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心理學:你之所以感到不夠快樂,其實是因為你還不夠自私

心理學:你之所以感到不夠快樂,其實是因為你還不夠自私

人為什麼要追求快樂?

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論將人的本能分為三個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其中本我代表人生而具有的本能,他奉行快樂原則,要求立刻滿足自己的需求。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告訴我們,生理需要的滿足,僅僅是最基本的追求。

所以人類的本性不僅僅存在生理需求,還存在情感需求,情感需求即快樂以及痛苦的情緒表達。

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而滿足快樂的因素多種多樣。在現實生活中,能夠滿足我們,使我們快樂的因素往往是對自己有利的。如弗洛伊德所說,本我奉行快樂原則,要求立刻滿足自己的需求,而不顧現實因素。

從這樣的描述來看,本我,即人的本能無疑是自私的。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往往將自私的人貼上負面的標籤,說一個人是自私的人,我們往往聯想到利己主義、冷漠、猜疑、吝嗇、貪婪、孤僻等負面形容。原因就是,在我們的本能中,有後天形成的超我存在。

超我奉行道德原則,隨著我們對社會道德的了解熟悉而產生,他的任務是抑制本能,使我們的一切行為符合社會道德的標準。

當這樣一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在我們本能中,存在兩種大相徑庭的思想,本我和超我。

那麼是否自私真的是不可取的,而只有無私才是高尚的呢?

高尚的無私

無私,是一種崇高的精神。無私者遵從最高的社會道德,對他人奉獻所有。

你是否有過以下的經歷:

你正準備和家人一起按計划去享受美好的假期,突然老闆一個電話,希望你回去義務加班,為公司無私奉獻。你告訴自己,好員工應該以公司利益為重,為工作無私奉獻,於是放棄自己的假期計劃。

朋友為人大大咧咧不拘小節,可能是某次聚餐的點菜,可能是某次借了錢忘還,可能是某次不經你同意動用了你的東西,細節上常有和你相抵觸或者冒犯你的地方。但總的來說他是個不錯的朋友,於是你告訴自己,朋友之間,要無私相待,將這些行為默認了下來。

父母一邊說著為你好,一邊為你決定了高考志願、大學畢業後的工作、相親對象甚至你子女的名字。可能你也曾有過某種沒那麼完美,也許有其他更令你開心的選擇,但你選擇了對父母的無私。

當你做了這些事情,成為了一個無私的人之後,你就獲得了快樂嗎?

你在一件件無私的事情中,壓抑了自己的性情,磨滅了自己的快樂,扭曲著自己的選擇,消耗著自己的人生。

無私,最終無的不僅是私情,還有你自己的私人空間,還有獨屬於你自己的人格。

高尚的自私

尼采曾經說過:最高尚的人恰恰是最自私的人。

美國心理學博士大衛·西伯里提出「高尚的自私」這一概念,認為現代人最大的苦惱在於過度迎合,討好別人,以至於逐漸喪失了自我。

於個人而言,「自私」是尊重自我內心,追求自我價值的體現,是避免個人的小船在「無私」的海洋里傾覆的避風港。

適度的「自私」使一個人能夠發掘獨屬於自己的才能,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而不是在一件件「無私」的事中成為生產線上的標準產品。

於社會而言,「自私」的人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使社會避免趨同性,從而獲得更多方向的發展空間。

西博里博士提倡「高尚的自私」,正是對當下陷入「無私」社會中的人們的重新找尋自我之路。

讓我們能夠關注自我,回歸自我。

適度自私,尊重人性

弗洛伊德講,自我是平衡本我和超我的屬性,也是唯一存在於意識和潛意識中的本能屬性。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善用自我,來調節超我和本我,而不是被它們所控制。

只考慮自己,而忽視別人的感受,一昧的索取不知回報,放縱本我的人得到的只是暫時的虛無的快樂,這樣的人終將會被人所排斥、厭惡。

但忽視自己,一昧迎合他人,無私而忘己,最終只會失去自我,成為超我控制的傀儡。

任何一種極端的道路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只有讓自己學會適度的「自私」,在不侵害別人利益的前提下,多為自己考慮,追求自己性格的發展,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所以當你發覺自己事事做的正確卻不快樂,不妨問問自己,我是不是不夠「自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親戚暗中塞錢給你,卻不讓你告訴父母,一般有3種企圖
4歲的孩子就以他人的痛苦為樂?心理學家:人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