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從肖戰事件到孫楊事件——不要讓直覺欺騙了自己

從肖戰事件到孫楊事件——不要讓直覺欺騙了自己

孫楊事件最近一直被大家關注,當聽到孫楊要被禁賽8年,一臉的錯愕,覺得不公平,如果真要被禁賽八年不管是對他自己還是對中國游泳協會都是不能接受的,從整個事態來看,孫楊抗檢行為的初衷是對自己正當權益的維護,本身檢查人員的資質不全,流程不合規,抗檢也是合情合理。但隨著事情的進一步發展來看,孫楊在整個過程中的確存在過激行為,讓保安破壞採樣,從法律層面來講,抗檢行為非常惡劣,同時還存在恐嚇檢查官的行為,這些都是不計後果的表現,在當時情況,憑著自己的直覺去判斷,而沒有經過深入分析,這樣做所帶來的後果,網上也開始從一開始的支持孫楊到後面一邊倒,開始出來很多的責罵,因為任何忽視法律和無視規則的行為都是行不通,哪怕當時自己有多佔理。

再說說最近肖戰粉絲事件,一夜之間惹了眾怒,對於偶像過於神化和偏袒,讓他們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這些偏激行為也折射出他們的價值觀混亂。憑直覺,同時結合當時的環境做出一些行為似乎都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不經讓我想起了美國作家「丹尼爾.卡尼曼」寫的《思考,快與慢》 ,上述兩個事件都可以看出,這些不計後果的行為都是憑著自己的經驗和直覺做出反應和判斷,而沒來得急經過大腦理性分析,恰恰它是基於經驗所做的判斷,這就容易存在成見和偏差,所以非常容易犯錯,這個也就是書中說的「快思考」。

什麼是快思考

大腦的自動反應模式,會根據生活經驗總結無數下意識反應的套路,使生活簡化。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變成可一鍵執行的自動程序,節省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腦力損耗。這個對應就是大腦中的系統1.

比如,早上起來不必思考怎麼穿衣服(是先左手還是右手先套進去),怎麼洗臉(是先放水還是先擠出洗面奶),怎麼擠牙膏(是從下面開始擠還是先從上面擠),因為這些你都形成了自己的習慣,能夠快速的做出反應。

慢思考就是對應大腦中的系統2,而我們大腦思維方式就是又這兩個系統所決定,我們來看下什麼是慢思考?

當碰到難問題需要處理的時候,需要集中注意力,需要深入思考--這時候需要啟動的就是大腦中慢思考模式。系統2十分謹慎,具有推理能力,它也可以處理多重任務,這就決定了通過系統2運作得出的結論往往更靠譜。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快思考和慢思考又是如何配合協作的呢?

我們願意在熟悉的情境中,第一反應憑著自己的經驗和直覺反應做出反應和判斷,而沒來得急經過大腦理性分析,恰恰它是基於經驗所做的判斷,這就容易存在成見和偏差,所以我們因此經常犯錯。

由於我們大腦常常偷懶,不願花費經歷和動用大腦思考,導致我們常跟著直覺走而不自知而靠直覺做出的行為經常有哪些呢?

1. 曝光效應

我們會對出現過的人、事、物會產生熟悉感和放鬆感,然後根據這種熟悉感作出判斷,也更容易相信判斷是可信的。

如果使用對象最初對你的態度是中性或積極的,那麼使用曝光效應可以使你受歡迎,甚至讓你追到喜歡的人;不過使用對象最初對你的態度是惡劣的話,那麼運用曝光效應就會適得其反。

同時要控制次數,因為延長曝光間隔可以增加曝光效應的強度,反之曝光間隔太短會適得其反。打個簡單的比方:你聽一首歌,多聽幾次一般就會喜歡,可你重複聽過許多次後,喜歡程度就會下降,甚至聽的厭煩。

包括平時我們說的在社交平台用戶運營時,需要增加與用戶的聯繫,提高用戶的活躍度,最終才能成單。但是如果每天都發1-2次甚至更多的廣告宣傳,反而會降低用戶的好感,覺得廣告性太強,從而拉黑你。

2. 啟動效應

比如當你用嘴咬著一支鉛筆,你並不知道自己面部呈微笑狀,但這種微笑的狀態,就會啟動你「高興」的感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為笑了所以才開心。這種對行為和情感不知不覺間被他物啟動的現象,就是啟動效應。

我們通常會自信的認為我們能掌控自己的一切行為,而實際上由於啟動效應的存在,我們的行為在不覺間是被微調了的。

知道了這神奇的啟動效應,在日常生活中,與人交流時時多一個點頭、多一個微笑,可能會收穫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 常態理論

當我們已遭遇過某種小概率事件,類似的事情再發生時我們就會不以為意。

而這就可能引起面對危險缺乏防備、無所警覺等問題。

像經常會說到有些人喜歡抱著僥倖的心理,不以為然,覺得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較小。

4. 因果關係錯覺

我們常習慣將接續發生的事件聯想為因果關係,將前一件事解釋為後一件事發生的原因。

因為在周三比賽的時候贏了,所以周三就是我的幸運日,每次重要的事情我都會安排周三。因為今天穿了白鞋子考試拿了第一,後面每次考試的時候都會選擇穿白色的鞋子。因為今天他遲到了,所以,我覺得他是一個工作懶散的人。

5. 光環效應

當你對某人或某物的初始印象很好,你會覺得Ta什麼都好,後續了解到的信息如果是符合你對Ta的判斷的,則會加固Ta在你心目中的形象,如果相反,則很大程度上其負面意義會被消解掉,這就是光環效應。

像粉絲對明星就是這樣的。

6. 框架效應

舉例來說,同樣概念的兩句話:

A. 「手術後一個月內的存活率為90%」

B. 「手術後一個月內的死亡率為10%」

它們描述的是同一個意思,但前者比後者讓人更覺安心。像這樣本質含義一致,但因為表現同一含義的框架不同,就會導致人們的感受不同,認為它們有差別的現象,就是框架效應。

人們對於「損失」的重視要比同等的「收益」大得多,A的表達人們看到的是存活,B的表達人們看到的死亡,所以更願意選擇A。因此,企業在進行價格定價或促銷時,應該將之與「收益」而不是「損失」聯繫在一起,從而有效激勵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比如商品滿88包郵,如果湊不滿88,要單獨再付5元郵費大多數人可能不易接受。傢具商場要收取100元的配送費,直接收取會觸發消費者對於損失的厭噁心理,可以換種做法,將100元的配送費增加到產品的價格中,如果不需要配送,還可以便宜100元。

利用框架效應,營造更容易獲得肯定的情境,框架效應」告訴我們:在溝通中,關鍵不在於說什麼,而在於怎麼說。

我們也會因為快思考,而省略慢思考,導致一些直覺缺陷:

1. 啟發法

當我們碰到一些複雜的難題時會自動使用另一個簡單的問題來替代面前的難題,然後作出對簡單問題的解答,並將其直接當做那個複雜問題的答案。

例如「他是個好人嗎?」這樣複雜的問題,到了被提問者那裡,會被替換成「他對我好嗎?」這樣的問題。

(1)典型性啟發

用典型性判斷代替概率評估,例如「他的學習成績肯定好不了,瞧那一身紋身」。

2錨定效應

例如當問實驗對象「你是否願意花費5美元為環保事業捐款」時,最後得到的捐款金額平均為20美元。當把問題換作「你是否願意花400美元為環保事業捐款」時,最後得到的捐款金額平均為143美元。只是把初始的錨定值更改了一下,獲得的結果卻大不相同。

這種先入為主的信息會對我們的後續決策作出暗示的現象,就是錨定效應。在日常購物、商業談判中,大腦的直覺思維就很容易受此影響,人們容易因為被錨定而接受不合理的價格。

(3) 沉沒成本

已經投入了那麼多,所以要繼續投入更多企望以此能打撈起已沉沒的成本,而不懂及時止損的現象。像生活中,購物消費了270元時得知滿300返30是不是應該再買30塊錢的東西,這是生活中的沉沒成本。

情侶談戀愛,女方越談越發現這個男的不適合做自己的老公,也不適合做伴侶。可是分手她捨不得。捨不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男方沒有吸引她,而是覺得我人生中最好的青春全給了他,陪他看電影、約會、逛街等,此時分手會覺得自己很不值,感覺吃了虧,為啥一開始要跟他在一起,像這種行為,就屬於沉沒成本的表現。

比如看電影,會有兩種可能:一是付錢後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必須忍受看完。二是付錢後發現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如果你果斷的出來去做別的事,這就符合你的感受,你用這個時間去做別的事情,還可以去彌補看電影給自己帶來的不爽感覺。

有時候我們做事情,該放棄就放棄,就像去坐飛機一樣,結果登機前說因為天氣原因不能起飛,需要一天之後才能飛,這時你有急事,此時你該怎麼辦呢?應該立馬放棄坐飛機,趕快換乘火車或者高鐵趕到目的地,而不是一味地陷入「我花了錢,飛機坐不了,這讓我感覺很挫敗,感覺不值」的這種消極觀念里。比起在那裡傻傻地等一天飛機,你換乘高鐵,馬上買到票,結果不到幾個小時就到目的地,你說這樣的選擇是不是更好呢?

工作、生活無一不是如此,與其陷入痛苦的糾結中,不如立馬「斷舍離」,懂得及時止損,才能讓生活過得滋潤。

2. 前景理論

問題1:以下選項你會選擇哪一個?

A. 肯定會得到900元

B. 有90%的可能得到1000元

問題2:以下選項你會選擇哪一個?

A. 肯定會損失900元

B. 有90%的可能損失1000元

大多數人在問題1中會選擇A,而在問題2中會選擇B。

① 確定效應:在確定的收益和「賭一把」之間,人們往往會選擇確定的收益。

② 反射效應:在確定的損失和「賭一把」之間,人們往往會選擇「賭一把」。

③ 損失厭惡:人們對損失比對獲得要更敏感得多。

④ 可能性效應與確定性效應

當一件事發生的概率為0~5%(小概率),我們常常會過度重視這個不大可能發生的風險,發生低概率結果的可能被過高權衡,這就是可能性效應。當一件事發生的概率為95%~100%(大概率),我們則會無限放大它實現的希望,而忽略5%可能不會發生,這就是確定性效應。這兩個效應常使人們高估或低估風險,從而錯過機會或盲目冒險。

3.峰終定律

人們對一件事情的評價,有賴於該事件峰值時刻(高潮時刻)與結束時刻帶給自己的感受。這種評價會影響到他們的下一步決策。經驗自我記錄著每時每刻的感受,卻無法存儲長期記憶,而記憶自我會存儲整體信息,會放大典型性的部分,從而扭曲真相。

一部精彩的電影爛尾了,我們就會說它是個爛片,而忘記它令你尖叫的部分;一段婚姻,以離婚告終,我們就會說自己的婚姻是失敗的,而忽視了它曾帶來的美好。

峰終理論實際案例有:

旅遊:

旅行社在安排旅遊行程時,一般會提供一兩個比較好玩的項目配合一些普通的項目。好玩的項目主要用來提高遊客的峰值體驗。比如去黃山看日出,去玄武湖划船等。通常旅遊結束前的那一頓餐吃的也最好,其目的就是提升旅行的終值體驗。抓住這兩點,遊客一般會對這次行程有比較好的評價。

宜家:

宜家提供的峰值體驗是免費試用其產品,如沙發,床,桌子等。其設置了一個個獨立小空間,給顧客很強烈的代入感。宜家提供的終值體驗就是出口處1元的冰淇淋等小吃。這樣,就算你什麼也沒買,也會開開心心得回家。

3.點菜

當你請朋友吃法時可以點一道商家的招牌菜和一道甜點,再配上其他家常菜。招牌菜可以讓朋友這頓飯的體驗達到峰值,甜點可以讓其有難忘的終值體驗,達到意猶未盡的效果。

那直覺判斷就一定不好嗎?實際上,我們可以訓練自己的」專家型直覺」,什麼是專家型直覺呢?

例如:

10年駕齡的老司機,當遇到緊急狀況時,能夠迅速的轉向,變速,憑藉自己的經驗,減少事故的發生。

圍棋高手,在比賽的時候,能夠快速的知道怎麼布局,下一步怎麼走。

這類直覺來源於長期練習,在專業技能上投入的大量練習使某些人對某個領域存在一種綜合經驗直覺,使他們得以在面對事件時憑藉「第六感」迅速而正確地處理它。

那大家會覺得如果一直用慢思考機制啟動大腦思考問題,時時刻刻都需要集中注意力,那大可不必,針對生活的瑣事,可以靠直覺判斷,哪怕出錯也沒關係,但在重要的事情上多加小心,儘可能減少「本可以避免」的錯誤。不管是對於巨星還是那些追星族來說,希望都能深思熟慮,不要為自己的行為買單。

點擊關注「每天1小時閱讀」讓我們學會更理性的去處理生活中困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直覺學習 的精彩文章:

諾貝爾獎得主告訴你,3個方法可以提高直覺的可靠性
什麼,你還在苦苦學習音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