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王陽明:人須在事上磨練,熬得住方成大器

王陽明:人須在事上磨練,熬得住方成大器

一份有良知的心學微刊

文 | 燕歸來

圖 / 來源網路,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01

人生有三大悲劇,少年得志,中年失業,臨老入花叢。

古時,金溪有位村民叫做方仲永,方仲永天賦英才,五歲落筆成詩,旁人指題能作書,周圍村民皆以為奇,常有人花重金來求一書。

仲永的父親認為有利可圖,便將仲永留在家中為人寫書題字。

時隔數年後,後有人再問仲永,村人曰,「泯然眾人也」。

有人少年懷才,不得始終;亦有人,平寂半生,大器晚成。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年輕時是個手藝好的木匠,27歲時開始拜師學畫,這一畫就到了50多歲,在家鄉還小有名氣。

因為名氣不大,收入微薄,只能勉強度日。

有幸遇到伯樂陳師曾,他們互相欣賞,共同去海外開畫展並出售展品。得到外國人的賞識,從此名揚海外,那時齊白石已經60多歲了。

後齊老先生痛失友人,閉門謝客長達10年,在此期間,齊白石潛心研究,完全摒棄了原來的畫風,摸索出更適合自己新畫風,達到了一個「一花一葉掃凡胎,墨海靈光五色開」的自由境地。

50歲才露鋒芒,60歲才覓知音,古稀之年才成大家。

《周易》中有一句話:「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真正大智慧的人,不會到處顯擺自己的才能,反而隱忍蟄伏,等待時機。

過於招搖、鋒芒畢露的人,反而難以得到善終。

能成大家的人,從來不畏時間消磨。如古木沉香,瓊漿玉露,日久越真。

02

南方的一種竹子,在前3年的生長期緩慢,只長33厘米,但到了第四年開始,就以每天30多厘米的節奏迅速生長,用了6周的時間長到了15米。

這儼然詮釋了什麼叫「大器晚成」。

飽經風霜,無聲無息紮根三年,蟄伏地下,為得就是在第四年,破土而出,節節攀登。

漢代陳琳《武軍賦》中說,「鎧則東胡闕鞏,百鍊精剛。」

大器晚成不是讓光陰蹉跎,時間消磨;而是在時間中錘鍊、積澱。

欲成大事,不能急功近利,而需要厚積薄發,這就需要強大的耐性,尤其是身處逆境時,耐住等待,才能苦盡甘來。

正如王陽明先生說,「人須在事上磨練,熬得住方成大器。」

而縱觀古今中外的成大事者,他們之所以能夠獲取偉大的成功,無一沒有經歷一個堅持不懈與耐心等待的過程。

03

張孝祥說過:立志欲堅不欲銳,成功在久不在速。

《韓非子·喻老》中記載:楚莊王少年即位,面臨朝政混亂,為了穩住事態,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實則暗地裡在等待時機。他為楚國發展,在位22年,兢兢業業,納良才無數驍將無數,在楚莊王的領導下,國家日漸強盛,先後滅庸、伐宋、攻陳、圍鄭,陳兵於周郊,問鼎周王朝。

楚莊王在忍耐期間,曾遭人質疑。面對旁人非議,他說,「雖無飛,飛必衝天;雖無鳴,鳴必驚人。」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世上能成大勢者,都要學會忍耐。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韓信受胯下之辱,面對非議置喙聲,不動聲色,忍辱負重。

千錘百鍊,受過白眼冷目,嘗過辛酸艱苦,熬至出頭之日,才能笑傲群雄,寵辱不驚。

- END -

作者:燕歸來,一個熱愛國學、喜歡紮根於文化海洋的95後,筆耕不輟,衷於初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人生最好的狀態: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憂
張國榮離世17載,《霸王別姬》重映:27年後,我終於讀懂3個人性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