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學會這四種為人處世方法,你的後半生會越來越好

學會這四種為人處世方法,你的後半生會越來越好

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改變環境,卻可以改變心境;無法改變人生,卻可以改變態度。人生不會一帆風順,事事盡心,卻可以改變處事的態度,因為心由境生,心境決定生活。

其實,幸福是一種能力,具備這四種態度的人,就能獲得幸福。

遇事不責

古人云: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人生下來就不是完美的,是人都有缺點,都會犯錯,關鍵在於面對這些錯誤時的態度。

心學大師王陽明曾告誡一個因為生氣而責備別人的人說:「學習應反身自問。如果光是責備別人,就會只看到別人的不對,而看不到自己的錯。如果能反身自問,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去責備別人呢?」

王陽明是想告誡那個人,與其評論別人的是非,責備別人,不如把這個想法剔除,而多想一想自己的不足。

遇事不責,表達的是一種理解包容的氣度,一個真正有文化修養的人,會懂得「一善百善」的道理,明白成全別人就是成全自己。

處事不驚

處事不驚是一種從容不迫,應對自如的處世態度,若是衝動蠻幹,必然會帶來不好的後果。

曾經聽過一個燒屋滅鼠的故事,講的是一個獨居的男子,有一間蘆葦和茅草蓋的小屋,他開墾農田,日子過的也安逸。

後來家裡來了一群老鼠,於是所有平衡都被打破了,男子不堪其擾。

有一天夜裡,男子喝醉了酒,想要睡一覺,卻被老鼠的鬧騰弄得怒火中燒,於是借著酒勁,翻身下床取出火把四處燒老鼠,老鼠四散逃命,男子哈哈大笑。

第二天男子酒醒了,發現自己躺在一片空地上,房子化為了灰燼,於是痛哭不已。

俗話說衝動是魔鬼,男子衝動之後的結果就是毀了自己苦心經營的家園,實在是可惜,如果他能理智面對的話,就不至於如此了。

《莊子》曰:「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

明理的人,善於把握主動權,對自己不利的事情不會去做,而不明理的人,只有等事情失敗了,才後悔莫及。

有句話說:心若從容,處事不驚。人生沒有一帆風順,有風和日麗也會有急流險灘,只有具備處亂不驚的心態,才能穩坐釣魚台,成為人生贏家。

以誠待人

自古以來「誠」是立世之本,與人相處做任何事都要以「誠」為先。

古代有一位叫季布的人,他以真誠守信著稱於世。

時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

後來,季布跟隨項羽戰敗後,被劉邦通緝,卻有很多人出來保護他,使他安全地渡過了難關。

最後,季布憑著誠信,還受到漢王朝的重用。

這就是誠信帶來的好處,一個言行如一,表裡如一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和幫助。

以誠待人者,人亦以誠待之,不為別的,就為了內心富足,活的自在。

知足常樂

俗話說:前無止境。知足就是懂得珍惜,事有知足常愜的一種滿足感,是一種難能可貴且容易帶來幸福快樂的生活態度。

有個故事說:有一個騎著毛驢走在路上的人,看著前面的人坐著高頭大馬,再看看後面的人挑著框子走的滿頭大汗匆忙,於是哈哈大笑說:世上紛紛說不平,他騎馬來我騎驢,回頭看看行路人,不上不足比下余。

這種懂得生活真諦的人,都會過的幸福自如。

佛說:人生雖苦,知足常樂。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生活難免有不盡人意的地方,與其杞人憂天,不如換一種方向,換一種心情去感受生活,笑對人生。

懂得知足的人,會減少貪念,知道適可而止,因此身心皆自在。

幸福是什麼?幸福就是就是隨遇而安的心態,即使一簞食,一瓢飲,也能樂在其中。

心寬天地寬,做一個幸福的人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博國學 的精彩文章:

佛說:所有的好運,皆有因果
聰明人,一不管,二不說,三不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