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什麼同學群里說話的永遠是那幾個人,而大部分人會選擇沉默?

為什麼同學群里說話的永遠是那幾個人,而大部分人會選擇沉默?

還記得剛畢業那會,同學群異常活躍,每發一條消息都會炸出一堆人,每年還會組織同學會,積极參与的人也非常多。

再看現在的同學群,說話的永遠只有那幾個,話題從八卦變成了遊戲,甚至是分享鏈接。

再後來,連分享鏈接都變少了,同學群變成了一個死群。

全國的同學群,都不約而同的走過了上述道路,到底是什麼把我們變得一樣了?

缺少共同話題

其實同學群變死群,過程是隨著時間逐漸遞進改變的。

畢業之初,大家的意識還是同班同學,大腦中上學的記憶非常活躍。

剛上班時,同學都是同一起跑線,比起陌生環境中的陌生同事,還是同學更親切,因此話題更多。

工作忙起來後,只能閑暇跟同學嘮嘮嗑,話題開始轉向工作,曾經共同休閑的記憶逐漸淡去。

再後來,升職的升職,加薪的加薪,各行各業能聊的話題早已透支,最終還能聊下去的人越來越少。

是的,共同話題逐漸減少——這是所有兒時夥伴都面臨的問題,每個人身邊都多了很多新朋友,他們建立了很多共同話題。

同學再聚在一起,最終能聊的只剩下回憶:上學打遊戲的時光,上課吃泡麵的壯舉,旅遊的囧事。今年聊完明年繼續,直到回憶都滾瓜爛熟,大家也沒了興趣。

共同話題缺失,也出現在夫妻生活中。

兩人工作不同感受不同,疲於應付生活,沒時間和精力製造兩人的共同回憶,那能聊的話題就只剩柴米油鹽,誰都會生厭。

所以,不希望生命中重要的人和我們越走越遠,就盡量給兩人製造共同記憶,這一點非常重要。

如果把同學會變成同學一起旅遊,那我想這個群永遠都不會變成死群,夫妻也不會只剩瑣碎。

時間、精力有限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科技騰飛,世界通過網路變成村落一般,經濟成為共同體,熱點事情全球知,名人醜聞不分國界。

生活工作便捷的同時,每個人的工作量也增加,節奏也變快,下班後留給我們的休閑時間也越來越少,精力自然越來越差。

你想,上班早起忙一天,下班回家照顧老人孩子,天天連軸轉,榨乾了青年每一分精力和時間。

連和朋友聊個天,扯點八卦都能被無數次打斷,自然和曾經的同學斷了聯繫,把群消息設為靜音。

「活躍者」心理

當然,群里沒時間沒精力和同學酗酒,這樣沉默的人有,有時間有精力在群里活躍的人也有。

這類人要麼工作不多,時間大把,上班百無聊賴找同學聊天;要麼沒女(男)朋友想找熟悉的人訴衷腸。還有一類人純屬熱心腸,每當群里有人甩出話沒人接,他就會出面客套兩句避免對方尷尬。

當然,這種救場治標不治本,對聊天話題沒什麼實質性幫助。

最後還有這一類人,他們通常是同學會的組織者,目的是想向同學展示自己的成就,炫耀炫耀財力,從其他人身上找找優越感。

他們選擇開同學會的地點一般偏高檔,然後伴隨一句「今晚的都由趙公子買單」。

就像傅首爾說的,我們要理解這類人,如果不給他們機會展示一下,會憋死他們的。

總而言之,曾經活躍的同學群逐漸冷淡變為死群,是人生進入下一階段必然的結果。

新工作、新環境、新朋友、新家庭,我們的角色變得更多,生活變得更豐富,想達成的夢想越大,有限的時間和精力被榨乾。

畢業後,每個人都選擇不同的方向發展,懷抱不同的抱負在崗位深耕,迎娶不同類型的妻子組建家庭,生下或鬧或靜的愛情結晶。

讀書時代的美好記憶,成為我們心頭共同的白月光,可能常聯繫的同學只剩下幾個,但曾經一起讀書的那些記憶,絕對在大腦深處活躍。

可能我們會感慨同學群沒人聊天了,失落於好朋友奔赴遠方不能常見面了,但那又怎樣?

就算未來交集變少,相處時間不多,那些共同度過的每一天都非常真實,永遠不會忘記。

等到過年時再見,大家依舊還是記憶中的樣子,除了工作肥,性格還是那麼欠,嘻嘻哈哈聊聊過去和現在,熟悉的感覺就又回來了。

我想說,同學群變冷清沒關係,我們想聯繫的人也就那麼幾個。

把時間留給重要的幾個人,是成年人學的第一課,剩下的群和人,該冷淡就冷淡吧。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Behavioral Psycholog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第一心理 的精彩文章:

一個大男人喜歡養花,到底是什麼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