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為什麼把睡覺稱為「夢周公」,有什麼文化典故?

為什麼把睡覺稱為「夢周公」,有什麼文化典故?

有些人說話特別有意思,去睡覺不直接說睡覺,而是說「要去跟周公約會」。這跟周公約會到底有什麼說法?為何去睡覺時都說去見周公?

「夢周公」這個典故出自於《論語·述而》。

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意思是「我衰老得多麼厲害啊!我好長時間沒有再夢見周公了!」

孔子在這裡所說的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周成王的叔父,因食采邑於周(今陝西寶雞東北),故被稱之為周公。周武王死後,成王姬誦繼位。

當時成王還很年幼,根本不懂治國之事。在周朝初建、百廢待興之時,周公旦代成王執政,處理國家大事,營建東都雒邑,討平三監及東夷之亂,制禮作樂,為周朝的建立與鞏固,立下了卓絕的功勛。

在政治穩定、管理國家的體制基本完備後,周公於攝政第十年還政於成王。周公旦是古代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孔子最敬服的古代聖人之一。

孔子對西周的政治制度非常尊崇,因此孔子以「夢周公」來表達對西周社會的嚮往以及對周公的敬仰之情。後來,人們就用這個典故來表示緬懷先賢。

如唐代元稹的《聞韶賦》:「夢周公而不見,想聖德而思齊。」

宋代蘇軾的《周公廟》:「吾今那復夢周公,尚春秋來過故宮。」

再後來,周公成了「夢」的代名詞,睡覺被稱作「見周公」了。

《笑林廣記》里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師晝寢,而不容學生磕睡。學生詰之,師謬言曰:「我乃夢周公也。」明晝,其徒亦效之,師以戒方擊醒曰:「汝何得如此?」徒曰:「亦往見周公耳。」師曰:「周公何語?」答曰:「周公說,昨日並不曾見尊師。」

大意是:一個老師白天經常在課堂上打瞌睡,但卻不允許學生打瞌睡。學生們也是敢怒敢言,就反問老師怎麼您就可以?那老師竟然大言不慚地敷衍說自己是去見周公了,典型的自身不正,說人不聽。

果不其然,等到第二天的課堂上,學生們也有樣學樣。但作為老師肯定不能放任學生們在課堂上隨意地睡大覺。因此該老師就拿起戒尺把學生給打醒了,並責問他,你怎麼能如此?

學生也不慫,張口就答我也是去見周公了。老師心知他是撒謊,就進一步逼問:周公說了啥?學生回答說:周公他說昨天並沒有見過老師您。

有這樣的老師也真是讓人哭笑不得,這個鍋周公老人家才不願意背。

睡覺「見周公」不是說在夢裡真的能見周公,這老師想藉此來忽悠學生,沒想到學生並不笨。

這個故事就很好地說明了把「睡覺」說成「見周公」的說法,只是後人帶有開玩笑性質的措辭。

◎本文轉載自「學國學網」公眾號。

往期文章

貼吧:道教第一洞天吧

微信號:JYSyangtaigong

新浪微博:@濟源市陽台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濟源市陽台宮 的精彩文章:

道教詩詞 玉女搖仙佩
為什麼說「得饒人處且饒人」?它背後有個道家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