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千說萬說不離它——凈土法門的本源與標準

千說萬說不離它——凈土法門的本源與標準

二、總顯其義

第二部分,不是以願文逐句比對的方式,而是糅合第十八願的總體精神,總體地顯示第十八願的義理。

我們總共選了善導大師的六條文,略微地貫穿一下。

(一)「善惡得生,皆佛願力」之文

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

《觀經》主題

這一條文,出在《觀經疏》第一卷「玄義分」,「玄義分」分為七門,這是一開始「第一序題門」的地方。所謂「序題」,就是開宗明義,說明《觀經》一部的主題、《觀經》的內容主要在說什麼。

善導大師解釋《觀經》說了兩件事:「要門」與「弘願」。要門,就是《觀經》的定散二善──定善十三觀,散善三福九品;以此定散二善,迴向求生極樂。弘願,就是指《無量壽經》第十八願,專念彌陀名號得生。

第十八願為凈教根本

可是,序題門是說明《觀經》的主題,為什麼講到《大經》「弘願」呢?從本質上來說,《觀經》也好,《阿彌陀經》也好,乃至一切講說極樂凈土的經典,都不可能離開《無量壽經》中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說到往生,則離不開第十八願,這是根本。所以,善導大師這裡就是以《大經》中阿彌陀佛的弘願,來解釋、顯明《觀經》的宗旨,這是善導大師《五部九卷》一貫的思想。這一條文可以說是善導大師疏釋《觀經》的眼目所在,給我們教理上的啟發和證據──凈土門,一切本源於第十八願,以第十八願為標準,以第十八願為眼睛;

千說萬說,不離第十八願,終歸第十八願。

怎麼知道這一條文是在說明第十八願呢?下面我們看文:「言『弘願』者,如《大經》說」:《大經》就是《無量壽經》;弘願,總的來說是指《無量壽經》的四十八願,然而根據下面的解釋,可知就是第十八願。

「一切善惡凡夫」,就是解釋第十八願中的「十方眾生」。

「得生」,即是解釋「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就是第十八願中的「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

作者:凈宗法師

錄讀:佛岸居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凈視界 的精彩文章:

最平等的人權——念佛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