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我研究了10366部恐怖片,總結了一份最嚇人的觀影攻略

我研究了10366部恐怖片,總結了一份最嚇人的觀影攻略

恐懼,是人的一種初級情緒。

湯姆金斯指出,無需預先的學習,嬰兒就會對巨大的聲響表現出恐懼,或者表現出呼吸急促。

他們似乎對特定的刺激具有預置的普遍情緒反應,從而更好的適應環境。

我們的害怕與恐懼是與生俱來的,按常理,人對自己所恐懼的東西應該遠離,但是為何有如此多人愛看恐怖片?

從本能來看

弗洛伊德將人的本能分為生的本能與死的本能,其中,死的本能影響每個人身上所產生的攻擊的能量。

當這種敵意的,破壞性的能量增長到某種水平後,便會破壞身體的能量平衡。要回到平衡,就必須通過暴力或毀壞性的行為將其傾瀉出來。

人們觀看恐怖電影,是對這種能量的替代性宣洩,通過視覺轉換暴力行為,從而減少這種攻擊的驅力。

從機體的化學反應來看

恐怖片為生理與心理帶來巨大的衝擊。

感官受到強烈刺激後,大腦中與恐懼情緒有關的結構杏仁核開始發揮作用,它通過下丘腦激活交感神經系統,然後告訴我們的腎上腺分泌腎上腺素。腎上腺素進入血液後,你會出現心跳加快、身體不自覺地顫抖、深呼吸等反應。

觀影過後,人腦中會釋放一種快樂激素——多巴納。

你的大腦會記住這種愉快的感覺,之前的恐懼好像一掃而空,留下的只有緊張的快樂。

打開某搜索引擎輸入「恐怖片」,相關分類下的影片數量達到10336部。

其中,2019年全球上映的恐怖片數量為318部,密集度達到幾乎每天都有一部新的電影上映的程度。

縱觀整個作品分類區,有幾部高分作品想要與大家分享。

1.物種類:《異形》、《哥斯拉》、《狂蟒之災》

此類型恐怖片的生物,大多超越了原本形態,比如超級大的蟒蛇,巨型哥斯拉。當然,最令人頭皮發麻的一類是與異性相似的生物。

無論看過多少其他變異的動物,都無法超越異形給我帶來的傷害。

扭曲的身體,鋒利的牙齒,身上還有許多令人噁心的粘液,可偏偏這種外星生物擁有超強的寄生能力,甚至成年後的長相,與人類有些許相似。

《異形》整個系列,都透露一種繁殖的思想。

異形攻擊人類是出於一種繁殖的本能,而人類是因為好奇和野心斷送了性命。《異形》中最大的恐懼來自於,異形一旦想寄生,你幾乎逃不過。它想消滅你,你更無法逃過。

好像除了毀滅,別無他法,整個人類的基因都無法延續。

但這種極度害怕的想法,有時也會產生不一樣的效果。

根據格林伯格的恐懼管理理論,人想到死亡總會感到恐懼,為了緩解這種恐懼,人類反而產生了向生的力量,追求更高的成就。

2. 「人」 :代表作品《漢尼拔》、《電鋸驚魂》、《閃靈》

這類作品都與「人」有關,這類人一般是失去健康獨立的人格。

《閃靈》的男主人公傑克是一名失意的作家,為了尋找新靈感,他帶著一家人入職了冬天為酒店看門的工作。看似平靜的生活卻危機四伏。

男主潛意識裡認為自己很聰明,因此認為自己通過寫小說賺一筆大錢是件容易的事。但現實就是如此殘酷,他人到中年依舊一事無成,這讓他變得敏感和神經質。

曾經因為酗酒後情緒失控,將兒子的肩膀弄脫臼,這也為他的毀滅埋下了伏筆。

社會和家庭的壓力逐漸壓垮了他,加上身處大雪這幽閉的環境之中,傑克根本無處可逃,這一切都迫使他從高度焦慮的狀態發展為精神分裂。他開始在現實人格與幻想人格中遊離,之後完全陷入幻想人格中,最終導致在夢中殺死妻兒的舉動。

《閃靈》里,傑克拿著斧子瘋狂砍門的情景,堪稱恐怖電影史上最經典的畫面,那是一個失去感情,只想要殺戮的瘋子。

或許,在最初傑克還沒有產生幻覺時,家庭能給他一些溫暖,或是擁有一位親密的朋友,那他也不會走向毀滅。

3.中國道士類:代表作品《殭屍先生》、《新殭屍先生》、《一眉道長》

以英叔為代表的殭屍系列電影是許多人童年的回憶。該類型影片以打鬥與靈幻為主,融合了幽默的元素。與當今的恐怖片相比,此類型的影片確實不算恐怖,但是也不乏令人「毛骨悚然」的片段。

《新殭屍先生》中,蔗姑與念英路過百鬼霧林,剛好遇上鬼界紅白事相撞,紅與白色調的衝擊,詭異的配樂,模糊的霧林,鬼新娘瘮人的妝面,無不將這個片段推向殭屍片中的「詭異高峰」。這也是該類影片中,為數不多的「童年陰影」。

與西方喪屍片不同,中國的殭屍是不可再生的。死亡從世俗角度來講是一種結束。人總是恐懼死亡,想到死亡就會產生焦慮。

中國殭屍片中有許多作法的片段,有彌補做過虧心事的,但更多的是送故人去「更好的地方」。因為有方法可以再讓「生命延續」,在某種程度上可以降低一些焦慮。

現今高壓的社會環境下,適當觀看承受能力範圍內的恐怖片,有助於減輕壓力,清掃生活中的負能量,達到放鬆的效果。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Instinct Theor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心理學家:越是聰明的人,越明白這三類人不能幫,小心了
4歲的孩子就以他人的痛苦為樂?心理學家:人之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