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創意 > 23歲獲業界奧斯卡,中國首個參加巴黎時裝周的天才設計師,卻將衣服埋進土裡……

23歲獲業界奧斯卡,中國首個參加巴黎時裝周的天才設計師,卻將衣服埋進土裡……

更多實時分享盡在微博:IceCream創意設計

馬可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疫情期間,設計師馬可的

手作大衣《戰》

參與了一場公益拍賣活動

所得善款將全部用於

一線抗疫醫護人員關愛包項目

這並非一件普通的大衣:

製作於12年前

布料由百年老織機手工梭織而成

採用有四百餘年歷史的古法植物染色

反覆染色二十次

光是染色工序就耗時近三個月

馬可認為社會的文明程度

取決於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

而現在已經到了

人類必須改變的最後時刻

或許,這就是她將這件大衣

作為拍品的原因

她的頭上頂著很多光環:

國內第一個民族服飾品牌的創始人

兄弟杯最年輕金獎得主和記錄保持者

首屆十佳時裝設計師之一

首位獲邀參加巴黎高級定製

時裝周的中國服裝設計師

在事業發展巔峰期

她揮別那些光鮮亮麗

轉身走進山間田野

去尋訪那些行將消失的

被人們認為與現代生活

無關、無用的傳統手工藝

1989年,18歲的馬可

考入蘇州絲綢工學院

(後併入蘇州大學)

成為全國首屆服裝設計兼表演專業學生

馬可當年就讀的蘇州絲綢工學院

大學期間,馬可畫的服裝設計

效果圖是班上最好的

製作飾品時,其他女孩子

基本上都選擇珠子

唯獨她選木片、竹片和麻繩

不僅設計思維與眾不同

色系搭配也相當到位

畢業後,馬可南下廣州進入服裝廠

擔任設計師工作

1994年,23歲的她參加了第二屆

兄弟杯國際青年服裝設計師大獎賽

憑作品《秦俑》一舉斬獲金獎

「兄弟杯」大賽屬於創意類服裝設計大賽

特彆強調錶現設計師的自我意識

設計可以不受生活裝的束縛

設計作品要有鮮明個性風格和時代感

並融於本民族的優秀文化之中

馬可設計的這套《秦俑》

內衣採用連雲山山民手織的土夏布

經民間傳統工藝染色

加之清泉漂洗和午曬晚晾

從而變得古色古香

盔甲採用深山老梓樹木

鋸刨成長條寸方薄塊

經山溪淤泥浸泡成古銅色

再用沸沙細磨光亮

頭盔採用細嫩棕毛

經秋霜凌凍成黃紅色

手鐲經巧匠精雕細刻

粗獷碩大又玲瓏碧玉

當《秦俑》模特隨著韻律走動時

胸前的串珠則會晃動

發出鏗鏘的金珠玉盤之聲

成為該獎金獎最年輕得主後

有企業慕名而來邀請她工作

甚至開出年薪百萬的優渥條件

當時,她的工資只有3000塊

24歲的她見了十幾個人

卻始終未找到心儀的企業:

我一直渴望找到把服裝和設計

作為理想而不是生意的企業

經過幾年的苦苦尋覓卻總是失望

1996年,無奈的馬可與當時與合伙人

創辦了中國第一個設計師品牌——例外

也算是實現了大學時的一個願望:

中國是世界上服裝生產量最大的國家

但是卻從來沒有一個能夠

享譽世界的中國原創品牌

既然我選擇了這樣的一個專業

那麼在我未來的職業生涯

一定要改變中國原創品牌

不能立足世界頂端這樣的局面

2000年左右,

「例外」在全國開了四五家專賣店

2001年店鋪增加到二三十家

到了2004年更是一躍到了近百家

期間,馬可還與多位藝術家合作

朱哲琴在北京舉辦「天唱人間」演唱會

馬可擔任其服裝造型師

「例外」無疑是成功的

然而這種成功在馬可眼中卻變了味

與自己做服裝的初衷相悖:

做世界頂級中國品牌

不想為追求商業利益而急速擴張

這樣等同於透支企業的未來

在「例外」創立10年後的2006年

馬可選擇了離開

創立了工作室「無用」

為什麼取名無用?

這源於馬可與一些民間手工藝人的對話:

你這麼遠跑到這來做這些事

不覺得這是沒用的嗎?

我們這些老手藝都被時代淘汰了

連我們自己的孩子都不學

你做這些記錄有什麼用?

這些都是沒用的

即便被看作無用,馬可依然定期

到祖國各地的偏遠山區

發掘和尋找那些真正的民間手工藝人

對他們的技藝進行記錄和採訪

然後學習並傳承

讓時間來證明,這些到底是

真正的無用,還是最寶貴的事物

無用工作室剛剛創立沒多久

就接待了第一個時尚界的貴賓

巴黎高級時裝公會前會長迪迪埃·戈巴克

對方對這種用純手工方式製作各種

生活器物、包括服裝非常感興趣

並向馬可發出進駐巴黎時裝周的邀約

此前,還沒有中國設計師進入過巴黎時裝周

這個邀約打亂了馬可的所有計劃

她打算婉拒,但對方仍然力邀

考慮再三,2007年,「無用」首個作品

《無用之土地》在巴黎時裝周正式亮相

這是一場不同以往的發布會:

沒有精心設計的T台

沒有化著精緻妝容的模特

更沒有華美的服裝

模特們滿臉泥土

身著粗獷厚重的衣服

宛如一尊尊雕像佇立在燈箱之上

完全靜止不動

觀眾可以在作品間駐足觀看

這場獨特的發布會在當時大獲成功

法國《解放報》稱馬可的發布會

是一次顛覆性的演出

法國《世界報》讚譽

「這些服裝雕塑,擁有與藝術作品一樣

為永恆而創作的感染力」

國版《VOGUE》更是稱馬可為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個設計師」

第一次發布會結束後2到3個月

馬可再次接到巴黎高級定製時裝周邀請

2008年7月,馬可帶著最新作品

「奢侈的清貧」重返巴黎

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出現在

巴黎高定名單中的中國設計師

42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

不同年齡、不同膚色的舞者

身穿無用簡潔樸素的手工服裝

以緩慢而優雅的舞姿

緩緩步入巴黎小皇宮的林蔭道

表演場地的另一端

來自中國的老織布機發出強烈節奏聲

紡紗女輕揉慢捻

指尖里抽出一根纖長的棉線

這一幕再次驚艷世界

全球權威時尚雜誌

《ECO FASHION TALK》如此評價:

站在中國廉價勞動力的、統一的

大工廠制衣業的對立面

重新拾起被低估的手工藝

從本質上挑戰了現代文化的服飾屬性

兩次巴黎之行後

馬可陷入了矛盾中

到底是走職業藝術家的道路

在世界各地博物館舉辦展覽

還是按原計划去做中國的

民間手工藝的調研

通過成立品牌,來支持和幫助中國

千千萬萬的手工藝人

最終,馬可選擇了後者

再也沒有去過時裝周

2008年,賈樟柯拍攝的紀錄片

《無用》在法國上映

紀錄片以馬可參加 2007巴黎

秋冬時裝周為中心事件

講述了分別發生在廣州

巴黎、汾陽的三段故事

在巴黎時裝周上

馬可把她的服裝埋進土中

讓時間與大地一起完成最後的設計

用來表現人與土地的關係

我感覺像是一個失憶的人

慢慢恢復起對過去的記憶

慢慢理解了什麼是土地

以及大地跟人類的關係

在追求繁華的都市快時尚中

馬可像一個孤獨的對立面

她堅持取用天然棉麻植物來織布紡紗

拒絕人造的化工纖維

堅持原始手工藝的剪裁縫製方式

也堅持簡單純樸的設計風格

立志復興傳統手工藝的馬可

定期去偏遠鄉村尋訪手工藝人

2016年,馬可曾經發起

一個名為「尋衣問道」的活動

向民間搜集有故事的老衣服

一個80多歲的老太太

一直保存著自己

十幾歲時的香雲紗嫁衣

只在最重要的時候拿出來穿

有人拿來一件小紅棉襖

那是一位太奶奶去世前

為她還未出世的小重孫女

縫製的衣服

馬可在這件衣服上

發現了幾根白髮

2017年10月,她策劃的

「不忘來時路——中國百年鞋履展」

在北京無用生活空間啟幕

450多雙民間搜集來的

手工鞋履按年代排列

形成一條時間長河

順著這條「河流」自上而下流淌

是百年來民間手工鞋履的演變進程

背後映襯著中國百年歷史變遷

「無用」成立十多年來

馬可大部分時間待在

貴州、雲南等偏遠山區

進行民間手工藝調研

返程時將那些木器、衣服

工具裝進車裡搬運回來的

其餘的時間,她待在珠海工作室創作

和50多名來自山區的

手工藝人一起,把想法變成一件件衣服

王冠琴是宮廷貴族繡花鞋項目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她曾把自己珍藏一輩子的

3件手作衣服送給馬可

這些衣服是王冠琴的媽媽

送給姥姥60大壽的賀禮

王冠琴認為,馬可是她為這3件衣服

找到的最好的保存人

去年

她被央視邀請做《時尚大師》的評委

她問:「我不愛時尚

對流行趨勢也一無所知

你們覺得我合適嗎?」

對方說:「我們要的就是不一樣的聲音。」

節目首次記錄了她的

《土地》大秀全過程

馬可給模特臉上塗抹泥巴

在舞台上鋪滿褐色的土

大秀不全是職業時裝模特

還有來自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

包括創業者、學生、鐵路文工團職員

馬可表示她尊重每一個生命

尊重每一個生命的差異性

所以才選用各形各色的普通人

後來,她站在WWD(《女裝日報》)

全球時尚論壇的演講台上說

時尚界終於需要不一樣的聲音

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價值觀了

她是圈內公認的天才設計師

卻與人們眼中的時尚劃清界限

一生只做一件「無用」的事

並將它做到了極致

就是因為有一群像馬可這樣的人

懷著這份執著

為衣裝背後的中國風骨而設計

向全球展示中國

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

才讓人越來越有文化自信吧

素材來源於網路,侵刪。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cecream創意微播報 的精彩文章:

求手殘黨放過我們的偶像鍾南山爺爺
日曆都可以設計的這麼有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