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鷹擊-6空射反艦導彈—讓中國空軍首次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

鷹擊-6空射反艦導彈—讓中國空軍首次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

上世紀70年代,南海問題開始緊張,此時的中國空軍手裡卻沒有一款合適的武器滿足對海對地攻擊的需求。當時的國內形勢還比較混亂,早些年設想的風雷一號空射反艦導彈還停留在紙上,科研隊伍也早已散夥。

直到75年9月,上級終於同意轟-6導彈載機項目繼續進行。同年11月,國防工業部門要求以風雷一號導彈的原設計方案為基礎,盡量選用現有成熟的零部件,以最快速度研製出新導彈提供部隊裝備。至此,空射反艦導彈的研製工作又重新啟動。

克服困難,研製工作走上快車道

1977年4月,海軍和主管部委在青島聯合召開空射反艦導彈系統方案審定會及配套定點協調會,近60家科研單位參會。會議明確了研製程序和研製配套生產分工,會議決定,新型空射反艦導彈定名為鷹擊6號空艦導彈,載機採用轟-6甲的改進型轟-6丁,轟-6丁兩側機翼下各掛載一枚鷹擊-6導彈。這次會議,標誌著我國空射反艦導彈的研製進入了快車道。

最終定型的鷹擊6雖然氣動布局與海鷹系列非常類似,但由於前後拖了近十年,技術上有不少進步。該型彈彈體長7.36米,直徑0.76米,梯形的主彈翼面積較大,翼展達2.4米,使得該彈的飛行性能相當不錯。彈尾為二次曲線旋轉體,在彈體腹下有一腹鰭,內裝電纜和導管等,三個尾翼安裝在彈體尾部,它們之間的夾角為120度,每一尾翼後緣都有一個操縱舵。

新型單脈衝體制末制雷達

與海鷹導彈相比,鷹擊6導彈最大的改進是導航/末制導系統。原先上游1號和海鷹導彈採用的是圓錐掃描雷達,圓錐掃描體制大致可以描述為以一束與天線中軸線成很小角度、寬度只有1-2度的筆形波束圍繞天線中軸旋轉來確定目標空間位置,掃描範圍類似一個圓錐的目標掃描方式。這種掃描方式早在二戰期間就已經應用,優點是結構相對簡單,缺點是無法對抗角度欺騙干擾。

而鷹擊6導彈的末制導雷達採用了新型單脈衝體制末制導雷達。早在70年代初,我國就成功研製出了單脈衝末制導雷達,並開始在海鷹導彈上進行改裝試驗。但由於時代的混亂讓試驗荒廢了多年。因此研製鷹擊6時,單脈衝雷達的許多項目試驗都是從頭再來的。從1977年起,三年間研製了9套DM1A單脈衝末制導雷達進行試驗。1981年改進了抗干擾電路後命名為DM1C。經過1982年的幾次試驗後,單脈衝末制導雷達整機終於定型,並最終裝上鷹擊6號使用,這也是我國第一種實用化的單脈衝末制導雷達。

與上游、海鷹相類似,鷹擊6也非常重視打擊威力,採用500千克聚能爆破型戰鬥部,只需要1到2枚,就可以將敵人的6000噸級的水面艦艇擊沉。引信系統包括兩套電引信和一套機械引信,三套引信均為觸髮式引信,且都有三級安全保險裝置,從而保證了導彈的安全性和作戰效能。

海空軍首次具備超視距攻擊能力

1982年6月19日,一架轟-6丁轟炸機搭載鷹擊6導彈在渤海靶場進行打靶試驗。飛機在2000米高度發射了第一發鷹擊6,導彈射出後在800米左右高度自動點火,導彈按照裝定諸元自動轉向射擊航向和將高度降低到100米改為平飛,呼嘯的超低空飛行。在到達預定航程後,彈上末導雷達開機自動搜索,不到2秒即捕捉到了海上的標靶,監測末導雷達的儀器聽到了嘟嘟的搜索雷達信號變成了急促上升的呼哨聲,彈上自動駕駛儀隨即控制導彈加速俯衝,直接命中這個靶標,導彈炸起的水柱有100多米高。

鷹擊6導彈的成功試驗,宣告了空軍終於有了一樣能拿得出手的對海對地導彈。試射成功之後,鷹擊6導彈隨即正式服役,並迅速批量裝備部隊。轟六丁轟炸機的作戰半徑為1800-2000千米,掛載的鷹擊6最大有效射程110千米,發射扇面正負12度,從沿海機場出動,可以封鎖500-600平方千米的海域,具有了一定的超視距攻擊能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錄談 的精彩文章:

南海變化風向標—越南購進第二艘漢密爾頓級巡邏艦
垂髮和泵推這些技術,海軍新型潛艇一個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