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錢穆:愈是風雨如晦之際,心靈愈是寧靜

錢穆:愈是風雨如晦之際,心靈愈是寧靜

「有一種人,愈是在風雨如晦的時候,心靈愈是寧靜。他能穿透所有的混亂和顛倒,找到最核心的價值,然後就篤定地堅持。」

在大動蕩、大離亂中,他在一片對中國歷史的撻伐聲中保持了自我,他說對本國歷史要報有一種「溫情與敬意」,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在西南聯大堅守著知識分子的本分,寫下了《先秦諸子系年》《朱子新學案》《國史大綱》等令後人敬仰的傑作。

而當他站在一九四九年的香港街頭,看見滿街露宿、不知何去何從的少年時,他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辦學,開創了新亞書院。

「山岩岩,海深深,地薄厚,天高明,人之尊,心之靈,廣大出胸襟,悠久見生成,……

手空空,無一物,路遙遙,無止境亂離中,流浪里,餓我體膚勞我精,艱險我奮進,睏乏我多情,千斤擔子兩肩挑,趁青春,結對向前行。」

這首廣為流傳的《新亞校歌》便是他親自所寫。

他是錢穆,字賓四,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後一位士大夫」。

1963年,香港政府邀請新亞書院、崇基書院、聯合書院合併組成一所新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對這一名字,錢穆的弟子葉龍曾解釋說,中文不是語文的意思,而是文化之意。據說當時想了很多名字——中國大學,中華大學,最終還是錢穆堅持,「不如叫中文大學」。

此外,錢穆還堅持必須由中國人擔任校長,為此曾與港英政府斡旋良久,「(我)所爭乃原則性者,他日物色校長人選,余決不參一議。」當時港英政府派來商議的英國人富爾敦,通粵語,讀中國書,曾說錢穆「君心如石,不可轉也。」錢穆期待的是,自此中文在香港再不受輕視。

什麼是大學精神

01

我們評論一間學校,仍有第三標準(編者註:按錢先生在前面所稱的另兩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物質上的,包括建築和設施,第二個標準是學校擁有多少教授,開設多少科程,及學生在學業上的成就如何,此處不錄),這就是我們校歌里所唱的「新亞精神」。所謂精神,這標準則更是難說了。

如何叫做新亞精神?讓我從淺顯易明處說去。

猶記我們第一朞校舍落成,損助我們建築的某基金會適有人來參觀,他表示很滿意。我問他滿意在那裡?他說:「我知道香港房租貴;但你們的校舍全不在此著想,不僅無教授宿舍,連學校辦公室地位也很小,而圖書館和課室卻大。」我想:這也就我們的新亞精神了。精神,本應能隨處流露,也可流露在建築方面的。

新亞書院舊影

去年有一位哈佛燕京社的先生來看我們研究所,我說:「我們的研究室太小了。」但他說:「我們的更小呀!」這是確實的,我去哈佛時確看到他們的導師室並不比我們的大。

我們學校建築佔地面積雖小;但拿我們的圖書館和教授研究室來講,在整所建築中,比例實在不小,也可說很大了。因此,只從我們的校門看,也可看出一部分新亞精神來。

諸位了解得此意義,便知學問之困難處,而那些困難,則待諸位自己去克服。從前有一故事說,仙人呂洞賓,能點鐵成金,他遇到一乞丐,把一塊泥土用手指一點成了金,給那乞丐,但乞丐不要那金,卻要呂洞賓那手指。諸位來學校,學校所能盡的責任,則只在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上,那些知能,縱有價值,也僅像一塊塊黃金。什麼是能點鐵成金的那手指呢?諸位當知,諸位之自身,諸位自己所修養鍛練出的諸位之品格,才是那點鐵成金的手指呀!

當我們第一間校舍落成,曾有一位日本京都大學的前任校長來參觀,他說新亞很有些處像京都。我不知道他說那句話時在那一方面欣賞著我們,而把新亞和京都比。無論從歷史上﹑從現實上像是無可相比。我想:那位校長所欣賞於我們的,也即是一種我們的精神流露罷。

1955年,錢穆先生在新亞除夕聯歡會演講

02

但何謂精神,仍難講,我將改說是一種氣象罷。諸位學哲學文學的,都知道宋代大儒喜歡講氣象。我想藝術系的同學們,也該知道這氣象二字。

我從前在北平時,北大的氣象是這樣,清華的是那樣,燕京的又是另一樣。一校有一校的氣象,常在學生們身上顯露出:因教授可以同時在幾間學府里兼課,就很難在他們身上顯露出某一間大學的氣象來,常從學生身上則很易見。每間大學各有其特殊的氣氛,即如美國哈佛與耶魯不同,英國牛津也與劍橋不同。衡量一間學校,能注意到他們的特有氣象,那是更不易了。

其實,學校氣象主要還從學生身上見。學生在不同的學校,會有他們不同的風度和格調。如說:讀書人有讀書人的風度和格調,商人和官僚也有商人和官僚之風度和格調,軍人藝術家各有他們各自的風度和格調;同樣,作為一個大學生,他亦該有大學生的風度和格調,然後才有風度和格調上之不同處。

錢穆先生在新亞講壇

以前在內地,一個青年跑進大學,尤其是進了那些有名的大學,他自會覺得他走進了另外一個新天地。他所接觸到的都是新;不到一年兩年,在不知不覺間他自會具有一個大學生的風度與格調。可是,在今天此地,我實在沒有見過真正具有某種風度與格調的大學生。老實說:在殖民地統治下的大學教育,也不容易培養出我所謂的有風度格調的大學生。諸位有機會到外國去,便知道我此刻所說的真確性。

現在我再說要拿教授水平和課程內容來衡量一間大學,已是困難了;若要把大學生的風度和格調來衡量,那便更困難。新亞在此方面,也實在最可抱慚。從此一標準來講,我覺我們新亞還不像是一間大學呀!

1958年新亞書院藝術專修科第一屆師生美展展覽現場

左起:陳士文、丁衍庸、陳美琴、趙無極、張碧寒

03

諸位或要問:所謂大學生的氣象和格調究是怎樣來的呢?我想有兩點可以說:

一是每一個大學生應有一個人生理想。一個青年跑進大學,至少應培養出他個人的一個人生理想來;如他到大學裡面的教授們有哲學家﹑有科學家,總會引起他一番羨慕嚮往之心;這就把他的人生理想提高了。至於他在課程方面所接觸到的種種人生境界,那自然更廣大高深。諸位來此就學,註冊上課,所接觸的只是些課程和分數單;可能對一位教授學問人格上的高低深淺一切莫名其妙。如此般的影像,怎會提起理想﹑接觸到新境界?

我曾屢次告訴諸位:諸位來學校不可只重文憑和學分;要緊的是:能有一個人生理想,一番人生嚮往。

一個宗教徒,他懂得嚮往天堂和上帝;你且問他天堂的情況,上帝的高矮肥瘦究怎樣?他自然不知道——但他總有了這一番嚮往。我上面說我們要有人生理想,這也並非有具體內容可說;只要有此一嚮往,有此一想像,就是了。倘若一個人真能具有了如此的嚮往和想像,他的氣象自會不同,他的格調也自會不同;接著第二步他的待人接物的態度也會因此而不同了。

我幼年曾在一中學讀書,有一位體操先生,他給我印象很深。他是一日本留學生,有一天,我們上體操課,他跑到操場後說:「你們真不象樣。」跟著他說起他在日本時,曾聽人說:有一位大將臨出軍前檢閱軍隊,那位大將一跑到檢閱場,便說:「這樣的軍隊不行,出去定會打敗仗。」他退下,號召部屬,叮嚀教誡;過了幾天,再去檢閱:這一次,他滿意了,他說:「象樣了可以臨陣打仗了。」

我常覺得走進我們新亞似乎缺了些什麼似的,我雖說不出來,但也可說在精神方面,在氣象方面,總有些不夠。諸位若是信教的,當你走進一所教堂,自會覺得和教堂外面有不同。進到一所理想的大學,簡單說:也該有些和外邊不同才是。

錢穆先生在台灣最後一次講課

04

我們又常說要中國文化;究竟中國文化最要處在那裡?

前幾年曾有人提起此語問我,我總回答說:「中國文化最要處在它的道德精神」。但現在,我覺得此話不夠鮮明;我想:中國文化之最重要﹑最特殊處乃在其能著重學做人,在其能看出人的理想和境界可日新月異地上進。這種向上和前進,乃是人格的表現,但不一定便是道德的表現。由外面看來,像是平平常常的,並沒有道德和不道德的鮮明界線之存在;但在其內心人格上,是可日有上進,實不平常的。信上帝,進天堂是死後事;但是,講到孔子的道德,中國文化之所重,則全在我們未死之前這一生,全在當下平常日用間。

朱子曾說,讀《論語》:「今日讀一章,明日便該覺得自己像換了一個人。」這已說到中國人講學問之最高深﹑同時最切近處。諸位今天進大學,要能在明天也覺像是換了一個人;而且日日該如此;一日復一日,「學無止境,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在我們內心境界上,有一個天天上達﹑欲罷不能之境;這始是中國文化中獨有的學問和獨有的精神。這種精神,不是要表露給人家看:所以說:「古之學者為己」,又說:「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孔子曾說,他「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他的內心境界,真是天天在進步。又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當知:簞食﹑瓢飲﹑陋巷,在外面的人盡可見,看來好像總如此;但講到裡面,顏子的內心方面,則天天在進步,所以他覺得是可樂。

孔子亦說:「我見其進,未見其止。」我前面曾說:我在新亞此十三年中,學問是退步了。或許諸位可以說:我虛心或過謙。但,我總不能說我的做人退步了;因每一人之學問可以停滯不長進,但論人格,卻只能進,不能退。又且此種進步,只有自己一人知,不能為別人知。

淺言之,如諸位畢業後,去當一小學教師,每月得薪二百元,如此一年復一年,可以老做一小學教師,老得月薪二百,這也無所謂:但論做人,便不能老如此無長進。我們要能活在一個精神境界里,要在自己人格上,不斷有上進,從童雅到白髮,那只是身體物質上變化。這種變化,一切禽獸生物都有,卻不是上進。我們做人,從幼到老,也不是上進﹔上進則在精神上。

孔子所講的道理,即中國文化之最獨特﹑最有價值處,是要懂得人之一生,在他內心應能天天有進步。每一人有他一分最高可能的理想與境界。諸位若知道這一點,人生樂趣與人生大道都在此;並可由此知道中國文化之高深獨特處。我們新亞在這樣一層上,似乎還是缺乏的;所以我今天要特地提出,使諸位知道,這便是中國文化精神,也該是我們新亞精神。

來源: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詩羊羊 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