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回看滾石唱片由盛轉衰的三個拐點

回看滾石唱片由盛轉衰的三個拐點

泛娛樂頂尖自媒體 只說真話和笑話

犀牛娛樂原創

|胖部編輯|朴芳

這兩天的音樂行業熱鬧非凡,一個大名鼎鼎的廠牌被反覆提及:滾石唱片。

樂迷們如果年齡曾經覆蓋過唱片時代,沒有人會不記得那個小小的黃色箭靶logo,即使錯過了唱片和磁帶,後來在KTV唱老歌也大概率會看到。上世紀90年代,滾石唱片佔據華語音樂半壁江山。

齊豫、李宗盛、娃娃、潘越雲、張震岳、任賢齊、徐懷鈺、無印良品、梁靜茹、劉若英、萬芳、趙詠華、周華健、趙傳、莫文蔚、張洪量、五月天……這些名字串聯起來的,是一串輝煌到無法複製的歌單,以及背後的傳奇故事。

但在滾石唱片40歲這年,要講的似乎是個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的故事。上述藝人紛紛出走,唱片業務一落千丈,如今的滾石,到底該如何衡量價值?

在犀牛娛樂看來,或許可以用三個拐點,來複盤滾石唱片四十年里由極盛到衰落的過程。

極盛拐點:三代頂級製作人鎮場

華語樂壇半壁「滾石」

1989年,李宗盛為陳淑樺打造了專輯《跟你說,聽你說》,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張銷量過百萬的唱片,這被認為是華語樂壇進入唱片工業時代的標誌,也可以被視作滾石進入極盛的第一個拐點。

此後一直到2000年,是滾石空前繁盛的時代。

周華健在《最近比較煩》里唱道:「女兒說六加六結果等於十三,我問老段說怎麼辦,老段說基本上,這個很難。」所謂「老段」,就是段鍾潭,1976年,他和兄弟段鍾沂在台灣地區創立音樂雜誌《滾石》。要申明一點的是,這個「滾石」和滾石樂隊或者美國《滾石》雜誌並無關係,只是對後兩者的致敬。

段氏兄弟

而到了1980年,辦雜誌失敗的段氏兄弟下決心創立了滾石有聲出版社,親自下場推廣台灣原創音樂。1981年,滾石為潘越雲、吳楚楚和李麗芬發布了首張唱片《三人展》,被認為是滾石唱片進入市場的第一炮。

但滾石真正在台灣地區取得現象級反響,是靠1982年羅大佑的《之乎者也》。

這也是所謂三代製作人的第一位。在民謠大行其道的背景下,滾石和羅大佑對這張本土搖滾唱片的銷量預期是2000張,但最終銷量是14萬。此後羅大佑在台灣地區樂壇最鼎盛的時代,始終是滾石唱片作為推手。

初生的滾石與羅大佑,二者的關係很像嘉禾與李小龍,二者互相成就也理念相同。但羅大佑並非滾石旗下藝人,他和張艾嘉有自己的果實音樂。真正的滾石員工、甚至混成高管的,是後來的李宗盛和小蟲,前者一度做到滾石的副總裁。

據統計,李宗盛的前二十年寫了300多首歌,出一首紅一首,最出名的故事莫過於在吃牛肉麵的時候,聽娃娃(金智娟)講她異地戀的故事,靈感爆發在餐巾紙上寫了一首歌,這就是《漂洋過海來看你》。周華健曾開玩笑說,「好多同行都恨不得暗殺他。」

哪怕李宗盛自稱「小李」,但台灣地區歌手都叫他大哥,因為在滾石的時代,李宗盛的意義不止在於音樂,更為滾石挖掘和打造了大批頂級音樂人。「五迷」們不會陌生,五月天最早送去滾石的demo,就是李宗盛從垃圾桶里撿出來,進而一舉成名。

小蟲則是在90年代成名,打造了梅艷芳的《親密愛人》、任賢齊的《心太軟》等經典專輯。三代製作人,羅大佑深刻,李宗盛滄桑,小蟲纏綿,但都在滾石找到了舞台。

有人曾經問段鍾潭滾石培養過多少歌手,他說大大小小三四百位,但具體的統計比較難,因為分支很多,所以沒法考證。對原創音樂不遺餘力的培養,讓滾石能夠包容各種類型、各種價值觀的音樂人,而每個人的身上又都帶著對音樂執著的滾石色彩。

內地朋友更熟悉的,或許是滾石副經理張培仁成立的下屬公司魔岩唱片,發掘了唐朝、黑豹等國內搖滾的傳奇樂隊,更在1994年助推竇唯、張楚和何勇登上香港紅磡,也就是所謂「魔岩三傑」。

彼時的滾石唱片對於音樂人來說,是創作的天堂和溫暖的音樂之家。1995年,復出樂壇的張國榮選擇續簽滾石唱片,滾石給了他一張空白支票,讓他隨意填數字。張國榮二話沒說,只在支票上寫了兩個字:「情義」。

同年,全球五大唱片行進入台灣地區,通過收購併購大舉佔據市場,滾石成為本土最大的獨立唱片廠牌,上演「五大派」圍攻光明頂的大戲。

此時的滾石,烈火烹油,鮮花似錦。

轉衰拐點:滾石的落寞新世紀

2000年12月31日,李宗盛與滾石17年合作告終,北上內地定居上海。在這前後,藝人紛紛出走,滾石的新世紀開端無比陰暗。

關於滾石的衰落,普遍的看法是20世紀末互聯網崛起和盜版盛行,是全球性實體唱片銷量下滑造成影響的一部分。這種說法並無問題,但滾石在這一過程中的應對,真正導致局勢不可收拾。

後來的專訪里,李宗盛曾經說他跟不上滾石的商業開發節奏:以前的開發是挖掘一個新人,儘可能讓他火的更長一點,但商業的唱片公司要讓新人儘快火起來,但是不希望他火的太長,這樣可以捧下一個新人,刺激唱片銷量。

1995年之後,以一己之力對抗五大的滾石,給市場講了一個足夠動人的故事,但也背上了沉重的盈利壓力。他們通過引進韓國和東南亞音樂,讓藝人翻唱快速變現,導致這期間出道的藝人普遍形象不明確,如杜德偉、辛曉琪、蘇慧倫等。這和滾石曾經的經營策略已經背道而馳。

李宗盛的文章《我的三個家》里是這樣寫的,「在滾石的最後兩年,我在組織里顯得格格不入。我並沒有被通知參與一些重要的會議,以避免製作案因為我的堅持被退回重整。在整個音樂行業被網路泡沫托高的時候,像我這樣的製作出身的老臣顯得不識時務而註定要被時代的大潮淹沒。」

而他所說的放棄老將,也是滾石在互聯網大潮下想通過粉絲變現的無奈之舉,這直接導致了2000年世紀之交大批音樂人離開,如陳綺貞、楊乃文、伍佰、張震岳、熱狗等,而正如我們所知,這些藝人後來明明有相當好的發展。2002年,滾石營收跌至低谷。

李宗盛在製作總監任上籤的最後兩份合約,是梁靜茹和五月天。

可以理解的是,此時滾石唱片背負著沉重的債務。2005年,段鍾潭在專訪中承認,2000年之後滾石已經陷入嚴重的財政危機,進而把重心從音樂製作業務轉移到更賺錢的產業,比如成立滾石移動做簡訊服務和彩鈴下載,2007年,趙傳曾經因這方面的版權分歧和滾石對簿公堂。

滾石的巨額虧損大概數額是1.5億人民幣,主要原因是經營失敗,包括進軍網路和海外市場等業務。例如滾石成立了網站「滾石可樂」,提供音樂購買和MP3付費下載,結果被盜版沖得七零八落;還有90年代後期,海外公司的普遍虧損,導致不得不收縮業務。兩方面的虧損分別達到千萬美元。

也就是段鍾潭接受專訪的2005年初,萬芳、任賢齊、小蟲、黃品源、光良等離開,公司一線藝人只剩五月天和梁靜茹。

次年,公司總經理陳勇志和製作人謝志芳,與五月天、梁靜茹、品冠出走成立相信音樂。曾經人才濟濟唱將如雲的滾石,離職和裁員之後員工還剩不到10%。

生存拐點:不復當年之勇

滾石的第三個拐點說來或許無奈。2012年,滾石還清了債務。

在前文顯得不那麼突出的段氏兄弟,在這期間展現了作為頂級營銷專家的功力。整個滾石唱片的發展歷程中,段氏兄弟已經將這個廠牌打造為一個音樂的伊甸園,讓無數樂迷產生了歸屬感。而對於歌手們,滾石這家老東家同樣有太多值得懷念的地方。

滾石30歲前後有兩件大事。第一,是為期兩年的縱貫線組合滿約:已經各奔東西的羅大佑、李宗盛、周華健、張震岳回歸巡演兩年,打造兩張專輯,為老東家渡過難關。

第二,滾石三十年演唱會,80多位滾石歌手回歸助陣,北京鳥巢和台北小巨蛋各辦一場,票都是秒空。

這當然是令人感動的,也是滾石在黃金時代的付出收穫了回報。換個角度說,這也是滾石通過廠牌優勢成功推銷了情懷,終於實現了公司的財務健康。

但這之後,滾石也沒能重現往日的榮光。從音樂廠牌的角度說,經歷了整個製作團隊和歌手的人才斷檔之後,滾石的音樂傳承沒能留住,新人也無法如往日被前輩用作品和人氣保駕護航。這期間培養的歌手們或許作品得到好評,始終沒有獲得跨圈層的影響力。

從整個行業來說,整個市場也不再是以唱片公司為主導的行業生態。滾石目前的業務主要是線下場館演出和版權運營。但一個版權的常識是,如果沒有內容補新,版權庫的含金量始終是處於貶值狀態的,「吃老本」不是長久之計。

市場目前對滾石的熱捧,得益於老樂迷一路走來對滾石唱片的崇拜和歸屬感。但在90後群體中,對於滾石的認知或許就不那麼清楚,而更加具體到這些歌手個人。隨著時間推移,音樂主力消費群體迭代,滾石旗下歌手和作品的關注範圍和關注度還會進一步出現縮減。改變勢在必行。

對音樂平台來說,販賣情懷和經典曲庫運營依然是好生意,新生代音樂人創作的缺位也在延緩版權庫的價值跌幅。至少當下,滾石的價值讓他們依然有反應時間。

回歸用內容說話的態度,滾石近年來還是吸引了不少新銳唱作人。前文提到的孫盛希、馬文、鞠起、陳零九、原子邦妮、小男孩樂團等,作品口碑在目前的傳播範圍內都很正面。通過和大音樂平台的全面合作,如果音樂人能獲得流量助推,滾石唱片的新時期轉型依然有其想像空間。

至少在樂迷這裡,不希望滾石唱片的輝煌只停留在記憶里。

END

【合作 | 投稿 | 應聘】

犀牛娛樂誠招記者、實習生、兼職若干名,要求對泛娛樂領域產業報道有態度、有熱情、有文筆,善於觀察和思考。有媒體經驗者優先,財經和新聞相關專業優先,對影視、網生內容有較深入了解者優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犀牛娛樂官方 的精彩文章:

從今日頭條2019娛樂白皮書,看見每一個「我」
2020年,內地市場TOP10分賬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