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難以取悅的婆婆

難以取悅的婆婆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約幾位新朋友一起喝早茶,早上被悅寶纏住不讓我出門,到了地方整整遲到了一個小時,我一邊落座一邊和大家說:「不好意思,小孩不讓我走,所以出門耽誤了。」

一位朋友接到:「你寶寶多大了?」

「快兩歲了」

「誰給你帶?」

「我婆婆幫我一起帶。」

「吵架嗎?」

啊?……腦袋懵逼3秒,

然後回答到:「還吵架呢,我還不知道要怎麼讓她開心一點呢」,那位朋友聽了之後笑道:「我也想著怎麼讓她心情好,才能幫我好好看娃呀。」聽起來我來之前大家已經就婆媳相處熱論了一陣。

幾位朋友恰好都有和婆婆住在一起的經歷,或者正住在一起,雖然沒有非常激烈的衝突,但相處下來總會有一些不如意之處。

如果說吵架是婆媳之間有硝煙的戰爭,還有一種版本就屬於隱形的鬥爭,這就是我從幾位朋友那聽到的故事:媳婦會想盡辦法取悅婆婆,但是發現婆婆很不買賬。

朋友C說:「我婆婆很難說一句好話,買來好吃的給她,或者哪個餐廳東西挺好吃的,專門帶她去吃,就是得不到好的評價,最好的可能就說,湊合吧,還可以,大部分時候都得說出這個吃的哪裡哪裡不好。」

朋友M說:「上次帶我婆婆去一個景點,到了門口很堵車,她說那咱回去吧,也沒有啥好看的,我說來都來了,還是進去看看吧,最後等了好久進去逛了逛,人家評價也一般,意思是也就這樣吧,也不用費這麼大勁開車過來,讓我很無語。」

朋友J說:「你不管買什麼給她,總是有她看不慣的地方,要麼是東西不對,要麼是性價比不高,總有這個意見出來。」

不知道你和婆婆之間是否發生過類似的事情呢,你是否也在被拒絕之後感到過委屈,不滿或憤怒呢?換成是我,我可能也會想,我怎麼就出力不討好呢?

等等,我要討好嗎?我為什麼要討好?我想邀請你一起想想這個問題。

說到討好,很多讀者用精神分析的鼻子嗅到了控制的味道,買了禮物給婆婆,帶婆婆去餐廳吃飯,帶婆婆去旅行,期待著做了這些事之後她會開心,她一開心就可能按照我們做媳婦的期待來了,我們的期待是什麼呢,就是讓她交出她兒子。

或者說,她已經交出了她兒子,但是我們覺得內疚,既然婆婆已經做得這麼好,我們也得做個好媳婦,一方面是和婆婆有競爭,另一方面做出許多取悅的行為來抵消內疚。

你說聽起來好像是和婆婆在做交易,沒錯,如果我們過度地在意婆婆收到禮物後的反應是否符合預期,意味著我們正在把和婆婆的關係功利化。

關係一旦被功利化,就會計較其中得失。

未來我大概率也是要做婆婆,如果我感受到了兒媳對我好得過於用力,我本能地反應是拒絕,緊接著一個聲音就冒出來了:「你休想奪走我兒子」,這裡伴有哭腔。

從婆婆的角度看,不買賬你的取悅行為再正常不過。

再往深處看,婆婆表現出來的不開心,還有害怕被拋棄的焦慮。

想想我們現在什麼情境下和婆婆生活在一起,大多時候是有了孩子之後請婆婆幫忙照看小孩,而且很多家庭里是婆婆一個人過來,家庭成員變成了婆婆、丈夫、妻子和孩子的格局,婆婆本來就很容易感覺到自己是個外人,她可能在很多時候面對的是,天然地有一種被放置在關係之外的感受,這種焦慮去促使她在兒子和媳婦的中間做一些動作,刷一下存在感。

這時,你想讓她開心,她更不能開心。

開心就意味著她默許了你的開心,如果她不開心,那麼你們也不能放心地肆無忌憚地開心,這樣大家都不那麼開心,通過都不那麼開心,而把彼此記掛在心。比如開頭朋友心裡之所以有這樣的問題,由頭就是婆婆不開心,如果婆婆開心,她可能就放下婆婆了。

曾老師用一句話總結過這種家庭狀態:痛苦是為了在一起,快樂製造分離。

很多人咋一聽這句話,都覺得是在胡說八道,怎麼家人就不希望彼此快樂了呢?你可以想像一下,你是在快樂的時候想到父母更多,還是痛苦的時候想到父母更多?還有,你知道父母快樂的時候想到他們更多,還是你知道他們痛苦的時候想到他們更多?

說清楚這個問題,可以不說婆婆,說說親媽。

一個來訪者告訴我,她今年剛剛畢業參加工作,中秋節的時候公司發放月餅作為節日福利,提供地址可以直接郵寄到家裡,她一聽覺得很不錯,自己也工作了,可以為家裡買東西了,於是她就和媽媽打電話確認家裡的地址,媽媽聽了之後怎麼說都不要,說「家裡不需要啊,你不用寄了,多麻煩啊,你自己多吃點」,來訪者就很不理解,我就想給她寄點月餅怎麼就不能要呢,最後溝通未果,媽媽說什麼也沒告訴她地址,她氣得把手機摔在了地上。

婆婆不容易取悅,親媽也不容易取悅,她們的共同點是:拒絕我們的好意,她們把好意賦予了償還的意義;同時他們拒絕在收到好意時表現出開心,以防兒女放心地遠走高飛。

理解媽媽不能被取悅的原因,同時也要覺察自己的感受,看到自己執著於取悅媽媽的原因。

來訪者摔掉手機那一刻,她的感受是憤怒,她氣的是為什麼自己的付出不能得到媽媽的認可,憤怒的背後有恐懼,恐懼媽媽對她的否定,在媽媽面前她的自我感受到威脅。

想到一位朋友的姥姥,姥姥在朋友媽媽家裡養老,逢年過節姥姥的另外幾個孩子,也就是朋友的姨和舅舅會過來看望姥姥,她說每一次見面,當姨或舅舅坐在姥姥旁邊,關切地問:「媽,你最近怎麼樣啊」,姥姥都會嘆一口氣,頭低下來,眼神向下看,無力地說一句:「還能怎樣啊,就那樣唄」,趕上姥姥心情不好的時候,她就不回答,用表情告訴大家她過得不好。

但實際上平時姨和舅舅他們沒來看望姥姥的時候,她是很有精神的,和家裡阿姨眉飛色舞地聊天,看電視,還看書。

朋友說她每次看到姥姥這個狀態就會很生氣,好像是媽媽沒有照顧好她似的,讓她向其他兒女開心地說一句我過得挺好的呀,怎麼就這麼難?

我聽了之後既覺得這位姥姥可愛,也覺得難過,由於姥姥成長的社會和時代背景限制,她只學會了這一種引發兒女關注她的方式,就是讓自己處於痛苦之中,這輩子也很難有機會讓她覺察到這一點,即使有,我們可能也不會選擇這樣去做,這可能打碎她經年累月形成的心理平衡和自我保護。

痛苦使我們在一起,回看我們的近代史,能夠享受在一起的快樂的時間幾乎是沒有的,我們的內在大都是共苦的經驗,這些痛苦經由代際積累和傳承下來。

加之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傾向融合的文化,不提倡分離,所以分離也會被體驗成一種負面感受。

歷史和文化造就了我們潛意識裡害怕和親密的人一起享受快樂,它如此陌生,它還意味著分離。

說回婆媳關係,婆媳關係的本質是權力鬥爭,關於什麼的權利鬥爭呢,是關於對一個男人的所有權的爭奪。

別忘了之所以有婆媳關係,因為先有夫妻關係,丈夫這個角色的存在才使婆媳關係成立,所以一旦婆媳關係出現問題,可以毫無猶豫地判斷,是夫妻關係出現了問題。

為什麼不是母子關係出現的問題,當然也有可能是丈夫和她媽媽在原生家庭里的問題帶到了現在這個新的家庭,這也會對婆媳關係造成影響,但這不是我們首要關注的問題,我們最關注這個新的家庭里的第一順位關係,即夫妻關係。

如果丈夫也有同樣的意識,夫妻關係是現在這個新家庭中的第一順位關係,那麼婆媳關係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半。

如果丈夫有意識也有行動,他需要在媽媽和老婆之間待住不逃跑,那麼婆媳關係的問題就又解決了一半,因為我看到很多婆媳關係問題是因為丈夫不在家或迴避,造成了婆婆和媳婦之間形成空地,就容易發生各種投射,衝突由此而來。

在保證老公和我們意識一致又不迴避的情況下,我們就可以充分調動他的功能:

在取悅婆婆這件事上,放棄自己的控制,讓老公來做,多半由兒子買給媽媽或為媽媽做的服務,婆婆還是會開心的。

其他所有家庭瑣事的意見傳達上,讓老公來做,我們把原來用在婆婆身上的勁用在老公身上,原則是始終邀請老公在中間位置上穩住。

當然,無論老公有沒有覺察和是否在他的位置上,尋求自己的成長都是第一位,畢竟,比夫妻關係更重要的是自己。

婆婆難以取悅,老公難以取悅,請你取悅自己。

文章轉載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 作者:高高Corrine

往深處想,在淺處活——專註精神分析的教育與傳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育兒大師 的精彩文章:

康輝「消失」66天後終於出現:丁克23年卻還這麼甜,我真的酸了!
張國榮抑鬱離世17年背後,藏著你所不知道的家庭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