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西方國家現在還挑三揀四,75年前他們可不是這樣,有東西打仗就行

西方國家現在還挑三揀四,75年前他們可不是這樣,有東西打仗就行

近來,隨著疫情的擴大,有關醫療產品的標準問題反而成為西方國家非常關注的問題。應該說,以目前西方國家的物資儲備水平,糾結於產品質量其實並不是非常理想的選擇。是的,有東西比沒有東西強,我們現在正在面臨一場與病毒的長時間戰爭,而且比人類之間的戰爭更難打,此時糾結於質量當然有政治的小九九,然而這並不是個合適的時間。

至少,在二戰時期,西方國家可沒那麼挑剔。

最典型的就是自由輪。1940年,納粹德國已經控制了西歐,英國依靠著海運在勉力維持國內的必要物資供應以應對龐大的戰爭需求。而在納粹德國控制了法國的西海岸後,納粹的潛艇獲得了進入北大西洋的廣闊空間,德國潛艇不再只能從北海進出大西洋,這讓英國反潛壓力驟增。從1940年7月至1940年10月,德國潛艇在愛爾蘭西北部海域就擊沉了282艘盟國商船和軍艦,盟國損失了148.97萬噸。為此,同盟國需要大量的商船來填補被擊沉的運力空缺,否則英國本土將面臨非常嚴重的物資短缺,戰敗投降的風險將大幅度提高。

自由輪(Liberty Ship)就此出現。這一項目源於1936年美國的戰時商船設計方案,在多次修改後,最終按照EC2-S-C1標準開始批量建造。從指標上看,自由輪乏善可陳,1.4萬噸左右的排水量,最大可以搭載1.0856萬噸的物資;兩台蒸汽鍋爐配合一台三段膨脹式蒸汽機,提供2500馬力的有限動力,導致自由輪巡航速度只有8節,最大航速不足12節,比德國潛艇的水面航速還慢;大量採用焊接工藝替代當時常見的鉚接工藝,雖然提高了建造速度但常常質量不太穩定,多艘自由輪出現龍骨折斷的嚴重事故。從性能上看,自由輪簡直乏善可陳,甚至比戰前商船的性能還要糟糕。

但是,自由輪的最大優點卻是如此珍貴,工藝簡化、配件廉價供應充足,這個特點讓自由輪可以實現快速大量建造。美國在二戰時有18家造船廠可以大量生產這種性能低劣但數量管夠的商船,低技術門檻是有那麼多船廠可以建造的關鍵。而自由輪的建造速度如此之快,儘管第一艘自由輪用了244天才建成,但之後建造速度飛速提高,到後期平均建造時間縮短到42天,其中最快紀錄是「羅伯特·E·皮爾瑞」(SS Robert E. Peary),從鋪設龍骨到下水僅用4天15小時30分鐘。到1943年,美國每天完成3艘自由輪的建造,整個二戰期間,這種質量平平的商船一口氣建造了2710艘,遠遠超過了德國潛艇擊沉商船的速度,也為大西洋之戰的勝利作出貢獻。

在戰爭時期,有裝備比沒裝備強。類似的邏輯還有很多,比如蘇聯T-60、T-70輕型坦克性能確實也非常不佳,完全無法對抗德國的中型坦克,但卻可以給步兵部隊提供足夠的機動火力和一定的防護,而且數量管夠。類似的,SU-76自行火炮敞開式的作戰室讓乘員夏天熱死冬天凍死,還防不了任何穿甲彈的打擊,但它們就是可以快速建造,讓ZIS-3反坦克炮獲得快速機動的能力,填補了大量的火力空缺。雖然損失巨大,但沒有它們蘇聯很難撐過1942-1943年的巨量消耗。

所以戰爭時期的需求與平時完全不同,這個邏輯沒有搞清楚,那就只能以人命為代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怪蜀黍老曾 的精彩文章:

中國還不能放鬆,外線壓力大內線仍要防,直到我們可與病毒共存