六種垢染,往細微說更是舉不勝舉,光傲慢就能分出七條之多。

為了指出病因,先賢們把世間各種情緒態度抽絲剝繭的分離出來,「八法」像風一樣的煽惑人心,使你搖擺不定。你看,你病因在這裡:你是不是貪念譽、稱、樂、利呀,你是不是懼怕毀、譏、苦、衰呀,你是不是分別心在作怪啊?你不僅是那個受風的,你還常常扮演那個吹風的人對不對?

我對著病因一條條看,發現自己果真如此,驚出一身冷汗,正心急如焚,抬頭一看,大師們早就準備了很多的對質方法。希阿榮博上師引用《成實論》啟發如何八風吹不動:「苟心所有主,安住正法,不為愛憎之所惑亂」。如果心有定力,有主心骨,始終安住於正法,那任何的讚美、利誘、詆毀、捧殺,我們都不為之所惑亂,寵辱不驚。

這就是佛陀早就給我們準備好的治病利器——六度。老師在成為法器第一課講用忍辱來修定力,在講悲智雙運修法時也強調了六波羅蜜。一切的佛法都離不開慈悲和智慧,布施和忍辱是修悲的因,持戒和禪定是修智的因,精進是助緣,般若是結果。

滅當證。

印竹老師一直要我們安心做好前行打基礎的工作。隨著這一講生起出離心,老師正一步步把我們從「集」的理論學習引導向「滅」的實證實修。如果沒有前行功課,沒有做到苦當知、集當斷,我想後面的實修會有困難,所以老師苦口婆心循循善誘,處處透著智慧和慈悲讓人感動。

《透過佛法看世界》里講「很多人表面上學佛,心裡還抱著世間八法不肯放鬆,護親伏怨,搬弄是非。縱然聞思,也是得少為足,稍懂一點名相便迫不及待要炫耀。為什麼?主要是沒有真正的出離心」。

小時為「剝落三千煩惱絲,寒寺青燈伴古佛」心有戚戚,腦補幾十集連續劇想像女主「看破紅塵遁入空門」的殘酷人生。學佛幾年發現自己誤會了看破放下,而這「空門」之內大有學問,從來都是活潑潑的。

看破是需要智慧的。

「出離心,即厭倦輪迴、希求解脫之心。」了解苦諦的本質後人才會厭倦無盡循環的輪迴之苦,理解了集諦剖析的種種苦因後才能生起希求解脫之心。試想一個人敢於面對自己的陋習,用智慧去看破塵世的虛妄污濁,用精進串習來突破思維的慣性,難道不是積極豁達的人生態度嗎,看似消極避世的行為,其實是看破萬物皆空,而後放下執著的主動選擇,也是智慧的選擇。

放下是需要功夫的。

佛陀說放下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做了,而是你全身心投入後不粘著在事里,能片葉不沾身,能因無所住而生其心。佛說的放下是要我們放下六塵六根,要放下的是我們心中的東西。

心中的東西如何放?六塵六根如何放下?實證可以幫到我們。一心念佛,心無雜念是收攝六根的方法,但是如何做到念佛一心不二,是需要功夫的。閉關是修禪定功夫的,也是關閉六根的實證方法,嚴格的閉關需要刻期取證,獲得相應的驗相也是要靠功夫的。

道當修。

已知人生是苦,已知苦之原因,已定滅苦之心,那麼如何滅苦?道指方法和途徑,比如八正道,告訴我們正確駕馭人生之舟,脫離苦海,到達幸福的彼岸。

關於這一部分我知之甚少,所以要多多學習。但是有一點老師反覆強調,修學的法門很多,實證的法門也很多,八萬四千都是佛法在不同時空示現的不同教法,並無高低之分,我們在選擇時找到與自己相應的就是最好的。

一點學習感悟,個人之見,還請老師同學指正。

我願意守護三月的你

柴志剛/文

三月已經過半,窗外陽光明媚。

這註定是一個特殊的春天——為了控制疫情,生活在武漢的人們,還得繼續「宅在家裡」。

央視播報:馳援武漢的外地醫療隊,首批已經開始撤離......

對於這些「逆行」而來如今凱旋的白衣戰士,我想說:謝謝你們,我們會始終感恩,我們會活得更精彩!是的,疫情終將過去!

好了,回到輕鬆話題。即便是面對再大的痛苦,日子還得繼續往下過,是不是?

人自從哇哇落地那天起,便有了一個神聖的日子——生日。

生日,又稱誕辰、誕生、生辰。自從你出生那一刻起,它就開始記錄著你的喜怒哀樂,人生滄桑。

有研究認為,佩帶生日石,可令人經常保持在最佳狀態,得到健康與幸運。在西方,生辰石是很流行的生日禮品。現在,許多人,尤其是熱戀中的年輕人,都喜愛贈送生日石,以表達自己的美好心愿。

三月誕生石是海藍寶。

傳說中海藍寶石產于海底,是海水的精華。所以,航海家用它祈禱海神,保佑航海安全,稱其為「福神石」。

海藍寶石呈天藍至海藍色,由此得名。因其空靈般的色彩,給人們在茫茫大海中帶來沉著的力量,便有了象徵沉著、勇敢和勇氣的意義。

海藍寶出身高貴,與祖母綠、摩根石,都是一家人——綠柱石家族。大名鼎鼎的祖母綠,算是綠柱石家族的老大,一直是高貴的象徵;而海藍寶,是綠柱石家族中的二弟;摩根石,則是家族裡的三妹。

海藍寶外觀極為漂亮,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天空和大海的顏色,給人一種沉靜、安寧之感。

據專家研究發現,經常佩戴海藍寶,有助於喉部、呼吸系統健康,故它也被稱為「溝通寶石」。

按照印度瑜伽「七輪」理論,喉輪位於頸項底部喉嚨處,顏色是藍,有十六塊花瓣。它照顧著我們的頸部神經叢(Cervical Plexus)和甲狀腺。

這個中心是神經的樞紐,手掌上的神經線都先經過這裡,才連接到大腦去。因此,這個中心和我們手掌的感應能力有很大關係。若此能量中心暢通清潔,他的手掌便能感應到那無所不在、周流不息的整體能量。

這時,我們便能真正明白古人所說萬物一體的意思。同時,也體會到有一個無所不在的生命能量,造就一切關乎生命的工作。

此刻,忽讓我想起同修林禪的一段分享:

《菜根譚》里的一句話:「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當風吹來之時,竹子就和風姻緣癒合。當風去過之後,緣盡一切皆空。竹林恢復了寧靜,風過竹不留聲,這不就是:諸法皆空飄然而過,不留痕迹嗎?「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說的是萬事萬物,無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其性本空,事情來了盡心做,事情去後心如常。

分享得太妙了。

印竹老師的第二堂微課《暇滿難得》,題目就是「勇敢放下世間的八法」。這世間八法,指的便是:毀、譏、苦、衰、譽、稱、樂、利。

世間八法,也稱作「八風」,就好像是八種境界風,能夠吹動人的身心。當我們遇到順境的時候,就歡喜快樂;當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就苦惱愁悵,都因禁受不住這八種境界風啊!

人若是為「稱譽」而陶醉,人的品格修養就在稱譽里損傷;人若是為「譏毀」而動心,人的成就就會敗在譏毀的手中;人若是為「利樂」而所迷,人的尊嚴就會被利樂所葬送;人若是為「衰苦」而折服,人就會為被衰苦所打倒。

「放下」便「放下」唄,為何還要加上「勇敢」?足見「放下」確實不易。以大學士蘇東坡的才華與精進,也經受不住佛印禪師的「放屁」二字。

真正的放下,是指「心」。心裡放下,才是放下。

下面,我們接著談「海藍寶」。

古代人們發現海藍寶石的顏色,如同海水一樣蔚藍,便賦予它以水的屬性,認為這種美麗的寶石一定來自於海底,是海水之精華。此後,海藍寶石與「水」就有了不解之緣。因此,對於三月出生的人而言,海藍寶石製成的首飾不僅能夠帶來外在的非凡美感,更重要的是它所能帶來的庇護與幸福。西方人普遍認為,佩戴海藍寶石能夠使人具有先見之明。

傳說中,在幽藍的海底住著一群美人魚。它們平時用海藍寶石作為自己的飾品,打扮自己,一旦遇到關鍵時刻,只須讓寶石接受陽光的照射,就可以獲得神秘的力量來幫助自己。

忽然想:我們有時不也如美人魚嗎?時時得補充能量,「接受太陽的照射」!

由於海藍寶石與水的親密聯繫,因此,長期以來它都被當做護身符。尤其是那些常年在海上生活的人們,更是認為,海藍寶石可以捕捉海洋的靈魂。

幾個世紀以來,漂泊在波濤之上的水手們,習慣用它祈禱海神、保佑航海安全,故海藍寶石也被稱之為「福海石」(Mascot Stone)。在電影《加勒比海盜》中,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佩戴著許多花哨玩意的水手們,脖子上大多戴著一塊藍色的寶石,那便是海藍寶。

除了保佑平安,海藍寶石也堪稱「愛情之石」。

在古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做羅蘭的風神,長相英俊,但是地位卑微。後來,他愛上了一個凡間的女子,這為當時的神界所不能允許。為了忠於自己的愛情,他不惜付出生命。臨死前,羅蘭乞求愛神維納斯,將他的靈魂封存在海藍寶石中,作為三月誕生人的誕生石,保佑人們找到自己的愛情。因此,地中海國家的人們都喜歡佩戴海藍寶石,以便能讓自己擁有甜蜜的愛情、維持婚姻的美滿。

作為一種文化沉澱和美好期許,佩戴誕生石的習俗,還會繼續流傳下去。

據說,海藍寶富含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具強大的治療、凈化、靈通力量,是最具療效的寶石。

海藍色給人一種廣闊,是治癒人心靈的顏色。

如果你是一個極富才情的人,佩戴海藍寶也能激發你的創作慾望。

喜愛藍色的人,海藍寶真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配搭得當,盡顯溫婉、嫻靜。

海藍寶石也是雙魚座的守護石。雙魚座的人被認為:浪漫而富於幻想,對生活充滿熱望,但缺乏應變的能力。

海藍寶說,我願意守護三月的你!

生生世世不離師,普賢行願入彌陀

彭靜/文

上完《暇滿難得》第二課,似乎在人生的探索中經歷了「陽關三疊」。

當世間八法這個話題一拋出來時,下意識地認為,這個我懂,我對這個東東還是拒腐蝕而不沾的,確實有點小竊喜,想了一下,自己對衣食住行似乎並沒有太高的要求,對感情方面也不是特別濃烈,我想自己還算是對世間八法做得還可以吧?

聽完付老師舉的蘇東坡的兩個例子:把佛印禪師看成牛糞,和自認為自己八風不動,結果被佛印禪師一屁打過江的例子。我感覺心裡一動,平時是很喜歡蘇東坡的,喜歡他的那份深情和豪氣,那份洒脫和豁達。「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何等深情!「西北望,射天狼」,何等豪氣!「一任蓑雨任平生」,多麼洒脫!「坦腹而卧,東床快婿」,多麼豁達!

就是文采如此之好,修養如此之高的蘇東坡都被一個屁風吹下了紫金台,這個世間八風,不可小覷啊,暗暗評估了一下自己,不禁有些汗顏了!

接下來付老師分享完了第三個例子,我有點搞清楚那個世間八法的真實內涵了。在故事中,當那個拿著花瓶的人來見佛陀的時候,佛陀要他放下,他以為放下的是花瓶,可是花瓶已經放下了,佛陀還是要他放下。放下的是什麼呢?不單是要他放下那個外在的,我們看得見的,感覺得到的像花瓶一樣的金錢名譽,名聞利養,更是內在,自己很難感受得到的,「六根」對「六塵」的抓取貪愛。原來這才是世間八風的關鍵所在。

我不禁心頭一震,不由自主地想到父親的去世,這次的疫情,看了這麼多的不測風雲,悲歡離合,實實在在地感覺到人生充滿了無常帶來的那份痛苦:生老病死,生離死別,高處必墮,積聚必散,滄海桑田,轉眼雲煙。可是我們盡皆在內,如在井底的青蛙,無可超越啊?特別是那份對感官帶來的感受的深信不疑,怎樣去克服呢?我念了多少遍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可是那個泡影在我眼前歷歷在目,引得我心襟搖曳,欲罷不能啊!怎麼辦?

正好此時,付老師跟大家說,現在有報阿彌陀佛聖號的消息,誠心念完一百萬阿彌陀佛聖號,可以和法王如意寶結上緣,一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好事不能錯過,得報名,不能錯過上解脫船的船票!

回過頭一想,去往極樂凈土,那我們豈不是脫離了輪迴,脫離了這個世間八法的火坑?哎呀!太划算了,趕緊拿出計算器,我算算一百萬遍聖號,多長時間可以完成?有沒有完成期限?哦,原來沒有期限,那不著急,我先每天念個108遍是個意思,手頭還有好多功課要做呢!可是一開始念阿彌陀佛聖號,感覺有種奇異的感覺出現了,每天特別疲乏,晚上瞌睡連天,連著持續了幾天,整個人的狀態開始下滑了,心裡有點著急,開始找原因,也聽了課,看了法師發的資料,覺得是不是自己沒有發願啊?所以沒有目標?是不是每天功課太少,力量起不來?

於是開始想怎樣發願呢?對,迴向文里有「悉發菩提心,同生極樂國」,那這個有菩提心的願肯定好,就發這個願,於是開始念誦了,在觀想的時候想,法王如意寶老人家也在極樂世界泡茶等我們,阿彌陀佛以及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在迎接我們,我爸應該也在極樂世界等我去。剛才我媽才說做夢,說夢到我和我爸一起喊她,說不定我爸在極樂世界盼著我們一家去團聚呢!於是根據印光大師寫的凈土的文章說的,加大量,多多念!還跟我媽說:「你要發願啊,爸爸在等我們呢!」

我想這樣總錯不了吧?都同生極樂國了,都把自己老媽也招呼去了,兩個人還加大了念誦量,應該夠可以了吧?可是,我和我媽兩個人念咒,念得五心煩躁,心裡七上八下。

正在這時,付老師的每周禪修祈禱文適時出現了,付老師分享的故事裡說,不要太緊張,不要太追求結果,要鬆緊適度,找到自己的平衡點,走中道。我好像正好犯了她說的這些毛病哦?在付老師舒緩語音的引導下,我漸漸平靜了下來,於是繼續上早上的阿彌陀佛聖號共修。

當念到《普賢行願品》時,我的腦海里突然浮現出前幾天看到上師在觀世音菩薩生日那天發的朋友圈——《普賢行願迴向文》。我的人還是在跟著念《阿彌陀佛聖號共修儀軌》,念著念著,覺得哪裡好像不對?我發的願是同生極樂國,去了極樂國之後呢?嗯,是去尋找法王如意寶,去找他老人家,去喝那個甘露茶。去找我爸,去找他相聚……哪裡好像不對?師父的願好像不是這樣的呢?「生生世世不離師,恆時享用勝法樂,圓滿地道功德已,唯願速得金剛持」。我在幹嘛?潛意識裡,我覺得我是凡夫啊,在佛法中是小孩啊,已經在師父的引導下很不容易走到這兒了,我要歇歇腳了。這好像還是凡夫的願望,還是世間八法哦?還是在心系享受哦?

這樣一想,再看看師父的微信,又看到一篇《兜率內院,外院?》的文章,原來願力不同,區別這麼大?願力小,耽於享樂的,哪怕往生前境界很高,到了凈土都在外院,沒有太多機會聞到佛法。是的,應該像師父這樣去發願,才是真正發下了殊勝的願望。昨天輔導的法師說,凈土法門,重在發願,作為弟子的,跟隨師父,師父怎樣發願,弟子就怎樣發願,趕緊地發,願力大於業力!

接下來,開始行了,一門深入,惟精惟一,弘揚凈土的印光大師據說是大勢至菩薩的化身,他要我們專心致志於凈土,深信不疑,發起勇猛行。總之,還是量變才能質變!具足信願行,啥都別想了,念咒吧!

最後,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區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勇敢地放下世間八法

羅太豪/文

多年以前,陳伯安老師說過一句話,「毛筆字寫得好不好不重要,寫什麼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當下能夠靜心。」

現在回想起來,覺得非常有智慧。

在2015年的時候,我一年之內抄寫了50遍心經。而在那個時候,我對佛教並沒有深入的了解,甚至抄寫完50遍心經之後,依然不會背誦心經。

如今雖然會背誦心經了,但自我感覺,沒有當時的狀態好。因為我總是被外境所干擾,隨便一個風吹草動,就能讓我起心動念。

蘇東坡的贊佛偈做得確實很好,那是他的心境。可是心隨境轉,架不住禪師的一個「屁風」,可見我們修行,不能只是口上說,行到才是真功夫。

哪怕每天強行背誦10個小時的經典,打坐10個小時,但如果自己內心浮躁,不能控制情緒,一下子被八風帶走,就會和蘇東坡一樣。

蘇軾尚且如此,何況我等凡人。不悲不喜,寵辱不驚的境界,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但我們至少應該知道這些,去努力的放下自己和別人的「應該」。

一位老人坐在路旁,她的拐杖倒了。請求旁邊的人幫忙撿起,可並沒有人幫她。她只能自己起身去撿拾。就在她剛離開幾秒鐘之後,突然有高空墜物落在剛才起身的位置。

這時,我們站在第三角度去思考去觀察。那麼是否應該慶幸沒有人幫她撿起拐杖呢?也可以說,別人幫你,你要說謝謝;不幫你,也要說謝謝。

觀察諸行無常,面對要發生的必然事物要有能夠接受的心態。如物質的生滅,四季的轉換,自然平和。

修行是修心,覺察煩惱,反思身心。

我們太執著自己做了什麼,做過什麼,悔恨過去,妄想未來,把簡單的事物想複雜,其實就是在時刻的失去當下。

有一句話叫「讓知識更有力量」,我想在後面加一句「讓專註更有智慧」。

以下為萃辰人的分享內容:

八風過境 豈可亂乎

雷磊/文

本周的半日禪修課程,印竹老師以東坡與佛印禪師「八風吹不動」的公案開篇,為我們系統地介紹了「八風」——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兩兩相對,四種逆風(衰、毀、譏、苦)與四種順風(利、譽、稱、樂)無時無刻地侵襲著我們。之後,印竹老師又破除了大家對於「放下與出離心」的誤解,原來無論放下還是出離心,都需要脫離八風的侵擾。印竹老師課程中的一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不能捨棄世間八法,你將一直在無常中輪迴。」可見,八風對我們的影響是多麼大。

人們都趨利避害,喜歡順境,不喜歡逆境,但八風中無論順風逆風,都會對我們產生動搖,不由得讓我想到了中庸之道:過猶不及。我想,心旌之所以會被「八風」動搖的最根本原因,還是在於覺知不夠,對自我認識得不夠徹底,因此定力不夠。

當逆風來襲,我們往往會被觸怒,覺得受了無妄之災,跳起來與人爭論,應了佛家所說的「一把無名火,燒毀功德林」,這個時候我們的自信不足,當別人毀謗我們,譏笑我們,我們陷入衰敗、痛苦時,難道我們就真的成為了別人所詆毀的那個「自己」,別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每一個成功的人,都有一段異常辛酸的往事,不被看好,遭到拒絕,受到輕賤,但他們忍辱了,並且相信自己,於是他們最終取得了成功。韓信如果相信了自己就是那個受胯下之辱的少年,那麼他怎麼能登壇拜相?如果在不被項羽重用時,就自怨自艾的話,他又如何青史留名?如果第一次被劉邦輕視,就選擇了放棄,如何成為名震天下的「漢初三傑」?面對逆風的時候,我想我們應該首先覺察自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陷入爭論,毫無意義,只會降低我們的品格。我想孔夫子《論語》開篇的「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是我們應該有的態度。

順風舒適,很多人都希望能有很多讚譽的話,微信時代的點贊之風更是如此。但古人卻說:「聞譽恐,聞過喜」,《論語》說:「巧言令色,鮮矣仁。」陳老師在講《易經》的時候,講到「山地謙」卦,說:「謙卦是六爻皆吉的卦象,所以謙虛的人必定吉人天相。」古人對順風都很警惕,他們非常有自知之明,而且越是大人物,就越是謙遜。記得有人去拜訪錢鍾書先生,來人讚揚:「錢老,您真是我們的國寶呀!」錢先生擺擺手,非常幽默地回答:「我不是國寶,國寶是大熊貓。」當我們取得一些成績的時候,別人幾句誇獎,就飄飄然,「我欲乘風」的話,自己找不著北了的話,將很快自食苦果,夜郎自大者,只會貽笑大方。面對人家的誇讚,我們要清楚自己的真實實力,才不至於被捧殺,才不會成為「傷仲永」式的悲劇。如果沉浸在順風的褒揚之中,等待我們的就是江郎才盡,曇花一現,無法長久地放射出光芒。面對順風,我想那一句「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是我們要時刻銘記的。

當然,印竹老師在課程結尾也提醒我們,我們既承受著八風,也是「八風」的製造者。我想當別人表現不佳時,我們應該「愛語」,鼓勵他找到更好的自己;當別人表現優異時,我們的誇揚儘可能貼近實際,不要太過分,給別人造成想入非非的誤解。這樣,我們所吹出去的「八風」都能利他,如此甚好。

當八風過境,我們守住本心,正確認識自己,就可以不被動搖,從而逐漸捨棄八風。希望與大家一起朝東坡的「八風吹不動」努力!

修行之路—八風吹不動

陳燕青/文

在《暇滿難得》第二講的學習中,老師在課堂上講到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兩則公案,之前也聽到過這兩個故事(當時就當小故事聽了,聽完哈哈一笑了之),今天被老師提起,心裡一驚,怎麼我從來沒有想過問問「八風」是什麼?真是愚鈍至極呀!

「大家知道八風是指哪八風嗎?」老師剛把問題拋出來時,我腦海里一下子蹦出,生、老、病、死、愛離別、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這人生八苦,平時念得太溜,一下就剎不住車了。後來老師講到蘇東坡詩里所說的世間「八風」就是利、衰、稱、譏、毀、譽、苦、樂,每一個字老師都做了詳細解釋,聽完讓我好驚訝,人生八苦竟然只是含在「八風」中的「四逆風」中的「苦」風裡面,這要修到何種境界,才能到「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看來這「八風」真是個大課題呀!怎麼辦,這越往深學佛就越難,我要穩住,老師說過有佛法就有辦法,肯定有對治方法。接下來老師給出了答案,如何做到「八風吹不動」?兩個詞:放下與出離心。

如果僅從字面意思去看,會感覺這並不難呀,不就是遇事不糾結,不被環境影響嗎?但這只是口頭說說,只是口頭禪,真正做起來可就難了!

付老師在學佛初期,因為師兄的一句質問就嚇得不敢再深入,直到後來對佛教所謂的「出離心」有了更深的認知後才重新拾起。我雖沒遇到這樣的「打擊」,而且一直被老師、師兄鼓勵,但對問題的思考不透徹。今日聽到佛陀對梵志說:放下六根、六塵、六識後才是真放下,心裡放下才是真放下,然後才能脫離生死的桎梏。這是答案,也是問題。

在生活中太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看到別人做法不如自己心意,就一下嗔心起,看到喜歡的東西就心動想買……貪、嗔、痴時時刻刻都在,如何放下「八風」對心的擾亂?

前些日子讀到一篇《一行禪師的初戀?真愛的本質》裡面寫道:「請沉浸到你自己的生命之河中去,看看那些已注入其中、滋養和支持著你的支流。」當時讀到這段,心裡有種莫名的喜悅,今日再次想到這句,或許向內看自己,正視自己的不足,完全接納自己,讓愛的種子在心中生根,不去執著,不去攀緣,全身心去愛,讓身邊的人、事物都能因我而美好,那麼不論是吹來四逆風還是四順風,都能如輕風拂面而過,不留下一絲漣漪……

佛法不離世間法,當業風吹來時,不要去阻擋、抗拒,而要去接受、擁抱!

八風與八法

湯雪麗/文

「世間八法」指的是:毀與譽,衰與利,苦與樂,譏與稱。修習「八法」也是為征服自我執著的方法。「八法」講得通俗一點就是:

第一,我希望受到讚美,為得到別人誇讚,拚命地去製造條件讓別人誇讚自己。

第二,我不希望受到批評。批評誰,誰都不開心,哪有一個人笑嘻嘻地接受批評的?怕困難,怕受打擊,不喜歡挫敗。

第三,我希望得到,什麼喜歡的都想擁有。

第四,我不希望失去。

第五,我希望快樂。

第六,我不希望痛苦。

第七,我希望聲名遠揚。

第八,我不希望默默無聞或被忽視。

這八種「我執」的表現,如果太過就會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情緒以及心態。因為得不到希望,你會痛苦;經歷挫折,你也痛苦;默默無聞毫無作為,你也痛苦;得不到讚美,你也痛苦;受到批評,你也痛苦……由此可見,佛法中的「世間八法」:利、衰、毀、譽、稱、譏、苦、樂,是可令人情緒發生變化的八種境遇。

而「世間八法」也叫「八風」,能迅速使人升起煩惱之火,猶如風一樣。有關八風,大學士蘇東坡有一個著名的公案: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東。

蘇東坡是一位很有佛緣的人。據說前世是一個大和尚,由於看到前來進香的某位大官相貌威嚴心生羨慕,起心動念之下,來世便做了官,不料仕途並不坦蕩。蘇東坡去世之後,下一世仍是個小官,之後就消失在輪迴中,不見記載。我沒讀過記載這些事情的具體書籍,只在有關文章里見過。我引用的意圖是用來說明起心動念的牽引作用。這個公案是這樣的:

蘇東坡與方外之友佛印和尚隔江而居。一日,蘇東坡覺得自己有所覺悟,於是作詩一首: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

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望著寫好的詩作,蘇東坡越看越得意,覺得自己對禪意的理解,尤其是關於世間八法,已然勘破。想到這,就派書童乘船過江,將詩送給佛印。平日里,蘇學士和佛印經常進行佛理的「較量」,多數情況都是蘇東坡處於下風。他想,這一次,這首詩應該會讓佛印高看一眼。

結果,佛印看著書童送過來的詩稿,只在原稿上添了「放屁」兩字,就讓書童帶回。蘇東坡看後,怒氣沖沖地坐船過江,找到佛印,當面質問他為何如此出言不遜。佛印呵呵一笑,隨口吟道:「八風吹不動,一屁過江東。」蘇東坡聽後慚愧不已。

可見,「世間八風」很多人都能「說」透「看」破,但真正面對的時候,很少人能有定力放下。

當我們遇到順境的時候,就歡喜快樂,當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就苦惱愁悵。宗薩仁波切告誡我們:人若是為"稱譽"而陶醉,人的品格修養就在稱譽里損傷;人若是為「譏毀」而動心,人的成就就會敗在譏毀的手中;人若是為「利樂」而所迷,人的尊嚴就會被利樂所葬送;人若是為「衰苦」而折服,人就會為被衰苦所折服。

「世間八法」也是我們在生命中所該經歷與承受的「業」,我們不斷的重複造著這些「業」,也承受著它們所帶來的「果」。那麼如何才能有效避免陷入其中呢?老師給了我們答案:

「不為愛憎之所惑亂,即是八風不能動也。」

練習心裡放下,放下我執,從心底抽離掉我們所認為的「苦」: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讓生活由忍受到達享受的另一個境界,一切由心開始也從心結束……

掃碼觀看印竹直播

將國學智慧傳遞給您的家人和朋友!

出品:萃辰天心書院

地址:武漢市江岸區解放大道解放公園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萃辰天心書院 的精彩文章:

為輔助治病,蔣經國買了48罐這款武夷岩茶
真正修道人,必須戒除這7種傲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