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因為一口冷酒而去世的中國地圖學家裴秀——科學史上的今天,4月3日

因為一口冷酒而去世的中國地圖學家裴秀——科學史上的今天,4月3日

【小編正在為大家準備好玩的課程】

【所以今天主要是音頻內容,先聽聽吧!】

公元271年4月3日,魏晉時期名臣、地圖學家裴秀去世。

裴秀(224年-271年4月3日),字季彥。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裴秀出身著名的大族「河東裴氏」,是東漢尚書令裴茂之孫、曹魏光祿大夫裴潛之子,少年時便頗有名氣,後被大將軍曹爽闢為掾(yuàn)屬,襲爵清陽亭侯,又遷黃門侍郎。西晉建立後,加左光祿大夫,封鉅鹿郡公,泰始四年加封為司空。

由於司空一職位置甚高,且主管土木,田地。這使得裴秀不必忙於行政事務,可以接觸到關於各地的地理情況的圖書和資料。加之裴秀天資聰穎,又一直隨軍擔任參謀,關注各地地形地勢。他開始希望通過圖解來注釋和糾正對《尚書·禹貢》篇的誤傳,故寫作了《禹貢地域圖》十八篇,並在序中提出了「製圖六體」。

裴秀的《禹貢地域圖》十八篇,是中國見於文字記載的最早的一部地圖集。這部地圖集的編繪和完成時間應該是在泰始四年至七年(公元268—271年)。完成之後,此圖集即「藏於秘府」,不為人所知。唐初官修的藏書目錄《隋書·經籍志》已不見其記載,但隋代建築家宇文愷曾說「裴秀《輿地》以二寸為千里,臣之此圖,用一分為尺」,推斷宇文凱有可能見過民間流傳的《禹貢地域圖》殘篇。時至今日,此圖集已徹底失傳。裴秀還曾把當時舊的天下大圖,縮繪成比例尺為1:1800000的「方丈圖」,或稱「地形方丈圖」,也已失傳。

如今流傳下來的只有裴秀為《禹貢地域圖》所作的序,其中提出了「製圖六體」即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現代對前三者意見基本一致,分率指比例尺,准望指標定的方向,道里指地與地之間的距離,即裴秀自己說的「所以定所由之數也。」對高下,方邪,迂直的解釋則莫衷一是,一般認為高取下,方取斜,迂取直之意,即測量時由於地形的高低和道路曲折的關係只能求得曲線距離的,需要把它們換算成直線距離再標到圖上。即「有道里而無高下、方邪、迂直之校,則徑路之數必與遠近之實相違,失准望之正矣。」(有道路里程卻不通過高下、方邪和迂直法的校正,那麼里程和真實的直線距離是不相等的,會導致方向和位置的偏差。)

在裴秀以前,中國在地圖繪製方面積累了十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缺少理論概括和指導。自裴秀提出「製圖六體」之後,即為中國古代的地圖學者所遵循,如唐代的賈耽和宋代的沈括均以裴秀「製圖六體」作為繪製地圖的規範。在明末清初歐洲的地圖投影方法傳入中國之前,裴秀的「六體」說一直是中國古代繪製地圖的重要原則,對於中國傳統地圖學的發展影響極大。

泰始七年(271年),被稱為「當世名公」的裴秀服用當時十分流行的「寒食散」,但寒食散服用後需食冷飯,飲熱酒以求發散,裴秀卻誤飲冷酒,於三月丙戌日(271年4月3日)逝世,終年四十八歲。

裴秀作《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製學,被稱為「中國科學製圖學之父」。裴秀與古希臘地圖學家托勒密齊名,是世界古代地圖學史上東西輝映的兩顆燦爛明星。

關於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天鵝拉長 的精彩文章:

蒙古天文學家烏魯伯格——科學史上的今天,3月22日
泡利不相容原理——科學史上的今天,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