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民族人口不足五十萬,對諸葛亮作出了啥承諾?守衛邊疆上千年

這個民族人口不足五十萬,對諸葛亮作出了啥承諾?守衛邊疆上千年

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佤族的人口數量排位比較靠後,最新的人口數據表明,佤族人口約為42萬人,這樣一個連五十萬都不到的少數民族,卻在守衛邊疆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佤族的起源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先秦時代,佤族被稱作為「僬僥」,他們主要生活在我國的西南地區。公元69年,東漢王朝設置永昌郡,下轄普洱、臨滄、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等地區,而此時的佤族,就居住在永昌郡。

《華陽國志》載:

「世祖納之,以為西部屬國。其土地東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六百里,有穿胸 、儋耳種 、閩越濮 、鳩僚 。其渠帥皆曰王。」

這裡的閩越濮,就是古代佤族的另一種稱謂。

雖然如此,但漢王朝的統治勢力,一直未能有效影響到永昌郡。因此對於生活在該地的佤族來說,他們依然過著原始的部落生活,對中原王朝也沒有完全的歸化。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三國時期。當時南中的彝族首領孟獲受到蠱惑,起兵反抗蜀漢政權的統治,諸葛亮只好臨危受命:「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之地」。在對待孟獲的反叛問題上,諸葛亮採取「攻心」的策略,七擒七縱,成就了一個歷史經典。

《滇元紀略》載:

「一擒於白崖,今趙州定西嶺。一擒於鄧賒豪豬洞,今鄧川州。一擒於佛光寨,今浪穹縣巡檢司東二里。一擒於治渠山。 一擒於愛甸,今順寧府地。一擒於怒江邊,今保山縣騰越州之間。一以火攻,擒于山谷,即怒江之蹯蛇谷。」

在七擒七縱期間,孟獲輾轉多地,也引誘其他民族部落反叛蜀漢,而他被諸葛亮給徹底降服後,雙方把酒言歡,冰釋前嫌。

在這其中,佤族民眾接受了中原先進的文化和農業文明,如種植水稻、修築房屋等等,有力地促進了佤族社會文明的發展和進步。在此期間,其首領為感謝諸葛亮的幫助,曾和他約定,在他們所生活的地區,一定做好守衛疆土的工作。

既然作出了承諾,肯定會信守誓言。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佤族一直以守衛疆土為己任,時刻警惕著外族的入侵。1885年,英帝國的殖民勢力在吞併了緬甸之後,開始染指我國的雲南地區。

尤其是阿佤山區下面的班老、班洪等地方,盛產銀礦,這讓英帝國垂涎不已。1934年,為了佔領班洪,他們出動數百名侵略軍,想要以武力逼迫當地民眾就範。

關鍵時刻,以佤族為首的當地少數民族挺身而出,組建上千人的「西南邊防民眾義勇軍」,發出《告祖國同胞書》,莊嚴宣布:

「自昔遠祖,世受中國撫綏,固守邊疆……我佧佤山數十萬戶寧血流成河,斷不作英帝國之奴隸,即剩一槍一弩一銀一婦一孺,頭顱可碎,此心不渝……願斷頭顱,不願為英帝國牛馬,此志此情堅持到底。」

佤族民眾的英勇鬥爭,沉重打擊了英帝國殖民者的囂張氣焰,讓對方不得不狼狽退出。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在滇西南抗日戰場上,處處可見阿佤山區游擊支隊、阿佤山特區自衛支隊、班洪自衛支隊等游擊支隊,最終配合正規軍,將日本侵略者驅趕了出去。

參考資料:

【《滇元紀略》《華陽國志》《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慕楓歌歌 的精彩文章:

一地區遊離中原王朝管轄上千年,此人收復後,奠定今中華版圖
章太炎用八個字羞辱皇帝,光緒處置他的方式,映射出大清一大積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