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春夏養陽方法非常重要,做錯了會給身體找麻煩,幾個方法不妨試試

春夏養陽方法非常重要,做錯了會給身體找麻煩,幾個方法不妨試試

不知不覺春天已過大半,還有一個月就到立夏了,這個春夏之交時節的前後都是養陽的好時節。

很多人都知道「春夏養陽」,但不知道中醫的「養」也分很多方式,而用錯了方式反而會給身體找麻煩。

春天養陽不是溫補

中醫里春夏養陽是個宏觀的說法,只有了解中醫之後才知道即使是春夏養陽,也有因春夏季節不同、體質不同而養的方法不同。

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要春夏養陽

《內經·靈樞》:「人到四十,陽氣不足。損與日至。」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會逐漸虧耗。

人的生長壯老死,都是陽氣調控為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運化吸收食物化生,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是中醫養生康復的一條重要原則。

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陽氣弱則百病生,從生病的角度和身體生長的角度我們都需要養陽。

《黃帝內經》「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中醫認為人生活在自然界,與天地萬物的生長壯老已,息息相關,即天人相應,人應順應四季陰陽的變化規律來養生。

一年四季,寒來暑往,自然界陰陽二氣在不斷運動變化之中,表現為春溫夏熱秋涼冬寒,人體的陰陽也隨之變化。

春夏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是陽氣漸盛。冬至開始,天地陽氣萌動,春分之時陰陽兩者運動偏於平衡,但冬天積攢的陰氣還是比較多的,所以還是比較冷。

陳志歲《載敬堂集》載:「夏盡秋分日,春生冬至時。」

一直到清明時分,陰陽二氣的量趨於平衡,這時候溫度也是10-20度,正好是最冷與最熱溫度的中間點。

之後陽氣漸多,天氣沒有那麼冷,倒春寒逐漸消失,風越來越暖和,不用再捂春了。當然現在的溫度是自然的中間點,對於人體還是偏涼,也不能不注意保暖哦。

之後陽氣會越來越多,直到夏至達到最高點。而整個春天的陽氣是逐漸生髮,逐漸變多的過程,這個時候陽氣本身的運動就是發生、發展,最好的養陽是幫助陽氣升發,而不是吃溫補的食物,補充陽氣。

在自然界陽氣生髮是地氣和太陽的反應,冬至之後陽光變多變暖大家都知道,而冬至時泉水就開始暖和了,這是地氣的反應。

人體也是這樣,人體初生的陽氣是腎所藏元陽化生,這個元陽就像地氣一樣,在自然界的下面(身體裡面)提供能量,可能你沒有感覺但你不能忽略它的存在,它潛移默化對你的影響。

人體的陽氣在冬至時開始活躍、加速升發,以身體腎所藏元陽為根本,在整個春天依靠肝木疏泄功能,調理全身的氣血規律有序的運動,逐漸變多。

一樣的春天不一樣的養陽

初春時節自然和身體的陽氣初生而未盛,天氣也比較冷,要注意保暖防寒,顧護陽氣,根據天氣逐漸減少穿著厚重衣物。這是所有人適合的養陽的方法,而別的方法落實到個人時因不同的體質又有區別。

這些人養陰即是養陽

看過我們以前文章的人都知道,人體「冬不藏精,春必溫病」,冬天不好好閉藏精氣而是熬夜、大汗、房勞等傷了腎精,春天元陽升發陽氣的時候,陽氣越來越活躍,腎精太少不能涵養、制約腎陽,陽氣就會亂跑誘發溫病。

溫病是比較嚴重的情況,一般人比較多見的是容易感冒發燒,容易上火,頭疼,口腔潰瘍,容易咽喉、牙齦腫痛出血,總是煩躁,容易生氣,失眠多夢,便秘等。

除了伴隨上火的癥狀還有陰虛的癥狀:手腳心熱、身體潮水一樣發熱、頭髮枯黃、眼睛乾澀、面色黃、容易感覺勞累,心慌氣短、月經量少、盜汗等等

這時候雖然是上火但都是身體的虛火,上火的原因是身體的陽氣亂動,如果你用大黃、黃連這些寒涼清熱的葯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傷害身體的陽氣,身體一整年的氣血都會比較虧,有些陽虛的體質還會加重。

如果春天你出現了這種問題,需要滋陰清熱,養身體的陰精,陰精足能夠制約陽氣,相火不妄動就不會上火了,而且陰精足,陽氣生化有源,一年的陽氣也會很充足,對於這樣身體的人這時候養陰即是養陽

這些人疏肝即是養陽

上面說了春天更多的還是陽氣的生髮,除了保證陽氣的發生,也要保證陽氣的升發。

春天陽氣升發,陽氣由內向外運動逐漸變多而且有力,陽氣從身體的深處升發的過程就會把身體深處、藏了一個秋冬的寒、濕濁、熱等垃圾趕出來,也就是大家常說的發陳。

發陳的過程中很多人還是會上火,但這時候雖然容易有上面上火、失眠等癥狀,但虛症比較少,反而是全身濕疹、痘痘、後背長疙瘩等身體往外排毒的現象比較多。

這時候身體的火是身體垃圾堵在體內,陽氣往外走過程在把它們往外推,推得過程陽氣的運動就受阻礙,被關在體內郁而化火,而濕疹、痘痘、過敏等都是身體的垃圾被趕到皮膚,陽氣力度又不夠趕不走的狀態。

對於這類身體,吃溫補養陽的品反而會助漲體內的鬱火,上火會更嚴重,痘痘、濕疹、過敏等會更多

最好的辦法是疏肝,通過增強肝梳理氣血的能力,幫助陽氣運動,幫助身體陽氣發陳把垃圾趕走,身體的鬱火、垃圾就沒了,陽氣的運動通暢會自然而然的自己變多,自己變強。

這種疏肝養陽的方法也是適合所有人的,也是春天養陽最好的方法,對第一類需要養陰的體質也有很好的幫助,具體生活方式可以參考下面這一段。

春季要動起來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春季萬物復甦,生機勃勃,自然萬物陽氣升發,因此人體陽氣也需順應自然,向上向外疏發。

應該晚睡覺,早起床,起床後到寬廣的庭院中散步,或者是融入大自然中,去踏青登山賞花,要散開束髮,盡量寬鬆衣帶,不讓身體受到束縛,盡量少殺生。

春天養陽小方法

春天肝氣鬱結,各種上火、胸悶、頭疼頭暈、容易上火、長痘痘、口腔潰瘍等癥狀總是不可避免,而如果想調理身體,養好春天的陽氣推薦使用溫膽湯。

足浴養肝:疏肝理氣,清痰濕

我們常說「肝膽相照」,在中醫里,肝膽是互為表裡的臟腑。而且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都是下肢為主的經脈 ,通過泡腳,我們可以肝膽同養。

大名鼎鼎的溫膽湯足浴粉,跟春天特別配。羅大倫老師也建議痰濕重的人多用溫膽湯泡腳。有許多長痘痘、大姨媽不調的人用過後,也反饋有明顯改善。

另外,溫膽湯對於春天肝膽經不通引起的頭暈頭痛、心煩、睡眠不好、胸悶、口苦、噁心嘔吐也有很好的效果。不僅改善上熱下寒,還能化痰濕,提振陽氣。

早在唐代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就有了溫膽湯的記載,可謂是調暢氣機、祛濕化痰的千年古方。原方由半夏、竹茹、枳實、陳皮、生薑、甘草組成,是調和肝膽、脾胃的常用方子,可以通降胃氣,疏肝解郁,溫陽行氣,祛濕化痰,調暢全身氣機。

原本這個用來喝的方劑,後來被醫家調整成足浴包。對於脾虛有濕的人來說,脾胃的吸收能力還不如腳底的經絡吸收的好,吃東西不如泡腳,讓腳底的經絡,把古方中的有效成分吃下去。沒有了吃湯藥的那種痛苦,還成為睡前最放鬆的一種享受。

①泡腳周期

一開始最好連續泡10-14天;後續可每周泡2-4次,或每個月在感覺癥狀明顯的時候連續泡7-14天。

②泡腳方法

首選:煮上10分鐘,然後放到40℃,讓有效成分釋放更多。懶人:直接丟進熱水裡多泡泡也是可以的。節省的人:一包兩泡,第一天熱水泡,泡完撈出來放冰箱里,第二天再用煮的,讓兩天都有足量的有效成分釋放,雨露均沾每一天。稍有體寒:痰濕質有些是寒濕(比別人怕冷,吃涼拉肚子),在泡腳的時候,加幾片姜一起煮。濕熱質直接煮泡就好。月經期:經期量少的可以繼續泡,量多的就暫停一下,避免血崩。

春天養陽最好的方式是增加運動

多出門看看樹木花草,晒晒春天的太陽但有時候總是懶得出門,或者沒時間只能在家裡坐坐簡單的運動和疏通經絡的方法。

很多人都知道梳理身體氣血,可以拍打肝膽經和做乳房操,現在再推薦給大家一些能幫助身體昇陽的穴位,配伍使用效果更好。

百會

如果你總是頭沉頭重、頭痛、眩暈、精神不振、多夢易醒等癥狀。說明陽氣虧虛不能上充頭部,可以按揉拍打百會能產生陽氣、醒頭目,不過推薦在上午。

百會穴位於頭頂正中,為督脈要穴,督脈統領一身之陽,刺激此穴,能刺激身體陽氣升發、上行,還可以提高記憶力哦。

方法:用右手的指腹順時針方向揉百會穴。每次10分鐘,一日2次。空閑時也可用一隻手輕拍百會穴100下。

中府

中府是中氣聚集的地方,按摩中府穴可以使淤積之氣疏結,升降通暢,長期鬱悶不樂,心情煩躁,時時感到胸悶氣短的人,按摩此穴立竿見影

兩手叉腰,鎖骨外側端下緣的三角窩中心是雲門穴,由此窩正中垂直往下推一條肋骨(平第一肋間隙)處即是本穴。

方法:拍打或揉按即可,揉按以有微熱感和酸痛感為佳。每側每次刺激5分鐘。

至陽

人體背為陽,內為陰。刺激背部至陽穴可以振奮陽氣,疏通經絡的功效。

至陽穴位於背部中央,當後正中線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或肩胛骨下緣連線中點,推薦每日晒背的方法刺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足少陽 的精彩文章:

今年為什麼是鼠年?為培養孩子的自主探究精神,可嘗試這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