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網課跟不上,孩子就完了!」這是對教育最大的誤解

「網課跟不上,孩子就完了!」這是對教育最大的誤解

在這個全球疫情井噴式爆發,開學之日遙遙無期的春天。多國學校陸續停課,越來越多的孩子加入了「網課」行列。

被迫兼職班主任的家長們,也像遊走在崩潰的邊緣。前幾天,一位以色列媽媽的吐槽,刷爆了全網:

「聽我說,上網課這招根本不行,這太讓人抓狂了,根本不可能!」

「我要崩潰了!」

「新冠病毒沒要我的命,網課要了我命了!」

……

看著她一臉生無可戀的崩潰式吐槽,隔著屏幕也感覺到了那股熊熊怒火。

網課彷彿一口煎鍋,將她煎得內焦外也焦。

前兩天,常熟市的一位爸爸,因為兒子不好好寫作業和上網課,一怒之下離家出走了,並堅稱要與兒子斷絕父子關係。

兒子被嚇壞了,哭著讓媽媽帶他去找爸爸,可氣壞了的爸爸根本不接電話。要不是兒子最後報警求助,這位爸爸估計還能讓兒子擔心好多天。

一個大男人,竟被網課折磨到這種地步。想想真是,又好笑好心疼。

不過,被網課折磨崩潰的可不止家長,孩子們也正遭遇著難以言說的悲傷。3月24日,杭州一個10歲男孩,因為上網課和媽媽產生衝突。

一氣之下,竟離家出走,藏到了一家店門口的桌子下,悄悄哭了很久。

好在最後孩子被民警平安帶回,否則這位媽媽一定會悔恨終身。

可幸運不總是降臨在每個人身上。

前不久,石家莊的一個12歲男孩,因為上網課不認真,被家長訓斥後,一時想不開,竟從樓上跳了下去。

看著倒在血泊中的孩子,父母痛哭流涕:「我不該罵你,不該逼你做作業……」

網課,好像成了一名無形殺手,將千萬家庭虐得生不如死。可事實上,網課真的有這麼大能耐嗎?

不,它只是做了背鍋俠。真正使問題產生的根源,是焦慮。

家長的焦慮,孩子的焦慮,教育的焦慮。

01

曾在一篇討論網課的帖子下面,看到不少網友的吐槽:

網友@小吳說:看到孩子在家上課不認真,焦慮隨之而來,很怕他現在不認真後期跟不上……

網友@檸檬說:孩子不願意學,每次都被我逼著把作業做完,看別的孩子表現那麼好,我覺得自己可能生了個廢物。

網友@Rose說:我半條命快沒了,孩子頹廢,大人焦慮,家裡雞飛狗跳。感覺原本可以考985的孩子,現在估計只能考普通學校了。

網課就像一面觀心鏡,將每個人的內心,都真實折射了出來。

擔心孩子聽不懂,擔心孩子作業不會做,擔心孩子比別人差……

這種教育焦慮,並非憑空出現。只是以前孩子在學校上課,家長沒這麼直觀的感受而已。如今,課堂搬進家,孩子的所有小動作、小心思,以及孩子間的差距,都清晰地呈現在家長面前。

而網課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必然要經歷一個不斷試錯、調整的過程。換而言之,網課放大了孩子的缺點和弱點。使得對孩子有著高期待的家長,一時接受不了這種落差,進而被「過濾思維」和「災難化思維」佔據頭腦。

所謂過濾思維,指一個人只關注負面信息。而災難化思維,指將事情的後果災難化,甚至對將來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要做最壞的打算。

放在這裡就是,家長很容易對孩子的優點視而不見,只盯著缺點不放,並聯想到了未來種種不好的後果。

「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學怎麼辦?」

「如果孩子未來不幸福怎麼辦?」

……

為了扭轉局面,家長只好加大力度干涉孩子,你這樣做不對,那樣做不好。

於是,行為邊界被侵犯的孩子,就產生了逆反心理。家長越是要求,他就越不好好上課,一會走神,一會打盹,一會喝水,一會尿尿……

最終,親子間衝突加劇,進入了惡循怪圈:家長越焦慮,期待越高,孩子越不配合……

而在這場拉鋸戰里,沒有贏家。只有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抓狂的家長和孩子。

02

根據《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2018)》顯示,我國68%的家長感到教育焦慮,教育焦慮指數高達67點,焦慮程度普遍偏高。

而在這場焦慮廝殺的戰鬥里,家長佔據著主導地位。

只有家長休戰,孩子才可能停戰。所以,要想改變現狀,擺脫網課焦慮,家長不妨試試這麼做:

改變思維方式,著眼現實

要想告別焦慮,就得先改變思維方式。

首先,世上沒有哪個孩子是真的糟糕到無可救藥的。有缺點,必有優點。

多注意孩子的優點,隨時用紙筆記錄下來。時常翻閱回顧,感受孩子美好的一面,給自己正向暗示。

其次,扭轉災難化思維。《應對焦慮》一書中,給出了三個步驟來幫助扭轉這種思維。

第一步,識別災難化思維,把我們擔憂的問題轉換成肯定陳述。如:把「如果孩子考不上大學怎麼辦?」換成「我認為孩子考不上大學了。」

第二步,質疑觀點的正確性。質問:孩子網課沒上好,真的會考不上大學嗎?這個考不上的概率有多大?如果考不上大學,人生就真的完了嗎?

第三步,用符合現實的想法取代扭曲的觀點。評估:網課也許會讓孩子成績暫時下滑,但絕不到今後的人生就完蛋了的地步。而且,其他孩子情況估計也差不多。那麼開學後,老師應該會據此做出教學調整。

結論:一時的網課成績,決定不了孩子的未來。

通過這三步,讓我們重新從實際出發,客觀評估問題,從而慢慢接受現實,走出焦慮。

幫助孩子,而非拖住孩子

韓劇《請回答1988》中有句經典台詞: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是啊,大家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難免會做錯,難免會焦慮。

可從心理學上講,人與人的關係就像一個系統,會互相影響。如果孩子每天生活在焦慮的氛圍之中,想保有好心態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真的為孩子好,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的焦慮行為。平時多鼓勵少批評,多放手少干涉,多引導少強迫,以身作則少雙標。

比如:孩子做作業錯了很多,就鼓勵孩子下次認真審題,爭取少錯一題。而不是罵孩子笨,甚至上升到孩子不學好的高度。

或者,孩子上網課時,家長也在一旁認真工作,保持安靜。孩子受到影響,必然會好好聽課,且不會有被監視的感覺。

呵護自己,不以孩子為中心

父母子女一場,是緣分。但太多父母在有了孩子後,就迷失了自我,每天圍著孩子轉,早已忘記呵護自己。

其實,想要家庭和睦,自我呵護,必不可少。否則,日復一日的忙碌,會使人越來越精疲力竭、焦慮不安。

焦慮問題專家埃德蒙·伯恩曾說:自我呵護,是保持情緒活力和身體活力的前提。

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好好呵護自己,如:泡個熱水澡,聽點靜心寧神的音樂,看一本好書,給自己買束花,吃一份讓人心情愉悅的甜點,或者乾脆什麼都不想,徹底放空自己……

暫時的拋開一切,把個人角色和責任先放一邊。儘管人生起伏不定,變數不斷,但每天對自己的一點點呵護,可以讓我們內心更平靜。

03

有人說,親子教育中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我明明在愛你,你卻覺得我是在傷害你。

殊不知,沾著焦慮味道的愛,最讓孩子難以下咽。孩子的優秀,一定不是在父母的催促和指責下培養出來的。

卡爾·榮格說,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決定著一切。

父母只有先消除焦慮,孩子才可能變得越來越好,最終雙贏。

別太擔心,別太著急。

萊辛曾說,走得慢的人,只要他不喪失目標,也比漫無目的的徘徊的人走得快。

與其擔心孩子走得慢,不如多和孩子聊夢想,多幫助他制定目標,激發他內心的力量。願我們的孩子,都能不負韶華,在希望的田野上,怒放生命的花。

作者 : 初寂

崇尚科學育兒的全職媽媽,

與孩子一起慢慢成長。

更多熱文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少年說》學霸男孩天台哭訴:

父母愛比較,孩子究竟有多煎熬?

▲「媽媽,為什麼窮人都那麼臟?」,

千萬別忽視這次最好的教育機會!

文中所用圖片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無法一一和版權所有人聯繫,如無意中侵犯了版權所有人的知識產權,請及時通知我們,以便我們迅速採取適當措施。

聯繫我們:

商務合作:?18616711561(電話同微信)

文章轉載: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無論語言或心智,父性教育太重要!別讓娃從小就問爸爸去哪了
專註力是個大問題,大多數媽媽不知道3-6歲可以這樣來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