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減肥 > 最美的書店鬧鬼?只是偉大文學的靈魂在作祟

最美的書店鬧鬼?只是偉大文學的靈魂在作祟

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曾說過:「如果這個世上真的有天堂,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書店也是美好的存在。

一提到書店,你能想到什麼?

查令街84號的來信

深夜台北,街角的誠品書店

塞納河左岸的莎士比亞書店

莫利的小說中,有一間奇怪的書店,它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名字,叫「家裡的詩壇」,這裡最大的特點,就是門口的招牌,上面居然寫著,這間書店鬧鬼。

要是你在璀璨落霞中經過布魯克林,放眼這片美麗的街區,看著爸爸們推著嬰兒車緩緩走過,說不定也會湊巧發現一條安靜的側街,還有街上一家別有風味的小書店。

書店有一個不同尋常的名字,叫「家裡的詩壇」,位於一座舒適而古舊,曾是好幾代水管工和蟑螂快樂居所的赤褐色砂石建築里。老闆是一名專賣二手書的書商,花了好一番功夫將房子改造成書店的模樣。世上再沒有比這更好的二手書店了。

十一月里一個寒冷的傍晚,大約六點鐘光景,一陣急雨潑灑在人行道上,一位年輕人沿著吉辛街一路走著,不時駐足掃視商店櫥窗,彷彿對去路不大確定。他在一家暖意融融、玻璃錚亮的法國烤肉店前停下腳步,確認一下門樑上的門牌號,再看了看手裡的記事本,繼續往前走了幾分鐘,終於找著了目的地。他被入口處的牌子吸引住了:

家裡的詩壇

羅傑與海倫·米夫林

歡迎書友們光臨,

這家書店鬧鬼喲!

他踉蹌走下通往繆斯神殿的三級台階,把為著避雨而豎起的大衣領子整理好,打量起書店來。

這家店與他慣常光顧的書店大不相同。老房子的兩層樓合成了一層:下面半層被分成數間小小的書室;上面半層沿牆有一條書廊,書一直擺到了天花板。頗有些年頭的紙張和皮革散發著醇厚的芳香,空氣中彌散著一股濃烈的煙草味。眼前是一幅大大的鑲框公告欄,上面寫著:

偉大文學作品的魂靈

在這家書店縈繞不散。

此處僅出售良本真品,

廣大書迷請進來看看。

沒有店員在耳邊嘮叨,

也大可盡情抽起煙斗,

但煙灰不能隨處亂倒!

敝店任書迷隨意瀏覽,

所有價格已標識清楚,

在煙霧繚繞最濃之處,

可覓得店主諮詢交談。

尋得所需,以現金付賬。

倘尚不確定心之所屬,

敝店亦定能供君所需。

大腦不可缺書籍滋養,

讓敝店為您開開藥方。

作者暨店主:羅傑與海倫·米夫林

【書名】鬧鬼的書店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莫利

【譯者】陳如、王欣

【責任編輯】陳如

《鬧鬼的書店》出版於1919年,是莫利的小說處女作《車輪上的詩壇》的續集。故事背景設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布魯克林,作者對環境的描述栩栩如生,讓人身臨其境,得以詳細地了解20世紀初的美國城市生活。同時,驚險的情節與浪漫的情愫點綴其中,令情節生色不少。書里充滿了對圖書和圖書銷售的觀察和思考,對於「閱讀」的理解和思考在現在看來也不過時。

【作者簡介】克里斯托弗·莫利(Christopher Morley,1890-1957)是一位美國記者、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他是《星期六文學評論》(1924-1941)的創立者和編輯,也曾為《紐約晚報》等多家報刊撰寫專欄及文學評論,其寫作風格輕鬆快活,在當時大受歡迎。莫利一生著有一百多部書,首部小說《車輪上的詩壇》出版於1917年,講述了一個旅行書商的故事,其續集《鬧鬼的書店》於兩年後出版,故事情節更加精彩。其他小說包括先鋒性實驗《特洛伊木馬》 (1937),書中運用散文、詩歌和戲劇等多種體裁,諷刺人類的驕奢與貪慾。莫利最著名的作品是《女人萬歲》(Kitty Foyle),此書於1940年被改編成電影,金格爾·羅傑斯(Ginger Rogers,1911-1995)憑此片獲得第13屆奧斯卡影后。

想去書店但不能出門,沒關係,世界讀書日,在看點一起看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巴別塔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小婦人》沒看夠,還有男版《小紳士》呢
《小婦人》一共有三部,這本才是真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