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日軍第三款國產手槍,南部麟次郎得意之作,為何地位反倒不如王八盒子?

日軍第三款國產手槍,南部麟次郎得意之作,為何地位反倒不如王八盒子?

1868年,明治維新運動在日本浩浩蕩蕩地開展,這成為日本近代史轉折點。不過發展無法一蹴而就,工業壯大需要時間、技術的積累,以日本陸軍的制式手槍為例,明治維新初期日軍用的還是美國史密斯威森的三號轉輪手槍,直到1893年才換裝第一款國產手槍,即26式(1893年為明治二十六年)。

1925年,南部麟次郎為日本陸軍設計了第二款國產手槍,那一年是大正十四年,所以又被稱為14式手槍,而國內軍迷應該更熟悉它的外號——王八盒子。

到了1934年,南部麟次郎再次發力,開發出94式手槍。這款手槍的命名規則與前兩款不同,前兩款用的都是在位天皇的年號,而94式是根據日本神武曆命名的(1934年為日本神武歷2594年),後來的九九式步槍也是用了同樣的命名規則。

94式手槍採用隱藏式擊錘設計,槍長187毫米,槍管長96毫米,空重765克。因為需要照顧彈藥的通用性,94式與14式的口徑相同,發射的都是日本國產的8×22mm手槍彈,不過94式體型較小,所以彈容量只有6發,比14式還低了2發。

從1934年開始,日本陸軍制式手槍幾乎被14式與94式統治,正好美國當時的制式手槍也都是勃朗寧的產品,所以南部麟次郎從此多了一個「日本勃朗寧」 的外號,成為日式槍械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從誕生時間來看,94式明顯要比14式更加年輕,但地位卻不及14式,主要原因還是兩款手槍的受眾群體不同。

14式是根據德國魯格P08手槍開發的,配發日本陸軍軍官階層,而94式的目標是士兵階層,軍方的要求是提高製造效率,同時縮減製造成本,所以在工藝、材質方面反倒不如先誕生的14式,這就造成了地位差距。

與歐美武器相比,日式武器普遍存在質量問題,94式自然也逃脫不了這個「規律」。這款手槍最大的問題是易走火,尤其是擊錘檔桿的設計存在問題,經常無緣無故觸發擊錘,導致94式安全性極差,許多日軍士兵沒有死在戰場,反而死在了隨身佩戴的94式上。

除了設計上的先天問題之外,94式的工藝也無法達到標準,比如擊針質量脆弱,大部分在達到標準壽命之前就折斷了,此外還有卡殼、環境適應性差等問題,導致94式頻繁發生槍械故障。

可能是對94式的性能過於失望,後來日軍放棄了讓它成為制式手槍的想法,只給坦克兵與傘兵裝備了一批(這些兵種經常在狹窄空間作戰,需要小型手槍)。日本投降之後,所有日式武器停產,而94式的總產量僅7.1萬支,影響力遠遠不如王八盒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周路38號 的精彩文章:

駐敘俄軍手持滿配AK,本土俄軍剛換上紅點瞄準鏡,任務越危險,裝備越豪華
韓國造的機槍瞄準系統,標尺射程2000米,可支持三倍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