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益氣祛風,健脾除濕有速效

《金匱要略》:張仲景的一方,益氣祛風,健脾除濕有速效

防己黃芪湯,出自《金匱要略》,其為祛濕劑,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的功效,主治表虛不固的風水或風濕證。故臨床上多用本方治療浮腫,多汗症,關節炎,慢性腎炎,肥胖症,皮膚病等。其原方劑組成為防己一兩,甘草半兩,白朮七錢半,黃芪(去蘆)一兩一分。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薑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服後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以下如冰,後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一下,溫令微汗差。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說:「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脈浮,是風邪侵襲;身重,是濕氣所困,是風濕侵犯肌表;汗出,為表虛衛氣不固;惡風,就是所受風邪,表虛而風行內外的緣故。若脈浮,不汗出,惡風為實邪,脈浮,汗出而惡風則為虛邪。風濕在表,按理說應以汗法祛除風濕,但表虛原就有汗,故只能用防己來除里外的濕氣。故尤怡說:「風濕在表,法當從汗而解,乃汗不得發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虛,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黃,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驅之肌膚之里。服後如蟲行皮中及腰下如冰,皆溫下行之徵也」。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說:「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腹痛加芍藥」。同樣的道理,風水為病,表虛而內有水濕又外感風邪,表現為身重,水腫,汗出,故用防己黃芪湯來固表而散風消水。在臨床上治療風水要與越婢湯加以鑒別,《金匱要略》說:「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越婢湯的條文中有「續自汗出」的說明,也就是本來無汗,而後漸漸汗出,並不惡風寒,證明其肌表不虛,故用越婢湯發汗而去浮腫。它們之間就是表虛和表不虛的區別。

本方所治療的風水或風濕,究其病因病機乃表虛衛氣不固,風濕之邪乘虛侵襲於肌表,水濕郁於肌腠所致。風性開泄,表虛不固,營陰外泄則汗出,衛外不密,風行內外故惡風;濕性重濁,水濕郁於肌腠,則身體重著,或微有浮腫;內濕郁於肌肉、筋骨,則肢節疼痛。脈浮為風邪在表之象。風濕在表,當從汗解,表氣不足,則又不可解表除濕,只宜益氣固表與祛風行水並施。總觀整個方劑,散風的力量並不大,如何祛除風邪呢?趙良解釋說:「此證風濕皆從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脈浮汗出……蓋汗多,知其風已不留,以表虛而風出入呼其間,因之惡風爾。惟實其衛。正氣壯則風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

此方中以防己、黃芪共為君葯,防己大辛苦寒,通行十二經,開竅瀉濕,是治風腫、水腫的主葯,黃芪益氣固表,兼可利水,兩者相合,祛風除濕而不傷正,益氣固表而不戀邪,使風濕俱去,表虛得固。臣以白朮補氣健脾祛濕,既助防己祛濕行水之功,又增黃芪益氣固表之力。佐入姜、棗調和營衛。防己性險而捷,故用甘草甘平以緩急,又能補土製水,兼可調和諸葯為佐。諸葯相伍,祛風與除濕健脾並用,扶正與祛邪兼顧,使風濕俱去,諸症自除。若兼喘者,加麻黃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藥以柔肝理脾;逆氣上沖者,加桂枝以平沖降逆;水濕偏盛,腰膝腫甚者,加茯苓、澤瀉以利水退腫。

本方是治療風濕、風水屬表虛證的常用方。具有益氣祛風,健脾利水的功效。臨床應用以汗出惡風,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為辨證要點。現代醫學常用於慢性腎炎水腫、心臟病水腫、營養不良性水腫、妊娠水腫等。因人體水液的運行,依靠肺氣得通調,脾氣的轉輸,腎氣的開合,從而使三焦發揮決瀆的作用,從而使膀胱氣化暢行,小便通利,反之,若肺脾腎功能失調,三焦決瀆無權,膀胱氣化不利,就可發生水腫,防己黃芪湯補肺固表,健脾滲濕行水,故臨床通過加減即可消除各類型的水腫。本方也可用於慢性風濕性關節炎等屬氣虛濕重的疾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除濕 的精彩文章:

多項全能!新風除濕機的正確打開方式,你最喜歡哪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