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你是教孩子善良,還是變得現實?心理學家告訴你答案,父母要了解

你是教孩子善良,還是變得現實?心理學家告訴你答案,父母要了解

你是教孩子善良,還是讓他變得現實?心理學家告訴你答案

現代發展心理學已經證實,在兒童大概6歲左右,人格就已經完成了基礎構建,之後,整個人生的發展只不過是在這個人格模式上的重複和調整。

童年時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時期,很多優秀的品質都是在童年養成,善良,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人格形成於童年時期,人們認為我們的經歷塑造了我們的人格,但是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卻認為:人格的構建基礎,並不是建立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這個人對事實的主觀看法上的。也就是說,決定我們每個人的理念和行動的,並不是事實本身,而是我們對事實的看法和理解。

每個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經過自己主觀意識加工後的世界,個體的行為與自己的生活背景息息相關。兒童尤其如此,兒童的每個行為背後都是生活環境和人格的表達。阿德勒稱之為"人格統一性"。

對此,知乎用戶"傑克"有一段經典的回答剛好印證了這一說法:你教他善良,生活會讓他慢慢學會在現實中善良,你教他現實,可就沒人教他善良了。

教會孩子善良可以說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那麼應如何教會孩子善良呢?

幼年需要心理扶養

一個健康的人需要養生,更需要養心,孩子更是如此。

人的心理發展過程中,最早出現的就是情感。當孩子的成長有了穩定的扶養,人的情感就是在這個需要與滿足的互動過程中形成了,而孩子與穩定扶養人(媽媽)建立的情感就叫做"依戀"。

所以生命的早期,媽媽最好能夠親自扶養孩子,孩子的心理營養充足,他也能把愛灑出來,否則就會冷漠、匱乏。所以公安大學李玫瑾教授呼籲,父母在要孩子前,就一定要有自己撫養的安排,否則生而不養就是惡。

培養孩子情緒管理的能力

好與壞,善與惡有時候是在一念之間的。人是情感的動物,也很容易被情緒所左右,不會管理情緒的人容易被情緒左右,做出衝動的事情來。所以在孩子小時候,父母要引導孩子對情緒的管理能力。

父母要認同孩子的情緒,情緒沒有好壞,但是表達情緒的方式有。

如何做到合理髮泄自己的情緒呢?有個"三不原則"很好,即不傷害自己,又不傷害他人,更不傷害社會。

比如,我們可以引導孩子,在生氣的時候,可以先做個深呼吸,從1數到5,並且重複到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再去做下面的事;或者通過畫畫表達自己的不滿,可以讓孩子自己想想,在自己生氣和憤怒的時候,用什麼方式表達自己的情緒最好。當然,也可以跟孩子討論一些社會現象,讓孩子對社會的規則有個認知,從而知道如何去表達自己的情緒。

善良其實飽含著很多情感因素所在,並不是單純的產生憐憫之心,而是一種責任感和義務以及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是一個人非常優秀的品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德勒心理治療理論 的精彩文章:

弗洛伊德與埃里克森心理發展理論的區別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