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4歲的孩子就以他人的痛苦為樂?心理學家:人之本性

4歲的孩子就以他人的痛苦為樂?心理學家:人之本性

人的部分快樂來源於別人的痛苦,之所以大部分人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是人的本性使然。——蘇格拉底

關於人性的探討,心理學家曾做過諸多相關的實驗。

有一項行為實驗,實驗者給孩子一些硬幣,讓他們選擇付錢去看「搗蛋的玩偶」被打,或者是玩貼紙。大部分孩子都選擇了花錢去看玩偶挨打。孩子的選擇隱含了許多心理學家關於人之本性的發現與思考。

人格動力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決定我們心理或行為的根本因素,是人們內心中最為壓抑的性驅力與攻擊驅力。

我們一切的外顯行為,或者內在的心理想法,歸根結底都可以歸結於性驅力與攻擊驅力。

性驅力即生的本能,代表愛和建設的力量,包括所有與生命延續有關的本能能量,指向於生命的生長和增進。攻擊驅力即死的本能,代表恨和破壞的力量,死的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等一切毀滅性行為。

當死的本能將衝動指向內部的時候,會導致個人的自責、甚至自殺的情況;當衝動轉向外部時,人們會表現出對他人的攻擊、破壞、侵犯等行為。我們的行為總是受這些潛意識裡本能的支配。

弗洛伊德將人體看作一個複雜的能量系統,人格可以獲得的能量是一定的,為了平衡機體的能量,我們常常壓抑本能的慾望,但同時也需要尋求釋放。以他人的痛苦為樂,是另一種形式的能量釋放,能驅散我們壓抑的焦慮,從而達到一個平衡。

人格理論

榮格把人格分為意識和潛意識。其中,潛意識代表我們的內部世界,常常被隱藏起來,分為個體潛意識和集體潛意識。

個體潛意識是個體在生活中被壓抑或遺忘的記憶、衝動、慾望等經驗,這部分的內容隱藏得並不深,許多事情都可以回到意識層面。

集體潛意識是與生俱來的、是全人類所共有的一組儲存形象的記憶,集體潛意識中的經驗以原型的形式出現,人類有多少共同經驗,就有多少原型,陰影就是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型。

人格陰影是人性中的陰暗面、是許多惡的源頭,是精神中最隱蔽的部分之一。因為它的存在,人類易產生令人所不齒的衝動和念頭。它隨時潛伏在我們的心靈深處,伺機而動,因此我們需要時時壓制陰影的衝動。

我們有時會把自己人格里不被接受的部分投射到外部來獲得心理平衡,比如通過關注或揭露別人的不幸來平衡自身的傷痛。

不過陰影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是創造性、活力、自主性和深刻情感的源頭。它的存在對於完整的人格發展是十分必要的。

只有當自我與陰影相互協調和諧時,人才會感到自己充滿生命的活力。

攻擊性

攻擊是一方意在傷害其他任何生命體,同時受害者又趨於逃避這種傷害的行為。這種行為可以是身體上的,如毆打。也可以是言語上的,如謾罵、誹謗。

現代心理學家認為,攻擊對人類祖先而言具有適應價值,它可以使人類獲得食物、領土、配偶等資源。

生物學家研究也表明基因、神經遞質及激素水平會影響攻擊行為。毋庸置疑,攻擊性是一種人格特質。

研究者發現,在特質攻擊性、易怒性、衝動性等特質得分高的人群更易表現出攻擊性。此外,大五人格中的神經質與隨和性都與攻擊相關。

從理論上講,隨和性的反面是敵對性。而神經質的子維度中包含了敵意、衝動等於攻擊有關的特質。近期的研究也證實,兩者與特質攻擊性等人格變數呈顯著相關。

基因、演化與行為

從基因延續的角度來看,當他人發生災難性的事件,甚至威脅其生命時,自己血統延續的可能性就大大提高,這不禁讓自身產生一種幸運感。

千萬年來人類進化,總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在不斷演化有利於適應特定環境的生理特徵的過程中,我們也對應地產生了有利於基因存活和延續的心理特徵以及社會行為。

因為我們有學習和適應的能力,所以我們的特點總是在演化的過程中不斷篩選、豐富、保留。這種能延續基因的愉悅感也隨之保留了下來。

「以他人的痛苦為樂」現象,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人性的陰暗面,也並非如此可怕。

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逐漸形成了符合生存、發展的人格特點。為了更好的適應社會,我們戴上了自己的人格面具,掩飾和壓抑自己的衝動與陰影,但機體的需要也不得讓我們釋放一些「邪惡」,以此達到能量的平衡。

雖然研究發現了人性不少的陰暗面,但陰暗並不是人性的全部,邪惡與愛,都是為了成就一個「完整的我」。

我們應該尋求積極的力量,運用我們學習和適應的能力,學會愛與寬容,讓這個世界更加美好。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ung"s Personality Theor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聯想主義:女生喜歡在春天談戀愛的原因在於,把美好的事物相聯繫
心理學:常說這5句話的人,表面上是為你好,其實是在操縱控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