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身 > 縱深彈性防禦戰術的起源:回顧1918年協約國軍隊防禦作戰理論發展

縱深彈性防禦戰術的起源:回顧1918年協約國軍隊防禦作戰理論發展

到1918年,這場規模空前的大戰已經持續了近4年之久,由於火炮和機槍的大量運用,防禦已經成為一種較強的作戰方式,在各條戰線上都在構築密集的塹壕防禦陣地體系,舊有的進攻戰術很難迅速突破這種防禦體系,結果戰役演變為正面的消耗戰。這種消耗戰代價極其高昂,而且戰果極其有限,典型的例子就是凡爾登戰役和索姆河戰役。由於進攻戰術發展的停滯,防禦戰術也沒有發生太大的改變,大都採用「硬性防禦戰術」,即將大部分兵力部署於一線陣地,實施頑強的防禦,儘管在後方也構築了二線甚至三線 陣地,但是並不作為主要的戰鬥地域,也很少在這些陣地部署軍隊,僅僅是作為預備陣地而存在。隨著1918年德軍採取了新的進攻戰術,在每次進攻中基本都能取得戰術突破,傳統的「硬性防禦戰術」已經不能適應作戰的需要,協約國軍隊開始嘗試使用新的防禦戰術來阻止德軍的突破,即縱深彈性防禦戰術。

一戰英軍防禦陣地

硬性防禦戰術

所謂硬性防禦戰術,顧名思義就是缺乏彈性的防禦方式,一般來說第一道防禦陣地都是最堅固的,因此一般將軍隊主力部署在堅固的第一道陣地遂行主要的防禦作戰,第二道防禦陣地往往來不及構築的像第一陣地那樣堅固和完善,不適宜作為「抵抗陣地「。1918年以前,包括 德軍在內的絕大部分軍隊都是採取的這種防禦戰術,軍隊主力將在第一陣地儘可能的進行抵抗,阻止進攻部隊取得戰術突破,同時也為後方第二甚至第三陣地的構築爭取時間,然後退守第二陣地繼續實施抵抗,這樣就使得進攻一方一直被迫進行正面的強攻,從而遭到重大損失。

硬性防禦戰術示意圖

這種戰術在初期還是非常有效的,堅固的防禦體系使進攻一方很難達成突破,但是隨著重點突破進攻方式的出現,進攻一方往往會在突破方向上集中絕對的兵力兵器優勢,尤其是大量炮兵的集中,包括威力強大的重型和超重型火炮的使用,使得進攻一方可以進行毀滅性的炮火準備,對靠近前沿的第一陣地實施高強度的炮擊。由於第一防禦陣地的全縱深幾乎全部處於敵方的炮兵打擊範圍之內,因此即便構築了堅固的防禦體系也難以承受高強度的炮火打擊,從防禦部隊遭受嚴重的損失,失去頑強抵抗的能力。在長時間猛烈的炮擊中,守軍的士氣極易變得非常低落,甚至產生厭戰情緒。

專門對付塹壕陣地的超重型火炮

德軍新的「滲透」突破戰術

德軍於1918年採取了一種新的進攻戰術,一般稱作「突擊群戰術「或者滲透戰術,即放棄了原來的大規模步兵突擊方式,那樣極易遭受敵方火炮和機槍的集中打擊,改組件小規模的步兵突擊群(長叫風暴突擊隊),這種突擊群加強有大量的輕型火炮和機槍,還有專門對付塹壕的武器,如迫擊炮、火焰噴射器等,具備較強的突擊火力,而且可以隨時呼叫後方的遠程炮兵支援。這些步兵突擊群在炮兵徐進彈幕的掩護下迅速發起突擊,肅清藏在掩體中正躲避炮擊的守軍,然後向繼續向後方挺進,摧毀敵軍的炮兵陣地、指揮部等目標。對於一時難以攻下的堅固支撐點則一般選擇繞過,交給後方的大部隊解決。

德軍風暴突擊隊

相比於步兵進攻戰術,更重要的是對炮兵的使用,德軍一般在會突破方向上集中2倍以上的炮兵優勢,保證在完全壓制守軍炮兵陣地的前提下 ,還能對步兵掩體、野戰指揮部、後勤基地實施打擊,德軍要求必須完全壓制住防禦一方的炮兵和機槍火力,才能從根本上保證步兵突擊的安全,避免出現以往的大量傷亡。為了取得良好的壓制效果,德軍炮兵大量使用化學炮彈,這將使守軍在一段時間內失去反擊的能力。

承受化學炮彈攻擊的英軍步兵

縱深彈性防禦戰術

1918年協約國軍隊在幾次防禦作戰中的經驗表明,硬性防禦戰術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的戰爭模式,德軍炮兵可以完全壓制第一防禦陣地的整個戰術縱深,使守軍的抵抗能力遭到極大的削弱,從而導致防線被德軍迅速突破。一旦防線被突破(戰役首日或第2日即可達成戰術突破),德軍步兵便會進行大膽的穿插作戰,使協約國軍隊無法堅守第二陣地,戰略預備隊也不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趕到前線,因此德軍將獲得戰役自由,重現運動戰的形式。

縱深彈性防禦戰術示意圖

協約國軍隊提出了一種新的防禦戰術,即縱深彈性防禦戰術,其核心就是放棄將第一陣地作為主要的「抵抗陣地「,而將主陣地設置在德軍炮兵打擊範圍之外的第二防禦陣地,在第一陣地僅部署少量部隊實施警戒。這樣當德軍實施進攻時,其大規模的炮擊都是瞄準著幾乎空無一人的第一防禦陣地,而第二陣地的火力配置則完好無損。德軍發起突擊後,確實可以很輕鬆的佔領第一陣地,但是當前進到第二陣地時將遭到保存完好的守軍火力的打擊,此時德軍的戰鬥隊形必然已經混亂,而且超出了德軍炮兵的掩護範圍,很難正面突破幾乎毫無受損的第二陣地。而變更部署炮兵和重新組織步兵進攻都不可避免的導致進攻出現停頓,這為守軍戰略預備隊的集結贏得了時間,德軍的進攻將失去效力,無法迅速取得戰役自由,打德軍喜歡的運動戰。

總結

越來越強大的野戰重炮兵

總的來說,縱深彈性防禦戰術是對付任何突破戰術的有效防禦方式,它最大的優點就是避免了陣地和守軍遭到敵軍優勢炮兵的空前破壞,在更有利於防守一方的第二陣地進行決戰。這種防禦戰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依舊盛行,只不過由於二戰中坦克代替步兵成為了突破的主力,為了應付坦克部隊的高速突擊,第二陣地構築的更靠後方而已,由一戰中距離前沿陣地6-7公里增加到15-20公里,但是在本質上並無區別。德軍在二戰後期的東線戰場就普遍採用這種縱深彈性防禦戰術,只不過德軍將第二陣地稱作「大規模作戰線「,也就是之前我們說的」抵抗陣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彈性 的精彩文章:

北科大團隊發現「超臨界彈性」現象並製備無滯後巨彈性金屬
彈性-常人不具備的一種很神奇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