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家長在教育上這一點薄弱,讓孩子團隊合作總失敗,同學間風評較差

家長在教育上這一點薄弱,讓孩子團隊合作總失敗,同學間風評較差

老話說得好:"聽人勸吃飽飯",這話不假,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也最害怕那種特別聽不進別人意見的人,也就是所謂的"一言堂"、"死倔"。

如果只是自己的事情不聽人勸也就算了,但是如果這種人負責集體的事情,往往就會因為這種"倔脾氣"引起別人的反感。

青島的羅阿姨就因為女兒脾氣太倔而發愁,她這個女兒清清以前什麼都好,品學兼優,老師很喜歡她,讓她做了班長。

但是漸漸地,羅阿姨發現自己女兒這個聽不進別人意見的毛病越來越嚴重,身為班長卻因為太過堅持自己的看法,導致發生了一些讓大家不愉快的事情,很多同學開始討厭她

班級是一個集體,每個人都有發言權

清清是一個學習成績很好的孩子,羅阿姨一直把孩子視作自己的驕傲,她覺得小學做班幹部、交朋友之類的沒有太大的意義,對以後的生活和學習也沒有啥特別大的幫助,所以讓清清不要把精力都用在班級上。

清清一直很聽話,一直到了上初中的時候,羅阿姨發現她的朋友比較少,這才鼓勵清清去競選班幹部。

因為清清成績非常優異,所以老師就讓她試著當一次班長,正是在這次當班長的過程中,清清覺得別人的意見都太單純了,看待問題不夠全面,都是憑著自己的喜好出發,於是她在處理班級事情的時候,就以自己認為好的方式去做。

雖然結果不錯,但是很多同學覺得班長沒有考慮到自己的情緒,尤其是清清從不照顧大多數人的感情,也不聽別人的意見,這讓同學們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真正的同學們疏遠了清清,還管她的朋友叫做"抱大腿的",身為班長卻不受同學們的喜歡,清清越來越難過,最後索性不做班長了。

當羅阿姨問起女兒這是怎麼一回事的時候,清清沖媽媽發脾氣:"都怪你!要不是你讓我做班長,就不會發生這樣的事了!"

融入集體、學會接納別人的意見是一門必修課

現在有很多家長早早就給孩子做了人生規劃,有的孩子在學習上很有天賦,家長就期望孩子能夠成為某個領域的學者專家,於是讓孩子在人際關係上面少操心。

這些家長其實想得也挺單純的,他們總是想著,就算自家孩子脾氣不好性格不行,但是成績特別好的話,也能去做一個特別高大上的研究者。

但是殊不知就算是去研究室成為科學家,那也依舊是團隊合作。

封閉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養廢了",而很多家長還在做著美夢,這真讓人哭笑不得。

一般來說,給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融入集體、學會接納別人的意見,這是一門必修課程。

不懂得接受別人意見的人,並不簡單只是不受別人喜歡而已,如果孩子一直沉浸在自己的想法中,會使得自己的眼界變得狹窄,思維也受到了限制。

想法和認知不夠開闊的人,不論他將來從事哪一個行業,都會因為閉塞的思路而限制他的發展,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沒好處的。

家長要懂得給孩子教會接受別人的意見,越早進行越好,在幼兒時期,如果早早教會孩子這一點,會讓他從小就懂得心平氣和的與別人交流,也能夠讓他夠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懂得接受別人意見的孩子,在他的意識里他就已經明白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並且逐漸樂於向別人詢問不同的想法,也更容易接受一些事情不會按照自己的意願而進行,他的情緒也就不會變得特別"歇斯底里"。

讓娃學會接受別人的意見,給情緒教育打好基礎

從上文所述我們可以得知,早早給孩子教會接受別人的意見這個好習慣,從各種意義上來說,對孩子長遠的發展和不斷的成長都有好處。

那麼我們該如何讓年幼的孩子學會這個好習慣呢?家長可以按照這樣的步驟來進行:

1. 從非常簡單易懂的對話入手(如"你喜歡吃蘋果嗎?"),讓孩子觀察不同的人給出的不同回應,在與孩子做總結的時候,家長要刻意點醒"為什麼有的人喜歡有的人不喜歡"這一話題,引起孩子的思考;

2. 從簡單的圖畫入手詢問他人的意見(如"看到這幅畫你想到了什麼?"),讓孩子總結不同人給出的答案,從中得出各種各樣有趣的回答,利用這些回答讓孩子思索人與人之間的差別;

3. 階段性歸納總結,家長用之前的話題反過來詢問孩子,(如"你喜歡吃蘋果嗎?為什麼?""你看到這幅畫想到了什麼?為什麼這樣想?");

4. 對比孩子與他人之間的區別,引發孩子的積極思考(大家的想法不一致,都非常有趣,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想法的權利),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的想法;

5. 提出最重要的教育核心——他人的想法能夠給我們帶來什麼樣的益處?(由此引發孩子的思考,讓孩子明白採納別人的意見對自身是有好處的,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能夠進步)。

由此看來,想要讓孩子懂得接受別人的意見其實並不難,我們只要按照步驟由淺入深,慢慢讓孩子進行嘗試,在每一階段深入思考,引導孩子走向正面的人際交往方式即可。

在和孩子進行教育之前,家長需要深入思考

想要讓孩子說話做事不要太絕對,我們就要通過一些簡單的教育手段,由淺至深讓孩子明白道理。

很多家長在面對一些教育難題的時候覺得無處下手,或者貿然行動引發了一系列負面的影響,把孩子越教越糟糕,也是因為缺乏一些深入思考的能力。

在生活中不乏有很多家長教育孩子的時候,只會用一些簡單的語言生硬地扭轉孩子的想法,他們最常見的教育用語類似於"你不能這樣做,這麼做是錯的,以後怎麼能行呢?"其實這些話說出去一點價值都沒有,沒說清楚事情的前因後果,孩子聽了也是雲里霧裡。

在面對教育難題的時候,家長其實可以將問題分解成幾個部分,比如"教育的目的""孩子在其中的一般反應""這樣做的好處""不這樣做的壞處",然後針對每一部分制定淺顯易懂的行動計劃。

我們作為人類最可貴的就是思想,它能夠推動人類文明和歷史的發展,懂得採納別人的意見,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寶貴的覺悟。

從情緒上來說,願意聽從別人的意見,能夠讓別人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出發正能量的情緒反饋。

從實質上來說,願意採納不同的意見,能夠讓我們有不同視角的參考想法,有助於我們整合出一個更加優秀的做法,或者得出一個更好的結論。

因此給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家長一定要儘早讓孩子明白這個道理,早早就給孩子進行採納不同意見的練習,讓孩子習慣於這種做事方法,無論是對他們的人際交往,還是對他們的做事風格,都能夠起到很好的作用。

當然作為家長也要審視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平時的生活中給孩子做好榜樣,平時也要記得詢問孩子的意見,重視他們的感受和想法,在做決定的時候也要照顧到孩子提出的意見。

家長對孩子做出好的表率,這對孩子來說不僅有了理論基礎,也有了現實參照,之後自己獨立行動起來也事半功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媽知道 的精彩文章:

「畸形」多是吃出來的,孕期就算再饞,這些食物也不能動,傷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