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中國人三十而立的目標,越來越難實現了,缺錢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

中國人三十而立的目標,越來越難實現了,缺錢正在摧毀中國下一代

第一批90後已經30歲了,孔子說三十而立,似乎30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一旦到達,現實的壓力接踵而來。

結婚、生娃、買車、買房,這些以前感覺遙遙無期的問題,隨著30歲的到來一瞬間壓到了自己的身上。

以前每次生日都在歡聲笑語中度過,而大多數人30歲的生日是愁容滿面的,雖然30歲正值青壯年,距離衰老還有很長的距離,但是眾多90後還是會時不時地自嘲:哎~老了呀……

中國人30歲的焦慮:缺錢

1986年,心理學家丹尼爾·萊文森提出了中年危機的概念,心理學上的中年指的是「40~60歲」的階段。萊文森也認為,40~45歲這個階段是人的「中年轉變」期。

但是,在大多數中國人眼中,似乎30歲才是青年與中年的界線。

如果你去問一個沒怎麼讀過書的老人,他雖然不知道《論語》,不知道孔子,但大概率會知道「三十而立」。

對於美國人來說,40歲才是真正的敏感年齡。而在中國文化中,30歲,你就應該為自己的人生著急了。

看著父母日漸蒼白的頭髮,看著居高不下的房價,看著朋友圈曬娃的曬娃,結婚的結婚。30歲的人們逐漸感覺到呼吸越來越困難,缺錢正在摧毀著他們。

30歲要面對的第一關就是父母的催婚。在中國人的眼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有人說這個「後」不是娶妻生子,而是盡到後代的責任。但是有什麼關係呢?父母為了你的婚姻急得跳腳,還會有心思和你討論文學嗎?

很多父母對於子女婚姻的態度甚至到了極端的地步。

一位女性的妹妹因病去世,而她的母親竟然想讓她嫁給妹妹的未婚夫。這樣的事情並不少年。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未婚夫意外離世,而未婚夫的媽媽找她談話,希望她能嫁給自己未婚夫的親哥哥!

今年過年帶著女朋友一起回家,我們兩人雖然在一起四年,但是一直沒有結婚,我們都覺得這種狀態可以繼續維持,等過幾年穩定了再考慮婚姻,畢竟兩個人剛剛大學畢業。

我的母親雖然沒有逼我,但是言語間已經表達了希望我們儘快結婚生子的渴望,而且她說了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你成家之後,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為什麼我們的婚姻成了父母的任務?這個任務是誰給他們的?

歷史學家張宏傑在他的《中國國民性的演變歷程》中寫道:血緣紐帶、祖先崇拜和專制精神是人類早期社會共同的特徵,從歐洲到亞洲都是如此。

不過,歐洲在氏族制度解體時,就已經打破了祖先崇拜觀念,轉求於與人類建立了契約的上帝這個新的精神支柱。而中國卻一直沒有突破血緣社會的瓶頸。

因此,傳統中國社會與如今南部非洲或者大洋洲的一些落後部落有許多相似之處。

給我們父母布置任務的不是別人,正是我們的「祖先」,我們的文化。

雖然目前中國社會重男輕女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國家庭對於「不婚」、「丁克」的容忍度依然非常低。

孫隆基在《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中說到過:在生育文化和宗族文化的背景下,獨身一人是殘缺的,沒有成家的大齡剩男剩女,與瘋子一樣都是邊緣人物,會被整個家族排斥。

也許有人認為這個觀點有些極端,不過如果我們回到農村老家,老一輩的人聊八卦時,繞不過去的就是XX家的閨女/兒子到現在還沒有結婚,緊接著大家臉上就會露出嫌棄的表情。

這也就印證了,我們這個社會,在某種程度上真的是排斥剩男剩女的。而一旦我們受到排斥,我們的父母自然也不好過,所以我們的婚姻,成為了父母的「任務」。

30歲要面臨的第二個難關就是居高不下的房價了。

現在的房子已經不僅僅是生活的地方了,它更是一個人階層的象徵,而你的戶籍、孩子的學校都要涉及到房子。買了房,人生中的問題也就解決了一大半。

而面對高昂的房價,我們似乎只能靠「販賣青春」來解決問題。

當我們大學畢業後,我們面臨的主要難題不是工作的磨練,而是房產的折磨。

據統計,中國年輕人的平均購房年齡只有27歲,比美國和日本要年輕很多。而之後的30年,大部分年輕人都要活在房貸的壓力之下。

之所以大家急著買房,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我們的觀點中,有房子才算是有家。

而且面對前些年瘋漲的房價,很多家庭認為「早買會更便宜」。各方原因之下,中國的年輕一代成了房奴,而父母也要花光半生的積蓄來幫助孩子。

在中國,買房是一家人的大事,絕大部分90後都是在家人的資助下購買的房產,甚至有的連按揭都需要家裡來資助。

房子,已經成了30歲人生的一個坎,更成了世俗中判斷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

人生,可以很自由

如果你35歲還沒有結婚,40歲還沒有買房,你覺得「丟臉」嗎?

婚姻、事業已經成了一個人的「硬性指標」。一個心地善良沒有成就的人會遭人嫌棄,而一個盛氣凌人事業有成的人會受人追捧。

我們的社會很講究「面子」,「生死事小,失節事大」的事情在今天也時有發生。

90後處於一個不幸的時代,也處於一個幸運的時代。

不幸的是90後的壓力可以說幾代人以來最大的了,不僅要面對高昂的房價和物價,還要獨自負擔贍養雙方老人的責任。

幸運的是90後這代人擁有更多的自由,我們大部分人的婚姻是自由的,擇業也是自由的,而我們的人生也可以是自由的。

關於什麼是自由,康德哲學有過精彩的論述:

如果你工作是為了賺錢,那你就是不自由的,因為你是被錢收買。如果你有很多錢,但是你看不得別人受苦,你是個大慈善家,那你也不是自由的,因為你被自己的同理心牽制。如果你什麼都不缺,只是渴望愛情,一旦陷入愛情中就無法自拔,那麼你也不是自由的,因為你被自己的感情困住。

所謂自由,就是無條件的,我做這件事並不是因為它會給我帶來什麼,而是我覺得就該這麼做!

康德認為,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哲學家的標準一般都很高,普通人聽了後會望而卻步,而心理學家對於自由有更「接地氣」的見解。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認為:最直接驅使我們的,是別人的認可。

如果你時刻活在別人的評價中,你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那你就是不自由的。

所謂自由的人生,就是活出自己的價值,不在意別人的目光。

馬雲35歲才建立了阿里巴巴。

摩根佛里曼到52歲才迎來他演藝事業的大爆發。

Richard Branson 34歲才創辦維珍航空。

這個社會,是屬於自由人的社會。

如果你年少有為,25歲就身價過百萬,那你當然值得被人稱讚與崇拜。如果你只是一個普通人,35歲還沒有結婚,40歲還在租房,一直過著缺錢的生活,你也沒有必要覺得丟臉。

我們不應該被「三十而立「的觀點限制我們的人生,更不應該為了別人的認可而自我毀滅。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60歲左右的老人有多少存款算正常?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心理學: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真正的強者都是不道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