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陽明:秉承良知,一心向善

王陽明:秉承良知,一心向善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文 | 燕歸來

圖 / 來源網路,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上善若水,厚德載物

人心向善,從緣而行。生活,所得即是應得,以情暖情,彌久經香。

人可以為了生活而卑躬屈膝,但不可以因此失去尊嚴;心可以因為感情而投降,卻不能忘卻底線。

固守一顆真心,留存心中一方凈土。

1

知善去惡,致心中良知

王陽明說,本心無善無惡。

這個世界,非黑即白,沒有絕對的真相,亦沒有天衣無縫的假相。

善與惡是一種相對存在的一種理念,是建立在道德和良知之上的一種區分。

一把刀用在廚師手中,它就是烹飪的工具;被殺手拿在手中,就是殺人奪命的兇器。刀子本身沒有對和錯,決定它時好時壞的源頭,都來自於使用它的人。

而人們心中的善惡,本身也沒有絕對的定義。做人不是做判斷題,只有對與錯,看重的是情與理。

一男子因為賭博欠下高額的外債,周圍親戚朋友無一人伸出援手,他只好向父母索要,父母也拒絕了他的請求。

男子便大罵他的父母冷酷無情,絲毫不顧骨肉親情。

試問,他的父母和親友們有錯嗎?

時間識人,落難知心。

人生不可能一路風順,總有跌宕起伏的時候。在落難的時候,都希望有人幫扶一把。

但是,「落難」也要看是什麼樣的難,「幫忙」也要看是幫什麼樣的人。

諸人諸事,幫是情份,不幫是本份。

幫與不幫,都無對錯;就如同善良和道德,不能被當成要挾人的籌碼。

2

心懷惻隱之心,善惡一念間

《孟子》:惻隱之心,人皆有之。

傳說孔子在釣魚的時候,從不用大網將魚一網打盡,只是手拿一桿魚竿,悠然地佇立在池塘邊,耐心地等待魚兒上鉤,頗有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風範。

他在射鳥的時候,只射飛鳥,從來不射歸巢的鳥,因為歸巢的鳥往往是有孕育後代的鳥。

古人心中所謂的「仁」,實則就是常懷惻隱之心。對世界萬物,都懷著一顆充滿「愛」的真情實感,並將這種情感付諸行動。

世間萬物本是一體,你投以世界以溫柔,世界回以你陽光。你若報以不仁,也只會招來不義。

當今社會,」有識無仁「者並不少見。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清華大學生弒母案」,聞者心痛,觀者心驚。

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折射出學校和家庭對孩子情感教育的缺失。對待人情冷漠,生命不尊重的心理,讓他成為了一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頭,這樣的「高材生」又能有什麼用?

成人,即「成仁」。

王陽明心學中的致良知是核心,致良知的目的就是更好的規範善和惡的區別。

而致良知本身,就是致心中那一點憐憫與博愛之心。

3

常懷敬畏之心,善惡終有報

南懷瑾先生說:「只有兩種人可以無畏,一種是第一等智慧的人,一種是最笨的人,可以不要畏」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不僅是一種人生態度,也是一種行為準則。

古人云:「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

人生喪失敬畏之心,就形同將慾望的野獸放出道德的牢籠,任憑野性發展,委實可怕。

沒有敬畏之心的人,也就沒有了道德底線。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放任自我為所欲為,到最後無法無天,釀成惡果。

在當今錯綜複雜的社會環境下,要秉承一顆充滿善良的心,心中懷有良知與對天地,對人對事的敬畏,才能時刻自省,自成方圓。

踏踏實實做事,乾乾淨淨做人。秉承良知,一心向善,一心向上!

- END -

作者:燕歸來,一個熱愛國學、喜歡紮根於文化海洋的95後,筆耕不輟,衷於初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中國未來的生存法則!你再不懂就徹底晚了!
張國榮離世17載,《霸王別姬》重映:27年後,我終於讀懂3個人性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